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若发生冲突,有三个隐患! 第一个,也是最危险的隐患之一,是轻敌。第二个,就是过度强调道德约束亦是隐患。第三个,是冲突爆发后的应对失当。 先说日本的准备,真不是表面上那么单纯。别看与那国岛离台湾不过咫尺,这地方如今变成了日本重点盯防的前哨,全天候有人在严密监控台海动静,雷达和设备一个不落。 石垣岛的导弹阵地正在升级,等新导弹一上岛,整个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都在它打击圈。再加上“出云”号悄悄变身,早已能起降F-35B战机,这种阵仗绝对不能小看,日本一旦出手,攻击力骤然升级。 不过,西南这些小岛基本全靠海上运输续命,无论是油是水,只要运输一断,岛上的导弹和雷达也就只能落灰。 岛屿本身没什么资源和掩体,库房全是在海边,挨上一招就扛不住。要真开打,掐住宫古海峡这根命脉,比别的都管用,日本这些前哨就难熬下去了。 所以,既不能把日本当软柿子捏,也别光看表面被唬住,防备要做在明处,更要看清对方的把柄。 当然,麻烦不光是武器,那股“绑手绑脚”的思想也是个雷。日本虽然一直强调和平,但文件里却把中国不少民用港口列成了打击优先,对外还装作一副无辜样。 历史上这种套路不是没见过,抗战那些年,咱们因为怕丢国际脸,做事束手束脚,结果日本下手可一点都不留情。 如今如果还纠结“能不能碰对方的交通枢纽”之类,那就是白白送机会给对面。日本要真把导弹瞄准自家民用设施,谁还跟它讲什么客气,该打的后勤、该切的供应线,绝不手软。 还有经济和舆论这块,日本制造业里有太多东西得靠中国的稀土,关键的光刻胶一断原料,流水线说停就停。但这事儿也不能只想着让日本难受,毕竟一些车用芯片和高科技部件还是得看日本脸色。 硬碰之前,货源备好才不怕断链,这账得算得清清楚楚。再说,中日一旦有事,日本媒体准会联手西方把中国的名声往坏里引,一天到晚炒“平民受害”,搞得国际舆论一边倒。 要应付这套剧本,光被动解释可不行,应该趁早亮出日本西南岛链屯兵和排核污水之类的证据,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最终破局,还得靠统筹全盘。打仗不是纯靠谁武器多,经济、后勤、社会心理那一块串起来,才能步步将对方逼到没脾气。 要真到了非常时刻,武装威慑、经济反制、舆论宣传一块上,日本哪怕有远程导弹又怎样,后方一乱,岛上断水断油,只能等着局面崩盘。这回,就看谁能挡住三重风险,谁又能抓住对方的软肋了。 总之,中日如果真撕破脸,根本不是一场你来我往的较量,底下蕴藏的新麻烦远比想象中多得多。谁能稳住阵脚、抓住先手,谁才有机会赢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