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294】横须贺港的“三笠”战舰叱咤风云之后

蒋丰的日本观 2024-12-16 14:04:47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无论是工作出差还是采风走访,我多次到过神奈川的横须贺港。这个在日美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准“军事化”基地,对于喜好历史的人来说,也是承载着许多过往烟云的地方。日本作为海洋国家,战火硝烟自不必说,无论是在经贸往来,还是人员进出,乃至文化互动,“船”都是不可或缺的“记忆之舟”。走进当地的三笠公园,纪念舰“三笠”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横须贺市一直以“三笠”引以为豪,将其视为日本历史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我认为,即便从文化角度来讲,之所以难说引以为“荣”,对于甲午战争也好,日俄战争也罢,都裹挟着赤裸裸的利益扩张之争,厚重的回忆里沾满了痛苦和伤害。如何解读和消化这样的历史遗产,是需要一种智慧和态度的。我不赞同一些日本学者甚至是半官方机构在介绍“三笠”时用“让我们近距离感受那些为保护日本而战的先人们的遗风”的说法。在我看来,从战火中踉跄走来的这艘战舰,需要的更多是冷静而尖锐的文化批判。

不得不说,作为“文物”呈放在公园的战舰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看上去的确威风堂堂,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夺膛而出的炮弹,仿佛要再次击入那浓烟滚滚的历史战场。特别是,战舰前面立着的作为彼时战舰指挥官的“军神”东乡平八郎的铜像,也给战舰增添了更多抚今追昔的时光味道。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但在当天却遭到了远东沙俄的不满,被要求放弃辽东半岛,随之而来的就是三国干涉还辽。在瓜分利益这件事上,日本将欧美列强的威慑和逼迫视为自身“不够硬”的结果,痛感要进一步强化军事装备。在此背景下,便有了日本海军的“六六舰队计划”,即新造6艘战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三笠”就是计划所列的最后一艘。在诸多制造商中,日本委托英国维克斯建造此船,1902年正式交付并下水。

我十分感怀的是,作为进入阿倍仲麻吕名诗之中的浪漫“三笠山”,被用作了见证海上炮火的战舰之名,不知日本人面对如此这般的“斗转星移”会作何感想。今天的三笠公园里陈列战舰的旁边,还有“皇国兴废,在此一战”的石碑,这是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之前发布的训令。日语的原文更为丰富一些,大抵是“今日天晴浪高,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务必奋战”之意。在这场海上较量中,日本击败沙俄,用“拳头”夺取了更多实惠。这样的史实,日本人也不会不知道。抛开日本在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当登上这艘纪念舰,看到它展示的当时使用的十分先进的无线通讯设备时,我则更加万千感慨。

不过,“三笠”从对俄战争中撤下来之后并不顺利。在返回佐世保港时,战舰发生弹药库爆炸,引发大型火灾并沉没,一时惊愕日本上下。历经近1年的打捞作业和复杂的修复,回到现役状态的“三笠”在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随着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海军条约”的出台,退出历史舞台,在一度遭遇解体和废舰的危机后,最终作为“遗产”终得保留。

当地社会将“三笠”作为历史遗产陈列形象地比喻成其叱咤风云之后的“第二人生”。这很自然地不禁令人发问,从战争中走来的国家和民族,该如何走自己的“第二人生”之路呢?(2024年12月16日写于日本江苏宜兴丁山国际大酒店1911房间)

0 阅读:22
蒋丰的日本观

蒋丰的日本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