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最巨著名的作家人物,现代中国人几乎无所不知,因为什么呢?通过鲁迅先生的深刻描写,中国人变成了他们心中最丑陋的样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中国人在鲁迅的笔下尽是病态的样子,混沌、虚妄、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自我反醒,在每天的堕落中自娱自乐着,身为奴才却不知道自己是奴才,他们遇强则弱,遇弱则强,遇到权贵则变为奴才,几乎中文里面所有麻木不仁、丑陋、迂腐都在他们笔下熠熠生辉被按在了淳朴、善良、勤劳的中国人民头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在他们的笔下不过是人吃人或者是难见“真的人”。
民国大师鲁迅先生的思考目录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民国大师傅揭露中国人民丑陋的面纱。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海上的儿童》
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牠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牠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
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麻木不仁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妙不可言。——《随感录三十九》一九一九年
鲁迅在作品中,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是不是可以和现代莫言作品下的中国人媲美呢。小编无意损害现代人对于了鲁迅的爱戴之情,也无意贬低鲁迅先生的文学造化,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大家想想他笔下的情节和人物哪一个是充满希望的,无非就是描写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愚昧不堪,让人看不希望,觉得社会如此的黑暗。可是呢那个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前途舍命报国,为什么他们不描写这些振奋人心的情节,让人们心中充满希望呢。
鲁迅笔下的民国中国人充满了黑暗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民国为前朝,历史由胜利者描写,将前朝描写的黑暗不堪正好迎合了后来者的政治要求,这不两全其美吗?我们需要拯救前朝的黑暗社会,所以鲁迅活了下来,留在了人们心中,当然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鲁迅笔下的情节也发掘出了现实的黑暗面让人们对此进行深入了解。但是,他没有站在一个民族光明的一面,也在扩大或者宣扬这种不利一面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阴一阳为之道,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深深的挖掘了人性的阴暗面,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蚂蚁尚且偷生何况人类。但这种发掘是集中在了负面因素,而对光明的、正面的没有放大,如果一个人的缺点被无限的放大在舆论宣传上是不是可以以偏概全而全面否定呢?
鲁迅笔下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如果我们深挖文学大师的背景,就会有诸多发现。介绍是这么说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曾经留洋日本学习医学,但发现国家日渐衰弱所以放医从文,为唤醒中国人民在所不惜。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唤醒中国人民麻木不仁的思想为何要把中国人民描写麻木不仁的状态,是不是作品中应该充当人们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故事,这样才能给人带来希望和正能量,而不是一味的在作品描写社会的阴暗面。
革命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救过舍生忘死,为了国家前途牺牲一切,这一点鲁迅先生到了是没有写出多少。更损人听闻的是民国文学大师竟然主张废除汉字,全盘字母化。
1936年,鲁迅身染沉疴,然而病榻之上,他的思想依然犀利如剑。在病中,他挥笔写下了《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一文,其中振聋发聩地指出:“汉字,这古老的文字,竟成为了愚民政策的得力助手,如同劳苦大众身上难以摘除的结核,若不彻底清除,终将使我们走向消亡。”他疾写道呼“只要若汉字不愿尚看到存无数,人为中国的旧命运文字便牺牲,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舍弃它。”在文章的结尾,鲁迅更是以决绝的笔触岌岌可危,最后写到“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唯有破旧立新,方能拯救危局!”
废除汉字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曙光初照之际,钱玄同等先驱者便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中国汉字,迟早必废”的论断。他们不仅提出了废除汉字的设想,还积极探索了替代方案,如采用拼音汉字、罗马字,甚至英语等。他们的目标,是要中国彻底摒弃陈旧的帝王思想和封建文化,让民众从蒙昧中觉醒,实现当家做主的理想。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大力支持这一观点,他疾呼:“汉字若需改革,便应果敢地采用拉丁字母。”而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则揭示了汉字背后的真相:“广大人民不识汉字,实则是统治者用以压迫穷苦民众的冰冷工具。”这些言论,如同惊雷般震撼人心,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傅竟然在商量着如何让中华文明彻底消失,全部西化是他们的唯一目标,现在看来触目惊心,我们深爱的方块字在民国时期竟然差点被钉上了中华落后原因的标签。
这些运动在激情与理想的背后,却隐藏着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误解。它们试图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却未能意识到,真正的进步应当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寻求平衡,而非一味地模仿与颠覆。
事实胜于雄辩,一切问题得从实事求是出发,我们能从一个人的作品和行为中发现新的蛛丝马迹,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思考,你会产生什么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