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有个刚结婚的小伙子,为了备孕去生殖医院做了个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结果全麻后第二天人就没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也让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全麻手术根本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全麻就像平时睡觉,闭眼睁眼就过去了。其实全麻是让大脑进入一种“强制关机”状态。麻醉药通过静脉注射或呼吸面罩进入身体后,会像按了大脑的“暂停键”,让痛觉、意识、肌肉控制全消失。这时候患者不是睡着了,而是接近昏迷的无意识状态,连呼吸都得靠呼吸机帮忙。就像开飞机,起飞和降落最危险,全麻的“诱导期”(从清醒到昏迷)和“苏醒期”(从昏迷到清醒)同样风险最高。 南昌这个小伙子做的手术本身风险不大,但全麻过程中有个隐藏的“杀手”药物过敏。尸检报告显示,他是因麻醉药物过敏引发的急性休克死亡。这种过敏反应可能来得极快:皮肤突然起红疹、喉咙发紧喘不上气、血压骤降心跳飙升,严重的甚至会窒息。更棘手的是,过敏体质的人术前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对哪种药敏感,就像拆盲盒。有位麻醉医生说过,他们最怕的就是“沉默型过敏者”平时身体倍儿棒,结果一上手术台就出大事。 全麻的风险其实远不止过敏。麻醉药可能抑制呼吸,导致缺氧;可能影响心脏,引发心律失常;术后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谵妄(说胡话)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特殊的人,风险更高。有数据显示,全麻后谵妄的发生率在8%到70%之间,老年人更是重灾区。南昌这家医院就被家属质疑:术前没做过敏筛查,术后也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发现异常时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也别被吓到,全麻的安全性其实有保障。现代麻醉技术会通过监护仪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麻醉医生会根据数据调整药量。就像开车时盯着仪表盘,随时踩刹车或加油门。但再精密的仪器也防不住意外比如患者隐瞒过敏史,或者对某种新药过敏。南昌这个案例里,医院就被指出“术前未充分询问过敏史”,这可能是导致悲剧的关键。 现在家属和医院正在协商赔偿,但这件事给所有人敲了警钟:全麻不是“睡一觉”那么轻松,它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谨慎对待的“生命博弈”。对患者来说,术前一定要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过敏史、用药史;对医院来说,哪怕是小手术,也得把每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毕竟,生命没有“重启键”,容不得半点马虎。 来源:渊落淇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