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印度》11月25日报道,一名持印度护照人员因护照标注伪“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于上海转机时遇阻,引发舆论关注。持印度护照女性白玛·旺·通多(Pem Wang Thongdok)来自伪“阿邦”地区,在伦敦前往日本途中于上海转机,中方移民管理部门宣布其护照无效。 在机场过夜的故事很常见,但她这次不普通,卡在护照上的几个字。现场按流程走,值机抬不起来,边检不放行,领馆来协调,她当晚离境。事后她去写信,把事拔到主权层面,网上两种声音对着吵:一边觉得受辱,一边说这是法律问题。 很多人问,中转不是不入境吗,怎么也会被拦?其实只要落地,就要过边检和安检,系统要核验你的证件是否符合当地法律。你拿一本对方不承认标注的护照,风险就在那里,不是临时起意,是有规则的。 印度方面提到航空公约,认为不该影响旅客行程。但公约主要讲飞行安全和程序合作,不解决领土归属认定。涉及主权争议,各国按自己的法律办事,这点现实而直接。 我更关心的是具体体验。她的行程、酒店都安排好了,突然卡在中转,情绪上头很正常。可这事不是第一天发生,来自争议地区的旅客,出发前是不是应该查清目的地和中转国的认定?航空公司在出票页面有没有提示?代理有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这条链路谁来补? 这次边检没有强制措施,也没羁押,按规定放人走,这说明处理是克制和标准化的。把一个合规问题扯成民族对立,没有意义。把能做的细节补上,避免下一位再撞上同样的墙,才是正解。 真正的悬念在后面:以后这类护照还能顺利经停吗?是否会有替代页、临时旅行文件或航司系统的风险拦截?如果没有配套,类似事件还会出现。我的建议很实际:航司和代理把风险点列清单,在出票和中转提示;旅客尽量选择绕开敏感中转的航线;两边把不可接受的标注标准公布透明。 国际关系的大事,最后都落到普通人的行李箱里。出门最怕不确定。这次至少给出一个明确信号:在这儿,那几个字不被接受。知道了,绕过去,总比赌一把好。你会怎么选,改航线,还是继续碰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