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上,捷克式的枪管刚换过第三根,副射手小李往滚烫的散热环上浇了瓢冷水,白汽嘶嘶冒起时,主射手老赵已经压下扳机——三发短点射,远处日军的钢盔应声飞了出去。这挺9公斤重的铁家伙,是抗战中国军队的“火力脊梁”。从20年代末开始,进口的原厂货加上巩县、太原等兵工厂的仿制品,总数轻松超过15万挺。7.92毫米毛瑟弹能和中正式步枪通用,让后勤少了大麻烦;气冷枪管带散热环,提把一拎就能换,连手套都不用戴——设计的聪明,恰恰藏在这些细节里。 一个机枪组两个人,主射手管“打”,副射手管“喂”。老赵趴得低,表尺调到“300”,呼吸稳住时食指轻扣,枪口火舌刚闪,小李的新弹匣已经顶上;枪管烫得能煎鸡蛋了,他左手抓提把,右手掏备用管,三秒换好,动作快得像变戏法。为啥非得俩人?新兵蛋子王二试过一次,抱着枪突突突,20发弹匣五秒倾泻一空,子弹全打在天上,枪管红得发亮,卡壳时日军的刺刀已经快到眼前。 老兵都知道,子弹得“数着打”。短点射啃单个目标,长点射扫集群冲锋,三五发子弹撂倒一个,比泼出去的弹雨管用得多。日军老兵回忆录里写“听到捷克式的哒哒声,就得赶紧找掩体”,说的就是这精准压制。可机枪手是日军的“眼中钉”——枪口焰一亮,尘土一扬,狙击手的子弹就奔着来了。老赵的上一任主射手,就是打了个长点射,被日军掷弹筒盯上的。副射手顶上,副射手再倒下,普通士兵捡起枪,多半只会乱扫,反倒给敌人空当。 不是所有部队都有老赵这样的组合。德械师一个班能配九挺,那是顶配;普通师一个班一挺都难,地方部队有时一个连才两三挺。八路军更金贵,抗战后期主力连能有两三挺,就算“土豪”了。可就是这稀罕物,防守时能封缺口,冲锋时能压火力,有时一挺捷克式的压制力,顶得上小炮。日军后来的96式、99式轻机枪,学的就是它的上置弹匣——连对手都眼红,足见其厉害。 老赵换弹匣时,手指被烫出个水泡,他没吭声。战场上,好枪得配好手艺,就像这捷克式,在新兵手里是烧火棍,在老兵手里才是杀器。子弹金贵,人命更金贵,每一枪的准头,都是拿命练出来的。那声“哒哒哒”的点射,藏着的是一个民族在火力劣势下,用技术和经验抠出来的生存空间


蔚蓝之海
德械师一个班配9挺,你纯军盲啊!!一个班十几二十个人,所有人全伺候机枪去了[敲打][敲打][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