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说起奥运会申办这事儿,现在真是越来越难了。国际奥委会那边,本来指望2036年夏季奥运会能有点热闹劲儿,结果一看名单,全球范围内感兴趣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中国这边上海、成都、广州这些实力派城市压根儿没动静。这不,前段时间IOC公开表态,说对整体申办情况挺失望的,尤其是中国三城缺席,让他们觉得少了点重量级选手。想想看,以前奥运会主办权那是抢破头的宝贝,现在倒好,好多城市一看成本账就摇头。IOC主席托马斯·巴赫卸任前就直言,申办热情降温是真事儿,得好好想想怎么调整规则,让奥运回归体育本色,别总成负担。 现在说说为什么IOC这么失望。2036年奥运申办从2023年启动,用的是新机制,叫持续对话阶段,先和感兴趣方聊着,不用马上递正式申请书。IOC本以为中国会来劲儿,毕竟2008年北京夏奥办得风生水起,2022年冬奥也完美收官。可上海、成都、广州都没提交意向书。上海这几年办世博、进博、F1大奖赛,经验老道,但体育局明确说,目前没申办计划。成都2023年大运会办得有声有色,场馆利用率高,可他们更想把钱投到地铁和社区体育上,避免重复建设。 广州2010年亚运会遗产还在,体育设施底子厚,但决策层优先医疗教育这些民生事儿。IOC副主席于再清说过,中国至少10座城市有申奥实力,可为什么不来?简单,算账不划算。奥运成本高啊,前期建馆上百亿,后期维护还得花,赛后闲置的场馆成白象工程。里约奥运后,好多场馆荒着,东京奥运亏上千亿日元,中国学聪明了,不再为面子砸钱。巴赫访华时还鼓励中国考虑2036,可中方回应是暂无计划,坚持量力而行。网友们也直白,说民生比盛会重要,花那钱盖高铁学校多好。全球看,申办冷清不是中国独有,布达佩斯、新德里早早放弃,欧洲多地民意反对。IOC2024年10月声明承认,中国三城缺席让对话参与者远低于预期,得调整策略。 这失望不是空穴来风,IOC数据摆着呢。2022年10月,他们和10个意向方聊,包括印度、印尼、卡塔尔。到2025年,确认进入对话的就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印尼努桑塔拉、智利圣地亚哥、卡塔尔多哈。印度总理莫迪推得猛,艾哈迈达巴德有莫迪体育场,容纳13万观众,2025年7月IOA代表团去洛桑总部推介。可IOC也敲打他们,治理乱、兴奋剂多、奖牌少,得先整顿。卡塔尔多哈有世界杯遗产,95%场馆现成,2025年7月22日QOC确认入局,承诺可持续计划。伊斯坦布尔有2027欧洲运动会经验,地铁机场齐全。努桑塔拉是印尼新首都,野心大但基建得跟上。圣地亚哥智利那边,联合拉美模式。 其他如德国柏林、南韩全罗北道、埃及开罗、南非都表态,但多在初步阶段。沙特利雅得感兴趣,可他们2034世界杯已定,精力分散。新主席姬丝蒂·考文垂2025年6月暂停快速通道,让她审视框架,避开地缘政治风险。IOC改奥运宪章,删掉7年前选举规定,允许多地办,目的是拉更多人进场。可申办还是凉,原因在经济压力和奥运老化。以前奥运是国家名片,现在成本效益比低,气候热、疫情风险、环保要求,全是坎儿。中国选择不申,体现了成熟,不再证明实力,转而办精品赛事,如上海马拉松、成都社区联赛、广州水上赛,这些规模小、回报实惠,还拉动体育产业。 全球申办这池水,搅和着经济、地缘、民生。中国三城不来,IOC失望正常,但也逼他们加速改革。想想2008北京那股劲儿,现在变理性了。上海忙国际体育城,成都推世界赛事名城,广州办精品赛,这些都接地气,拉市民爱运动。奥运申办,从抢到挑,时代变了。中国选择对头,钱花在刀刃上,体育发展稳。2036奥运谁家?亚洲中东拉美争着,非洲盼首办。总之,奥运得跟上节奏,别让好事儿变包袱。


老海
中国城市不申办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国际奥委会已经成为美西方走狗,把体育组织变成政治工具,肆无忌惮实施双标政策,打压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针对中国人民和运动员。鉴于当下的恶劣形势,中国没有必要再举办一次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