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又热闹起来了,美军航母忙着拦截胡塞武装的攻击,弹药却像流水一样烧光,这些高价武器,本该是亚太战场的杀手锏,现在却在中东耗得一干二净。
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战火,已经榨干了美军的库存,亚太的弹药库眼看着空了,华盛顿吵成一团,到底该守哪里?红海的炮火还在响,亚太的防御却越来越虚,美军还能撑多久?为何说我们会从中受益?
胡塞武装的导弹接连划破夜空,迫使美军一次次启动昂贵的防空系统拦截,几天前,一艘货轮被击中,全球航运价格又跳了一截,红海这条连接欧亚的命脉,如今成了火药桶。
美军原本以为靠航母的威慑就能压住阵脚,可现在弹药库里的高端货,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这些导弹和炸弹,本该是博弈的筹码,结果兜不住了。
红海的拉锯战已经让美军烧掉了价值不菲的弹药,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虽然简陋,但数量多得让人头疼,美军每发射一枚拦截导弹,成本都在百万美元上下,而对手的攻击成本却低得可怜。
麻烦的是,航母战斗群的弹药补给已经跟不上节奏,过去几个月,精确制导武器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这些武器不像普通的炮弹,随手就能造一堆。
每一枚都需要精密的芯片、复杂的导航系统和漫长的生产周期,眼下,美军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填补红海战场的窟窿。
问题在于,填这个窟窿的代价远不止数字那么简单,美军的弹药储备本来就已经被其他战场,榨得干干净净,乌克兰那边,防空导弹和反坦克武器像流水一样送出去,堆满了东欧的战壕。
中东其他地方,以色列的空袭行动把精确制导炸弹当糖豆撒,几万枚炸弹砸在加沙和黎巴嫩,库存早就见了底,现在,红海的消耗又逼着美军动用压箱底的货,就是那些原本为更远战场准备的杀手锏。
说到更远的战场,亚太地区才是美军真正的战略重心,关岛的地下弹药库、冲绳的军事基地、日本横须贺的港口,这些地方囤积的武器,都是为了应对东海和南海的潜在冲突。
美军设想过无数次场景,比如舰队在西太平洋集结,隐身轰炸机从关岛起飞,远程导弹像手术刀一样精准打击目标,这些计划里,少不了联合空对地导弹、远程反舰导弹这样的高端货。
它们射程远、威力大,还能绕过敌方的防空网,是美军在亚太博弈中的底牌,可现在,这些底牌正一箱箱从亚太的仓库里被搬出来,装上运输机,直奔红海前线。
亚太的弹药库被掏空,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关岛的空军基地虽然戒备森严,但后勤补给线长得吓人,横跨半个太平洋,冲绳的基地倒是离得近,可一旦局势紧张,当地民众的抗议就能让美军头疼不已。
日本和韩国的盟友虽然嘴上支持,实际能提供的帮助却有限,更别提这些基地的弹药储备,已经被中东的战火抽调得七零八落,美军原本指望靠这些高端武器在亚太保持威慑,现在却发现手里的牌越来越少。
红海的消耗还在继续,胡塞武装的攻势没有半点减弱的迹象,美军甚至把仅剩的几架隐身轰炸机,从印度洋的基地调过来,试图用精准打击压住对手的火力。
可这种高强度的作战节奏,根本无非长久,每一枚发射的导弹,都像在烧钱,更像在烧美军的战略储备,华盛顿的决策层早就吵翻了天。
有人觉得应该把所有资源都砸在亚太,守住那片对美国至关重要的海域,有位美军官员就表示,美国需要加强在亚太的力量,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用来“遏制”我国。
美国亚太的武器够多,也能威胁到我们,但如果不断的减少,虽然我们不怕威胁,可对于我们来说也能受益,这样美国在台海和南海的动作也会减少,专注于中东地区。
有人却认为中东的盟友更不能丢,保住以色列和沙特的信任才是当务之急,还有人甚至提出,干脆收缩战线,把力量都调回本土,免得在全球到处救火。
这种争吵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现在的情况格外棘手,美军的弹药生产速度,根本跟不上消耗的节奏,拿最关键的隐身巡航导弹来说,这种武器性能好,可以贴着海面飞行,也能精准打击上千公里外的目标,是亚太战场的王牌,可它的产量低得让人抓狂。
美国最大的军火商每年只能攒出几百枚,离填满库存的需求差得远,供应链也是一团糟,芯片短缺、工人不足、生产线老化,哪个环节都卡得死死的,有人算过一笔账,就算现在开始加班加点,美国也得花上十年,才能把弹药库重新填满。
红海的战火还在烧,亚太的空虚却越来越明显,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舰队巡逻照旧,但谁都知道,少了那些高端弹药,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关岛的跑道上,飞机的轰鸣声还在,可弹药库里的寂静却让人不安。
冲绳的港口,军舰进进出出,但补给船的频率却在放缓,日本的基地里,防空系统还在运转,可导弹的数量已经捉襟见肘,整个亚太的防御网,看起来依然庞大,却像一张被抽掉经纬的网,摇摇欲坠。
胡塞武装的导弹或许简陋,但它们逼着美军付出了远超预期的代价,而远在亚太的那些基地,那些原本满载威慑的仓库,如今却在沉默中等待,全球的棋盘上,每一步都在牵动另一边的平衡,后续会怎么发展,还真的无法预测。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