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丑话说在前头,大家都好办事!
清晨的露水还没散尽,我握着刚买的动车票站在月台上。列车呼啸着驶进站台时,六十年的光阴突然在眼前走马灯似的转——那年送儿子去北京读大学,站台边的泡桐树还没碗口粗;后来他结婚买房,我们老两口掏空积蓄凑首付;如今孙子呱呱坠地,这趟北上的列车终究是逃不过。我紧了紧装着降压药的布包,想起昨天和儿子儿媳那场开诚布公的谈话,嘴角不自觉扬起笑意。
"妈您先坐,尝尝我新学的冰滴咖啡。"儿媳小雅端着骨瓷杯的手势还带着实验室养成的严谨,白大褂都没换就急着从医院赶回来。我望着这对博士夫妻书堆里冒尖的婴儿床,忽然明白什么叫作"知识的重量"。轻轻推开咖啡杯,我摸出誊抄工整的八条约定。
"头一件,得给我租个单间。"话音未落,儿子急得直搓手:"妈您退休金才几个钱..."我笑着截住话头:"胡同口张大妈去年去上海带孙女,三代人挤四十平米,最后湿疹哮喘齐发作。"手指敲在第三条上加重语气:"你们每月给我三千家用,我贴一千五房租,这钱不是给你们省,是给亲情续命。"
小雅噗嗤笑出声,镜片后的眼睛弯成月牙:"妈您这账算得比我们科研经费还明白。上周我闺蜜婆婆非要同住,现在她老公天天在办公室磨蹭到半夜。"她边说边掏出手机,朋友圈里赫然是"当代北漂老人图鉴"的热搜话题,三万转发里尽是心酸故事。
第二日清晨,我站在朝阳公园看太极拳方阵,忽然领悟带孙子和打太极原是同理。收放要有度,进退得讲章法。就像我坚持周末必须"交班",看着小两口手忙脚乱泡奶粉,倒比他们发顶刊论文时还较真。上周六他们带娃去科技馆,我在出租屋煮着银耳羹哼评剧,窗台上的绿萝都多蹿了两片新叶。
最让我得意的当属"安全免责"条款。上个月对门陈奶奶的孙子磕了桌角,儿媳妇当场摔了婆婆熬的鸡汤。我特意把这条用红笔圈出来:"孩子要是蹭破油皮,该送医院送医院,该打疫苗打疫苗,但别学电视剧里那些混账话。"小雅当场给我竖大拇指:"妈您这安全意识,能给我们科室当顾问。"
前天下雨,小雅突然带着湿气闯进我的小屋:"妈,这是您落在我们那的降压药。"她站在玄关不肯进,眼神扫过我贴在墙上的工笔画,案头翻到一半的时间简史,忽然说:"原来妈每天过得这么充实。"我笑着递过温在电饭煲里的糖火烧,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忐忑的午后,突然觉得这八条规矩织成的,何尝不是给彼此松绑的安全网。
暮色渐沉时,楼下的煎饼果子摊飘来香气。我数着日历上划掉的红圈,忽然听见钥匙转动声。小雅抱着睡着的孙子站在门口:"妈,明天周末我们想..."我竖起食指贴在唇边,指了指床头贴着的第八条,三人相视而笑。窗外的北京城华灯初上,竟比老家小城的星空还亮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