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少时聪颖好学,苦读诗书,曾在楚国上蔡郡府里做看守粮仓的小文书。
有一天,他在办公处附近的厕所里看到在吃脏东西的老鼠,每当有人或狗走过时,老鼠就好像受了很大的惊吓一样,拼命地逃跑。后来他渐渐发现,粮仓里的老鼠却个个皮毛油亮,壮硕无比,它们明目张胆地吃着粟米,完全不怕人啊。李斯有感而发,想到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禁感叹道:“人生就好比这些老鼠哇!尊贵和卑贱、富有和贫穷,完全是他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决定的。仓鼠和厕鼠都是都是鼠类,而命运截然不同。”
李斯觉得自己职位低贱,就好像“厕鼠”一样可怜,上蔡这个小地方哪能和临淄、邯郸、咸阳这些大城市相提并论呢?他不甘心一辈子这样默默无闻地待在小地方当个官吏,他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人想要进入上流社会求学是唯一的途径。李斯去了兰陵,拜著名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和韩非成了同门。
学业完成以后,李斯想选个明主从而施展抱负。他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六国的国势都在衰弱,唯独秦国日渐上升,于是下定决心投奔秦王。离开师门前他向荀子告别:“我听说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就千万不能错过。如今,诸侯争霸,游说的士人一旦被重用就可以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有义吞并各国,这可是平民出身的人最好的机会。地位卑贱,却不想着求取功名和富贵,这就好像禽兽一样,只等着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长期身处贫苦,却还要指责社会不公平、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人的本来愿望!”李斯的一番话充分体现了他要有所作为、大展宏图的愿望。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达秦国。吕不韦见他有奇才,非常赏识他,就任命他为郎官,陪在嬴政身边。李斯为了能够得到秦王的赏识,呕心沥血地写了一篇奏章《论统一书》:“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机会,而成就大工业的人往往能够抓住眼前的机会。从前秦穆公虽然称霸天下,但是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六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侯的人数太多,周朝还有存留的声望,五霸交替兴起,都推崇周朝。
自秦孝公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兼并,使得函谷关以东地区分为六国。如今诸侯臣服秦国,正是统一天下、成就帝王伟业的时机啊!大王懈怠而不能抓住机会的话,等诸侯合纵订立盟约反秦的时候就晚了!”李斯的话正中秦王嬴政的心思,充分展示了他优秀的朝廷才能。从此以后,李斯成了秦王的心腹,每件事必有他参与决策,并被任命为客卿。
就在李斯逐渐得到重用、马上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关乎生死的大事。韩国怕秦国进攻,委派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的名义打探情报。郑国建议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流入洛水,表面上是为秦国水利做贡献,实际上是阻碍秦国向韩国的进军。
不久,阴谋被识破,秦国的大臣们很愤慨,纷纷上书秦王:“各国来的人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出境!”李斯不是秦国人,自然在被驱逐的名单里,眼看自己苦心经营的地位和名利要化为乌有,大好前途将毁于一旦,他又绞尽脑汁地写了一篇文章,希望秦王能够收回驱逐的命令,这便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被李斯的文采所打动,于是下令废除了逐客令,留下所有愿意为秦国效力的士人,李斯也升到了廷尉之职。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嬴政自称“始皇帝”,李斯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后,在如何管理地方的问题上,一直纷争不休。有个齐国人淳于越坚持分封制:“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长达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和功臣作为有力的臂膀。陛下您虽然统一天下,但是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如果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多为篡权的事,而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大臣,到时候来依靠谁呢?”李斯和淳于越等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秦始皇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置郡设县,遣官治理”的建议,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朝廷任免各级管理者。
李斯觉得淳于越等人冥顽不灵,厚古薄今,这都是因为读古书造成的,而他本身信奉法家学说,所以他积极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
按照李斯的规定,所有不是秦国编撰的历史记载,民间藏的那些书都必须烧掉。他希望一个天下、一个朝廷、一个李斯、一个思想。若是有人不服从,就在闹市区处死,要是敢厚古薄今,就把他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报的也与藏书者同罪。
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和李斯商议下令活埋咸阳的儒生。历史证明,焚书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者全都废掉。
李斯等人所书的小篆字范,其实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字自然发展的一次总结。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时的纪事石刻中,据记载,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笔。这些小篆字形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画匀称,很明显地纠正了六国文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的缺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