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大书,主要是写宋江、卢俊义、林冲等梁山108将,先是被逼上梁山,而后接受朝廷招安,最后攻打辽国,平定田虎、王庆和方腊,功成名就的故事。当然,书中也写到了很多宋代文化。比如好汉爱在头上簪花,高俅靠蹴鞠得徽宗宠信,燕青和鲁智深等人一身漂亮的刺青花绣等,也能反映宋代簪花、蹴鞠和刺青文化。
除了这些外,书中第二回还提到了“手本”。
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选拣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
“手本”在水浒中只提到两次。后面,高俅觉得王进“既有手本呈来”,本人却没到,他还大怒,认为王进是装病搪塞他,由此引出了王进携母出逃的情节。
这里的“手本”是指什么?是否如一些人所说,相当于古人的名片呢?为什么高俅到任当天,下面的官员要呈上自己的手本?手本上会写什么内容呢?
其实,把“手本”比喻为古人的名片,并不十分准确。下面,个人就以“手本”为切入点,浅说中国古代的名片,以及水浒中“手本”的意思。
从“谒”到“刺”
古人在拜访、求见他人时,要带着写上自己姓名、身份等内容的文书,这个文书最早叫“谒”(读音为yè)。
“谒”在最初,是动词“说明,告诉,说话”的意思,《尔雅》中说:谒,告也。“谒”还有“拜见,进见”之意,《列子》中“越日偃师谒见王”,这里的“谒”就是拜见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再后来,“谒”动词名用,引申为“拜见他人时所用的文书”。
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拜见他人所用的“谒”。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史记》
这里的“谒”,属于名词,指的是是拜见他人所用的文书。张仪大概病逝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他拜见苏秦则是在20年前。这就说明,早在2300多年前,“谒”就已经出现了。
“谒”的使用比较正规严肃,这从上面的文字和格式能发现。
1993年,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发现汉代家族墓葬,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其中就有西汉功曹史师饶等人的“谒”。从这些“谒”(正反面都有字)可以发现,不论正面还是反面,所写的内容,字的格式,都不是随意的。
除《史记》外,《汉书》等史料中也多次提及“谒”。但是,从东汉开始,《后汉书》《裴注三国志》《晋书》等史料中,“谒”的使用次数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刺”。
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裴注三国志》
这里的“刺”,功能和“谒”一样,不过因为上面写了官爵和地名,所以也叫“爵里刺”。不过,“刺”与“谒”在细节方面也有区别,“刺”的使用没有“谒”那么讲究,使用场合比较随意,形式也自由一些,来看看出土的“刺”就明白了。
2004年底,南京市大光路曾发现一座砖室墓,即三国东吴薛秋墓,这座墓没有被盗掘过,保存很完整。经过抢救性发掘之后,人们在墓里看到了5件关于薛秋的“刺”。另外,两晋时期的吴应墓,三国朱然墓中也曾出土“刺”。
通过这些“刺”可以发现,“刺”只是一排字,但分上中下三部分(有些只分两部分),上面写个人姓名,中间写所为何事,下面则写个人的字。比如吴应墓中有三枚“刺”都写着“弟子吴应再拜 问起居 南昌字子远”。
“谒”和“刺”并不止一种,比如上面提到的“爵里刺”,其实就是“刺”的一种。这种“刺”适用于官场,因为古代官员交往看重对方地位、身份甚至属地,所以爵里刺上会写着爵位和地名。因为写的内容多,“刺”不得不加长,所以也叫“长刺”。
在唐代之前,“刺”基本都是细长的木片制成;唐宋时期,“刺”都用纸,故而当时也叫“名纸”。除此之外,“刺”在当时还有“门状”“手状”“手刺”等。元代时,“刺”又叫“拜帖”,而明清时期,“刺”则叫“名帖”。
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也说“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可见“刺”与“帖”之别,是因为材料不同。
从“名帖”到“手本”
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士族门阀的消失,官场越来越看重门生关系。这其中,“名刺”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明清时期,官场上互相投递个人名帖,甚至成了基本的交往礼仪。官场交往,忌讳犯错,不同场合,不同关系,不同事情,需要用到不同的名帖。
基于此,明清时期的名帖出现了很多种类,比如“副启”“札谕”“手奏”等。这其中,就有一种名帖叫“手本”。
明初时期,手本意思很多,可以是公文副本,也可以是情况说明的凭证(比如告假),甚至可以是物品清单。公文手本多是下级给上级汇报事情或者请示问题所用,后来逐渐成为专门用于下级拜谒上级的名帖。
但是,即便作为名帖的手本,其实也不止一种,比如“官衔手本”“履历手本”等。
先说官衔手本。官衔手本比较简单,上面一般只写官职、姓名,末尾则可以写“叩”“叩见”。有时也可以不写官职,比如给自己的上司,因为双方很熟悉,所以名字前面加“门下”就行。
鲍文卿领着儿子走到贡院前香蜡店里,买了一个手本,上写“门下鲍文卿叩”。——《儒林外史》
还有履历手本。履历手本,顾名思义就是写着个人履历的手本,比官衔手本复杂一些,上面不仅要写个人姓名、官职,还要写个人年龄,家乡在哪里,之前担任过什么职位,甚至有无娶妻,妻子是谁等。
这一点,从《金瓶梅》里的履历手本能看出来。
便道:“小弟已具了履历手本在此。”一面叫写字的取出,荆都监亲手递上,与西门庆观看。上面写着:“山东等处兵马都监清河左卫指挥佥事荆忠,年三十二岁。系山后檀州人。由祖后军功累升本卫正千户。从某年由武举中式,历升今职,管理济州兵马。”——《金瓶梅》
另外,清代小说《听月楼》中,提到过“即取过宣状元履历手本一看,果填的聘妻柯氏”。如此可见,履历手本上还会有个人婚姻状况。
履历手本常用于下级官员第一次拜见上司,因为上司对其不了解,所以要看一下他的详细资料。
水浒中的手本
《水浒传》中,高俅做了太尉,到殿帅府就任。因为殿帅府官员是第一次拜见高俅,所以呈上的手本应该是履历手本。后面高俅说的手本,也是指王进的履历手本。
从上面也能看出来,履历手本其实和普通的名帖已经不太一样了。普通的名帖只写姓名、官职,与今天的名片基本一致;但是,履历手本则不同,它像是复杂版的名片,或者说更像今天的简历,这从名字也能看出来。
其实,明清时期的手本使用非常讲究,字体大小,纸张颜色等都有讲究,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资料:《水浒传》《史记》《金瓶梅》《儒林外史》《汉书》《裴注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