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这么一闹,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70%到75%,说明对中强硬的右派是有民间认同

云鹤之史 2025-11-27 16:31:33

中日这么一闹,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70%到75%,说明对中强硬的右派是有民间认同基础的,整个日本还是民族主义在主导,对中国从来看不上,对这些年中国的经济成就不服气。   最近中日之间因为海域权益、贸易规则这些事儿又闹得挺僵,这边风波还没平,日本政坛上那个以对华强硬出名的高市早苗,支持率一下冲到了70%到75%,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直接戳破了“日本民间对华友好”的模糊说法   对中强硬的右派能有这么扎实的民间认同,说到底还是整个日本社会的民族主义在起主导作用,他们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打心底里就没真正瞧得起,更别提服气了。   高市早苗这波支持率暴涨不是凭空来的,她天天在公开场合喊“中国是日本最大战略挑战”,主张把自卫队升格成“国防军”,甚至放话要“强化西南诸岛防御应对中国”,这些硬邦邦的表态,在以前可能还会被骂“激化矛盾”,现在却成了吸粉的利器。   这背后是日本民间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还是“亚洲经济一哥”的时候,看中国总带着点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得中国就是靠模仿日本发展起来的。   可短短三十年过去,中国GDP从不及日本十分之一,涨到现在是日本的三倍多,连汽车、半导体这些日本曾经的“王牌产业”,都被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领域追着打,这种落差让很多日本人心里不是滋味,不服气又没办法,只能把火气撒在“对华强硬”的政治人物身上。   日本的民族主义从来都带着点“抱团对外”的底色,尤其是经济增速放缓这些年,这种倾向更明显了。   年轻人里流行“日本精神回归”,街头巷尾的书店里,鼓吹“日本制造业不可战胜”“中国发展有泡沫”的书籍摆得满满当当;电视节目里一提到中日经济对比,嘉宾总爱强调“日本人均GDP还是中国的三倍”“中国技术不如日本精密”,刻意回避中国在5G、高铁、航天这些领域的突破。   这种舆论引导下,不少日本人形成了一种错觉:中国的发展是“粗放型增长”,日本的“精致发展”才是正道。   就像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销量突破1400万辆,日本媒体硬是把焦点放在“中国电池依赖稀有金属”上,对中国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失明,本质上就是对中国成就的不承认。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对中国的“看不上”,还带着点历史遗留的傲慢。很多日本老年人还记得“日货横扫中国市场”的年代,总觉得中国现在的发展是“搭了全球化的便车”;   中年人经历过日本经济停滞的“失去二十年”,把自身的焦虑转嫁到中国身上,觉得是中国“抢了日本的机会”;   连不少年轻人,都被课本里“日中友好”但实际充满优越感的表述影响,觉得中国“虽然有钱了,但素质还没跟上”。   去年有个日本民调机构做过调查,问“是否认可中国的经济成就”,只有32%的受访者选择“认可”,剩下的要么说“水分大”,要么说“不可持续”,这种普遍的质疑,其实就是不服气的直接表现。   高市早苗就是精准抓住了这种情绪,她把日本经济的困境、产业的压力,全都归咎于“中国竞争”,主张用强硬手段“维护日本利益”,这让很多找不到宣泄口的日本人觉得“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   但这种民族主义主导的心态,其实特别不理性。就拿汽车产业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因为提前布局了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而日本死守燃油车技术不放,这才被赶超,根本不是什么“中国搞不正当竞争”。   可日本民间不愿意正视这个事实,宁愿相信高市早苗的“强硬论”,也不想承认自己在产业转型上慢了半拍。   还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去年中日经贸额突破35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可日本街头不少人提到“中国制造”,还是会下意识皱眉头,觉得“不如日货耐用”。   这种偏见背后,是对中国发展的认知滞后——他们没看到现在中国的高端机床、精密仪器已经出口到欧美,没看到中国的空间站在太空稳定运行,还停留在“中国只能造便宜货”的旧印象里。   这种认知偏差,再加上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就成了高市早苗们的“支持票仓”。   说到底,高市早苗的高支持率不是偶然,它是日本民族主义情绪、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偏差、以及自身经济焦虑交织的产物。   日本要是一直抱着“看不上、不服气”的心态,靠强硬政治人物转移矛盾,而不是正视中国的发展、主动寻求合作共赢,最终只会让自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陷越深。   毕竟现在的世界早不是“谁强硬谁就有理”的年代了,合作才能共赢,这个道理,不管是高市早苗,还是支持她的日本民众,都该好好琢磨琢磨。

0 阅读:0
云鹤之史

云鹤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