你大概想不到,如今一望无际、机械轰鸣的新疆棉田,在几十年前还是一片靠人拉犁耕的“植棉禁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粮食总产量仅仅110万吨,连本地人的温饱都难以满足,而如今,这里不仅成了国人端稳“中国碗”的底气,更是让“新疆海鲜”游向了全国。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人们对这片土地的重新认识。新疆虽然被荒漠覆盖,干旱少雨,但它却拥有令人羡慕的光热资源,光照时间最长能有16个小时,土壤里还富含能让作物长势更好的钾元素。 聪明的新疆人没有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硬碰硬,而是选择了一条更智慧的路子——灌溉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他们硬是把零零散散的“巴掌田”、“补丁田”整合成了大片平整的土地。 到2024年底,新疆已累计建成了近6000万亩高标准农田,超过了一半的耕地都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沃土。在尉犁县,村民王海燕感慨道,过去浇地要跑几公里,现在一个人在手机上就能管好200多亩地,棉花和小麦的亩产都翻了一番。 田成片了,科技的力量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你今天走进新疆的农田,看到的景象会和过去完全不同: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播种机精准地划直线,误差不超过两厘米;植保无人机在空中有序飞行;埋在地里的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数据,农民坐在家里用手机点一点,就能完成浇水施肥。 智慧农业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了历史故事。尉犁县一位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说,过去5个人汗流浃背一天只能种20亩地,现在一台装有北斗系统的拖拉机一天就能播种120亩。 这种“慧尔”智慧水肥一体化模式,据说每亩地能节水约40立方米,肥料利用率提升了近三分之一,增产效果明显。新疆的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高达97%,番茄更是超过了98%。 科技赋能下的新疆农业,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绩。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达到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0公斤,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小麦和玉米更是包揽了全国大面积单产的多项纪录。 更了不起的是,新疆的粮食生产方针已经从“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调整为了“区内结余、供给国家”。2022年至2024年,新疆净调出粮食超过1400万吨,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西部粮仓”的名号越来越响亮。 当然,新疆农业的名片远不止粮食。说到棉花,更是新疆的骄傲,“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这句话广为流传。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九成以上,长绒棉品质跻身世界顶尖水平。 除此之外,新疆的加工番茄、工业辣椒、特色林果如红枣、葡萄等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就连“新疆海鲜”也成了新亮点,通过盐碱水养殖等技术,这个离海最远的地方居然成了海鲜供应的新兴产区。 农业的蓬勃发展,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新疆农民的生活。2024年,新疆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9427元,比2012年增加了12550多元。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借助冰雪旅游,村民人均收入已接近4万元。 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和田县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的姑丽仙·依明一样,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通过手机就能轻松管理农田,收入也节节高。 回顾新疆农业的发展,从昔日“靠天吃饭”的低产田,到今日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西部粮仓”,这条变迁之路既是对自然条件的成功改造,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它让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物产丰富提供了坚实支撑。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和产业融合的加速,这片沃野上的丰收故事,必将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