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老园区土壤消毒,现象级,杨梅根腐病连作障碍,太阳能高温闷棚
你有没有发现,在一些杨梅老园子里,曾经郁郁葱葱的杨梅树,如今却渐渐变得没精打采?就拿福建宁德的一些梅农来说,他们守着自己经营多年的杨梅园,原本满心期待着丰收,可近年来杨梅产量却大不如前。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老园子的杨梅树正遭受着根腐病和连作障碍的折磨。
杨梅作为一种特色水果,果实酸甜多汁,深受大家喜爱。然而,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多年后,杨梅树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像福建莆田那边,地形多为丘陵,土壤肥沃,特别适合杨梅生长。可是,当地不少梅农发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下降不说,杨梅树的根腐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你瞧,那些得病的杨梅树,叶子渐渐发黄,落果现象严重,树枝也变得干枯。这可愁坏了梅农们。很多人都在琢磨,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时候,太阳能高温闷棚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
先来说说这个时间元素。一般进行太阳能高温闷棚,从搭建好设施准备开始算起,得持续一个月左右。前 15 天,要密切关注温度变化,确保棚内能达到让病原菌难以存活的高温;之后的 15 天,还要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处理,保证消毒效果。
咱们以山东临沂的一个杨梅老园区为例,这地处华北地区,土壤状况和南方地区有很大不同。当地梅农张大哥就说,以前总觉得这土地一直种杨梅挺好的,哪知道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一开始,他家园子里的杨梅树还只是偶尔有几株出现叶片发黄的情况,他没太当回事。可没过几年,越来越多的杨梅树发病,有的甚至整株都枯死了。张大哥心急如焚,四处打听解决办法。
后来,他从网上看到有福建那边的梅农用太阳能高温闷棚的方式来治杨梅根腐病和连作障碍。福建宁德、莆田等地,杨梅种植历史悠久,面积也不小,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很有参考价值。
张大哥决定试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那可真是大工程啊!他得先把老园子里现有的农作物都清理掉,然后平整土地。接着搭建闷棚的框架,在这个过程里,选用的材料可得严实,不然热量散失了,高温就达不到要求。
搭建好闷棚框架后,盖上黑色塑料膜。这塑料膜可得质量好,要不然遇到大风天就破了,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刚开始的几天,太阳光直射,棚内温度蹭蹭往上涨。7 天左右的时间,温度能达到 60 多度。很多病菌在这种高温下都扛不住。
当地有一些网友也在分享他们的看法。一位网友说:“咱这杨梅种了这么多年了,以前就是随便弄弄,哪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
还有一位网友提到:“听说在广东潮汕那边,杨梅种植也有类似的连作问题,不过地形地貌和他们那边不太一样,气候也不一样,可能具体处理起来得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
在闷棚期间,园子里还种了大量绿植。像紫叶李,这种植物在闷棚期间生长缓慢,但它对土壤温湿度有一定指示作用,如果在闷棚后紫叶李能迅速恢复生机,那说明土壤环境得到了改善。还有山莓,山莓的根系比较浅,在闷棚过程中,能观察它根系的变化情况,从而推测整个园子土壤深层的情况。还有酸枣,酸枣耐旱耐瘠薄,在闷棚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和杨梅的生长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为判断杨梅后续生长提供参考。还有刺槐,刺槐生长迅速,在闷棚结束后,如果有大面积刺槐枯死,那基本能确定土壤问题得到了解决。
45 天后,张大哥把闷棚给拆了,给杨梅树重新施肥浇水。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去园子里观察杨梅树的情况。一个月过去了,让他惊喜的是,杨梅树好像有了新的生机,叶片比以前绿了,而且落果现象也减少了。
那这杨梅老园区土壤消毒,是不是只有太阳能高温闷棚这一种办法呢?其实也不是。不同地域、不同生长环境的杨梅老园子,可能得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比如说在浙江台州的一些杨梅老园子,那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湿度较大。当地梅农会尝试在闷棚期间,每天定时通风,让水汽蒸发一部分。这和福建部分地区的做法就有差别,福建有些地方湿度低一些,通风时间就会短些。
再比如,在江苏苏州的杨梅园,这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度高。梅农在闷棚后会选择一些特殊的绿植进行种植,例如金樱子。这种植物耐修剪,在闷棚后的生长能更直观体现土壤营养的变化;还有火棘,它在闷棚后的长势可以反映土壤酸碱度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地域在面对杨梅老园区土壤消毒问题时,在选择闷棚方式、监测植物生长反馈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呢?大家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