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42最大的优点就是射速快,基本上只要开火了对面的步兵和机枪阵地就被压死了,还

傲之说搞笑 2025-11-26 20:23:04

MG42最大的优点就是射速快,基本上只要开火了对面的步兵和机枪阵地就被压死了,还有就是结构合理便于携带。而我军在1955年打江山岛时,就有缴获MG42的照片,据说南斯拉夫的铁托也送过MG42和STG44给我们。 说起MG42这玩意儿,二战时候德国人搞出来的通用机枪,确实牛得一塌糊涂。它的射速高得吓人,每分钟能吐出1200发子弹左右,比前头的MG34快多了,那声音听着像电锯在拉,盟军那边都叫它希特勒的嗡嗡锯。实战里头,开火一梭子下去,对面步兵根本抬不起头,机枪阵地直接哑火。为什么这么猛?因为它用滚轮锁栓和后坐力操作,结构简单,钢板冲压加点焊就成形,重量才11公斤多点,带个两脚架就能扛着跑,不像那些老式重机枪死沉死沉的,得几个人抬。德国人1942年刚上生产线,就装备了前线部队,东线西线到处是它的身影,生产成本低到每挺只要250马克,比MG34便宜三成,工时也从150小时砍到75小时。盟军打到后来,缴获的MG42直接拆了枪管扛走,证明这东西可靠,沙漠雪地海边都能用。射速快不光是数据,关键是压制力强,子弹链一拉,火力网铺开,对面人想冲都冲不动,步兵班火力瞬间翻倍。结构上,它通用性好,轻机枪模式下两脚架支地,中机枪加三脚架,重机枪固定工事,全能选手,便携性让德军小分队机动性爆表。比起美军的勃朗宁M1919或苏军的DP27,MG42轻便又凶狠,弹链供弹还能持续射击,不用老换弹匣。德国人靠它在诺曼底和阿登守了那么久,靠的就是这股子狂野火力。 不过话说回来,MG42这优点在不同军队手里,效果就不一样了。咱们这边,1950年代初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一次大批量接触这家伙,主要从美援的南朝鲜军和部分美军部队那儿捡来的。那些枪多半是二战剩余,7.92毫米毛瑟弹,志愿军拆零件带回去研究。到了1955年1月,一江山岛战斗打响,解放军海军和陆战队联手,登陆部队冲上岛头,国民党守军阵地里有好几挺MG42架着。战斗结束后,照片显示战士们把这些枪从工事里拖出来,堆在岩石边检查,枪身还带着沙子和硝烟味。国民党那边装备来源复杂,二战后从德国渠道弄来些MG42,用在沿海岛屿防御上,这次全落咱们手里。那些照片现在还能在军事博物馆看到,记录了缴获过程,证明MG42确实进了我军视野,但没大规模用。为什么?因为咱们作战风格是轻步兵为主,强调机动,步兵班九个人,班长副班长机枪手指导员,其他人得满负荷行军,背包里塞满步枪弹、手榴弹,哪有余力扛250发弹链的大家伙。MG42射速高是高,可一扣扳机三秒钟一条链子就空了,枪管烫得换手套才能碰,后勤跟不上,国内那会儿7.92弹根本不产,全靠战场捡,养不起这“吃弹机器”。 南斯拉夫那边的故事。铁托1948年跟斯大林闹翻,南斯拉夫独立门户,1950年代跟西方眉来眼去,也跟新中国拉关系。铁托政府为了示好,通过军援渠道送来一批二战剩余武器,包括MG42和StG44突击步枪。这些东西多半是南斯拉夫从德国人手里缴获的库存,1953年左右经海路运到大连港。StG44是德国第一款突击步枪,7.92短弹,铁托那边自己用过,还翻新了些给伞兵。送给咱们的批次不多,主要是测试用,华北军区靶场接手后,射手们试射,MG42一开火,尘土飞扬,弹壳叮当落地,但数据一算,问题就出来了。一个班用这枪,得五个人专背弹药,行军速度掉到每小时三公里,人民解放军靠的就是腿快枪准,快速穿插,这么重火力拖后腿。StG44也类似,结构先进但弹药不通用,国内生产线刚起步,优先仿苏式装备。铁托这援助是外交手笔,南斯拉夫那时正从苏联阵营跳出来,求稳求援,送武器拉近距离,但量小,更多是象征。档案显示,这些枪到手后,多放仓库,少数拆解研究,没进一线序列。 为啥咱们没仿制MG42?说白了,不合适。射速高听起来爽,实际打仗弹耗太大,德军自己班组三个人专管机枪,副射手连步枪都不配,全班背链子,实战一损就废。咱们步兵班轻装上阵,强调全员火力均衡,MG42更适合连排一级固定用,不匹配。技术上,冲压工艺门槛高,钢板得精密成型,焊接点不能裂,枪管耐热要求严。战后美国试仿,叫T24,用30-06弹,费老劲最后放弃,改搞M60。苏联想用冲压做AK,等到1951年才稳,机枪比步枪难多了。国内机床那会儿多是老式车床,沈阳兵工厂试过,冲压件精度差,卡壳多,成本没优势。军委56年左右开会,数据一摆,报告直指后勤不扛,仿制计划直接搁置。转头优先苏式RPD轻机枪,7.62毫米弹通用,重量轻,射速稳,适合咱们路况。MG42优点明显,但得看用在哪儿,德军工业强,补给足;咱们山地多,路烂,靠人拉驴驮,轻快第一。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傲之说搞笑

傲之说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