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一名大三男生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同性男友后,与之多次发生关系,但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3个月后,男生察觉身体异样,前往医院检测,最终确诊感染艾滋病和性病,男生悔不当初。 北京昌平疾控中心近期通报了一起艾滋病感染案例,在北京当地重点大学上大三的学生阿明,原本前途光明。 此前,他没有性行为、吸毒等高危行为,每年体检HIV检测均呈阴性,且作为大学生,他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也有清晰了解。 然而,在大三那年,因一时的好奇与侥幸,让他的整个人生都偏离了正轨。 升入大三后,出于好奇,阿明通过某交友软件结识了一名同性男友,对方同样是同性恋者。 谨慎起见,两人相识后还特意前往疾控部门进行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让两人都放下心来。 但相处之后,阿明的男友在性行为时不愿使用安全套。 阿明虽有顾虑,却经不住对方劝说,更抱着“之前检测都是阴性,应该没事”的侥幸心理,一次次妥协,多次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三个月后,阿明发现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感染了尖锐湿疣。 阿明顿时慌了神,他深知这可能意味着什么,赶忙主动进行全面检测。 拿到结果时,他如遭雷击:HIV检测呈阳性,自己不仅患上性病,还感染了艾滋病。 而他的男友随后检测,结果同样是HIV阳性。 1、一个原本健康的年轻人,只因几次突破底线的侥幸行为,便要从此背负艾滋病的阴影生活,实在令人唏嘘。 有人说:“这是阿明不自爱的结果。他作为一个男人,竟是同性恋。即便如此,也应做好防护措施。阿明明知该怎么做,却不这么做,如此结局真是作茧自缚!” 也有人认为:“性取向无高低之分,但人人都要有安全意识。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交往,‘知健康、用保护、勤检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别因一时冲动而付出代价。” 2、的确,艾滋病容不得任何试错。 要知道,艾滋病存在“窗口期”,即便当时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风险。 阿明的无保护性行为无疑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那么,对方是否应对阿明负责呢?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义务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传染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如果明知自己可能感染仍放任无保护性行为,导致他人感染,可能构成侵权,需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及故意伤害罪,面临刑事处罚。 在阿明和男友的情况中,双方最初检测均为阴性,但男友拒绝使用安全套的行为存在过错,而阿明也因侥幸心理忽视防护,最终酿成悲剧。 两人都对这一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无疑,阿明冲动的代价是巨大的。 对他而言,艾滋病虽可通过免费药物控制,但终身服药的副作用、免疫系统的持续受损、未来就业就医可能遭遇的偏见等,都是现实问题。 阿明并非不懂预防,只是低估了风险,高估了运气,而这种侥幸,终究要用一生来偿还。 总之,这件事给所有人上了一堂沉重的课:健康没有“试错机会”,安全底线不可突破。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交往,安全“行为”都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基本的负责。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