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

意智看世界 2025-11-26 15:13:39

果不其然,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就拿地理这道绕不开的坎来说吧,马六甲海峡简直是中国外贸的“命门吸管”,2024年光过这条海峡的船就有8.76万艘,全球近三成的海运商品都从这过。   而中国68%的外贸货物、67%的进口原油、41%的液化天然气都得走这条道,等于中国经济的“粮草运输”有三分之二要经过别人的“家门口”。   这海峡最窄的地方才37公里,别人要是稍微动点手脚,或者遇到海盗、地缘冲突,咱们的货船就得堵在半路,等着吃的工厂、等着用的加油站都得急得跳脚。   虽然中国搞了中缅油气管道、中巴经济走廊这些“备用吸管”,马来西亚皇京港项目也在分流,但目前来看,这些备用通道的运力连马六甲的零头都比不上。   2032年皇京港全面运营了也只能分流10%-15%的集装箱,短期内根本替代不了这条“主吸管”。   这种地理上的通道依赖,就像出门只能走一条路,别人要是在路口设个卡,你再有钱有车也得等着,憋屈得很。   资源方面更是“自家仓库不够用,得靠外面进货”,最典型的就是铁矿石,202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依赖度还得有70%,2024年光进口就达12.36亿吨,以前八成依赖澳大利亚和巴西,被人家拿捏得死死的。   澳大利亚拿铁矿当筹码,十年里把价格炒高7倍,中国钢厂只能被动买单,后来虽然搞了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2025年投产后能分流10%的进口量,但短期内还是离不开别人的矿。   更要命的是石油,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常年超70%,这些石油大多走马六甲海峡运回来,要是通道受阻,汽车开不动、工厂转不了,连老百姓做饭都可能受影响。   还有军工和高科技离不开的稀土永磁体、镓锗这些材料,虽然中国稀土储量不少,但高端加工设备以前依赖进口,而镓和锗中国产量占全球九成以上。   可反过来,制造芯片的光刻胶自给率还不足5%,大部分得从日本进口,这种“你缺我的,我也缺你的”的依赖关系,真要是断了往来,两边都难受,但中国作为需求方,短期内更被动。   而经济安全这块早就受过“卡脖子”的教训,澳大利亚2025年下半年就因为铁矿石谈判僵局,被中国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的两种铁矿粉,虽然中方是主动出击,但也侧面说明,只要外部供应出点问题,国内钢厂的原料就可能断档。   2024年中国钢铁企业光进口铁矿石就花了上千亿美元,要是价格暴涨或者供应中断,钢价就得跟着涨,房地产、机械制造、汽车这些下游行业都得受牵连,GDP都得跟着打折扣。   更别提外贸了,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很多沿海城市的经济全靠外贸撑着,要是马六甲海峡堵了,出口货物运不出去,进口原料进不来,工厂就得裁员减产,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都得受影响,这种连锁反应比感冒发烧严重多了。   军工体系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中国军工现在越来越强,但不少关键部件和材料还得靠进口。   比如制造战斗机、导弹的高端钛合金,部分牌号的纯度国内还达不到要求,得从俄罗斯或者欧洲进口。   雷达、导航系统用的高端芯片,以前依赖美国和韩国,美国2024年还在加码制裁,新增140家中国企业进实体清单,禁止出口芯片制造设备,华为、中兴这些企业以前就吃过断供的亏,军工企业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新装备研发就得卡壳。   说到底,中国就像个开大型工厂的老板,厂子办得红红火火,但原材料得从外面运,产品得往外面卖,门口的运输通道还得靠别人照应,真要是通道被堵,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工厂运转肯定受影响。

0 阅读:6
意智看世界

意智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