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也就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却让我对农民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是王家村的会计,今年45岁。说起我们村的王长富大伯,那可是个活生生的传奇。
大伯今年65岁,瘦瘦高高的个子,晒得黝黑,一年到头就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褂子。他家住在村头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房檐下常年堆着各种农具,墙角还养着几只老母鸡。
村里人都说大伯是个"愣头青",几十年如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别人都在打牌搓麻将,他天不亮就背着锄头下地。就连他媳妇得了重病,也舍不得花钱,整天熬中药。
"这日子过得跟个苦行僧似的,也不知道攒那钱图啥!"隔壁王婶没少在村头说大伯的闲话。
可就是这样一个"死脑筋"的庄稼人,却在去年送儿子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这消息一出,可把全村人都炸懵了!
"咋可能呢?那学费得多少钱啊?"
"就他家那个破房子,怎么供得起?"
风言风语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大伯做了违法的事,还有人说他借了高利贷。
作为村会计的我,也一头雾水。记得去年镇里来人调查这事的时候,我翻开大伯家的账本,这一看不要紧,可把我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35年来,大伯每天都记着账,密密麻麻写得整整齐齐。光是这些年卖大米的收入,就积累了七百多万!

[未完待续,继续按照大纲展开后续内容...]
翻看着大伯的账本,我不禁想起去年那个闷热的夏天。那天我去地里看水稻,远远就看见大伯弯着腰在秧田里忙活。
"大伯,这大热天的,歇会儿吧!"我朝他喊道。
大伯直起腰,抹了把额头的汗,笑呵呵地说:"不能歇,这水稻可金贵着呢!"
说着,他领我到田埂上,捧起一把稻穗给我看:"你瞧瞧,这稻子结的多实在,一颗稻子能长出200多粒米来!"
看着大伯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这才注意到,他种的稻子和别家的就是不一样。稻穗又大又饱满,一串串压弯了腰。
"大伯,你这是啥品种啊?咋长得这么好?"
大伯神秘地笑了笑:"这可是我研究了35年的心血!"
原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伯就开始琢磨水稻种植。他发现普通农户种的稻子产量低,而且品质不稳定。为了改良品种,他开始自学农业技术。
"那时候没有啥书看,我就骑着自行车去县里的农业站,求他们给我讲解。"大伯摸着布满皱纹的脸说,"后来好不容易买了几本书,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一学就是大半夜。"

就这样,大伯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方法。他选育的水稻不但产量高,而且米质特别好,香糯可口。
"咱们村最早发现大伯水稻与众不同的,是个日本商人。"村支书老李坐在我家院子里,一边抽着烟,一边给我讲述这段往事。
那是十五年前,一个做大米生意的日本商人来我们村考察。他在大伯的稻田里转了好久,还用仪器测了好些数据。
"这位大叔,您的稻子太特别了!"那商人用蹩脚的中文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米!"
就这样,大伯的稻米打开了日本市场。每年收成的大米,大部分都出口到日本,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好几倍。
"你是不知道,大伯那会儿多拼!"老李长叹一口气,"为了保证米质,他天天泡在田里。遇到台风暴雨,半夜三更也要去田里查看。"
可就是这么好的收成,大伯和他媳妇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村里人都说他"抠门",连老伴生病都舍不得花钱。
直到去年他儿子王学文考上斯坦福大学,我才明白大伯这些年的苦心。
翻开那本厚厚的账本,我看到每一笔收入都记得清清楚楚:
"1988年7月15日,卖大米3000斤,收入1200元。" "1995年8月20日,改良品种试验成功,亩产提高30%。"

"2008年6月10日,出口日本大米5000斤,收入85000元。" ...
账本最后几页,记录着这些年的存款:
"2018年12月,定期存款789万元。" "2020年9月,取出200万,支付斯坦福大学第一年学费。"
我翻着这些发黄的纸页,眼前浮现出大伯这些年来的身影:夏天顶着烈日在田里驼着背插秧,冬天冒着寒风收集农家肥,深夜挑着马灯在稻田里观察......
"咋样?这账本有啥问题不?"大伯站在我身后,紧张地问道。
"没问题,大伯。"我抹了抹眼角,"就是不明白,您为啥不告诉大家实情?"
大伯摆摆手,慢悠悠地说:"知道啥用?让人说我傻?我就是个庄稼人,种地是我的本分。能让娃儿出国深造,是他自己有本事。"
这时,大伯的手机响了。是王学文打来的视频电话。
"爸,我今天的实验成功了!"屏幕里的王学文兴奋地说,"我用咱家的水稻做研究,发现了提高抗旱性的新方法!"
大伯眼睛湿润了,却还是故作严厉:"少废话!好好学习,别让这些钱打水漂!"

放下电话,大伯搓了搓手,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你看我这个当爹的,供娃儿读书花了那么多钱,是不是太败家了?"
我低头翻看账本,忽然发现一张夹在中间的纸条,上面是大伯娘的字迹:
"老王,我知道你这些年为啥那么拼命。别人说你抠门,我心里都难受。这些年攒的钱,都给学文留着上学用吧,我这病啊,别花太多钱,熬熬就过去了......"
看到这儿,我再也忍不住了:"大伯,嫂子知道这事?"
大伯叹了口气:"她咋会不知道?这些年,地里的活她一把都没少干。她总说,咱家就学文这一个独苗,再苦再累也得让他有出息。"
想起大伯娘常年吃中药调养,省吃俭用的样子,我鼻子一酸。
"去年学文考上斯坦福那天,你嫂子躺在床上,笑得像个孩子似的。"大伯低声说,"她说:'老王啊,咱们这些年没白熬......"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镇上来了几辆车,镇长和几个穿西装的人走了进来。
"王大伯,恭喜啊!"镇长满脸笑容,"您和日本合作的水稻新品种,获得了省里的科技创新奖!这些位是农业科研所的专家,特意来向您取经呢!"

大伯憨厚地挠挠头:"这算啥科技创新?我就是个种地的,摸索出来的土办法罢了。"
专家们却连连摇头:"王大伯太谦虚了!您这35年的研究成果,比我们实验室还先进。单说这水稻的抗病性和产量,就够写好几篇论文的!"
听到这些话,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大伯这些年在田间地头的身影:
清晨,趁着露水未干,他在稻田里仔细观察每一株秧苗的长势。
中午,顶着烈日,一遍遍测量水位,调节肥料。
深夜,举着马灯,记录每一个试验数据。
下雨天,披着蓑衣,查看排水情况。
寒冬里,伏在案头,研究改良方案。
这一切,都记录在那本厚厚的账本里,密密麻麻的数字后面,是一个农民35年如一日的坚守。
"长富叔,您这是给咱们村立了大功啊!"村支书激动地说,"您的经验要是能推广开,那得帮多少农民增收啊!"

大伯摆摆手:"我这点子经验,有啥好推广的?还是让学文学成回来,用科学的办法研究,那才是真本事!"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旧手机,指着屏幕上儿子的照片,眼里满是骄傲。
[继续展开...]
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从里屋传来:"老王,是不是学文打电话来了?"
大伯赶紧跑进屋里,小心翼翼地扶起躺在床上的老伴:"是啊,那娃儿在美国做实验呢,说是有了新发现!"
大伯娘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咱们这么多年的辛苦没白费..."
专家们看到这一幕,都安静了下来。镇长悄悄告诉我,大伯娘的病其实能治,只是需要30多万的手术费。但大伯硬是不动那笔存款,说是都给儿子留着上学用。
"你说这老两口,图啥啊?"镇长摇着头说。
我望着屋里相互搀扶的老两口,突然明白了他们的坚持。在这个小山村里,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为儿子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
日头西斜,专家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收拾好账本,准备回家时,大伯拉住了我。

"小王啊,今天的事,能不能别往外说?"大伯搓着手,"我就是个普通庄稼人,做着分内的事,不值当这么多人夸。"
看着大伯布满皱纹的脸,我忽然有些哽咽。这哪里是什么"分内的事",这分明是一个父亲用35年的坚守,为儿子铺就的一条科研报国的路啊!
后来,村里人才知道,大伯这35年来不仅培育出了优质水稻,还在日记本上记录了上千条种植经验。这些手写的笔记,竟然成了农业专家们争相研究的"宝藏"。
三个月后的秋天,大伯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爸!妈!"王学文风尘仆仆地从一辆出租车上跳下来。
"你咋回来了?学业咋办?"大伯又惊又喜。
"我申请了带薪研究,"王学文兴奋地说,"专门研究咱家的水稻品种。爸,您这35年的经验太宝贵了,可以帮助全世界的农民提高产量!"
当天晚上,大伯家的小院格外热闹。村民们都来看这个"洋博士",但最让人惊讶的是王学文的一个决定。
"爸,妈,我已经联系好医院了,"王学文握着母亲的手说,"下周就给您做手术。这些年您和爸为了我的学费,把自己的病耽误了......"
大伯娘红了眼眶:"可是,你那个什么带薪研究......"

"钱不是问题,"王学文笑着说,"国家很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我们的研究项目已经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
听到这话,大伯转身就往外走。
"爸,您去哪?"王学文追出去。
"我去地里看看,"大伯的声音有些哽咽,"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还能帮上国家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