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点必粘
在围棋中,“逢点必粘”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策略,而是一种常见的误区。级位的小朋友“逢点必粘”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入了段的小朋友,被点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反击了。盲目“逢点必粘”会导致棋形笨重、效率低下,而正确的策略是结合形势判断,根据棋型灵活选择粘、脱先、弃子或反击。
问题图:白1跳时,黑2、4两点是常见下法,对此白棋应该如何应对?
图1:白1无脑粘上,恐怕是最差的一种应法,局部成了愚形三角,黑2、4简单走畅自身,白△一串笨重不已,将成为受攻的对象。
图2:白1反击如何?此时黑2冲断无理,白5挡下后,黑△一子受伤,◯两子也在包围圈中,作战黑不利。
图3:不过黑棋也可以迂回处理,先走好右边,白A位的断点仍需处理。
实战白棋觉得反击不满意,决定从局部棋形下手,走了1位尖,这步棋的意图是什么?
图4:白1尖时,黑2分断无理,白3冲时黑棋已无法在5位阻挡,只能4位先守一步,这样白5得以冲出,黑2与白5的交换是里与外的交换,关键是黑棋分断白棋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本图黑失败。
图5:白1尖时,黑2若挡,则白3可冲吃一子,这样A位的断消失,白7可以先手抢攻,十分满意。
图6:白1尖时黑2若挡左边,白3再粘回,将来留有A位冲的余味,正是白棋的初衷。实战中,双方也是按照这一图谱进行的。
图7:如果白1先粘,将来白3再尖时,由于黑△一子变轻,黑棋绝对不会再走A位粘上了。
然而,如果白棋进一步深入思考,是否会有更令人满意的下法呢?在上述变化图中,图5无疑是白棋最为理想的变化图。那么,白棋有没有可能通过合适的手法达成这一局面呢?
正解图:有了上述的思路,我们一定可以发现白1的下法。
图8:白1时黑2从左边打吃,就还复了图5,本图白棋满意,也是双方最善的下法。
图9:黑2若从右边打吃,白3长出后,黑棋A、B两点无法兼得,分断白棋的意图随之破灭。
图10:黑2直接冲断更无理,白3后还原成图4,黑不行。
以上内容展示了白棋面对黑棋点时的应对思路。很多棋友虽然知道正解图白棋挖这一步,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绝大多数常型都是通过以上类似的推导过程形成的,其中的细节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总结
许多围棋爱好者容易产生"逢点必粘"的惯性思维,认为这样最安全。其实这种下意识反应常常会降低棋子的效率,就像开车遇到小坑就急刹,虽然避免了颠簸,却耽误了整个行程的速度,而如果能够合理避让,就能加速行程。
所有围棋的定式、常型,都不是死记硬背的套路,而是经过历代棋手反复验证的最优解。就像我们背乘法口诀表,不仅要记住"三七二十一",更要明白这是三个七相加的结果。当遇到实战变化时,理解定式、常型背后的"为什么",远比记住形状的"是什么"更重要——毕竟棋盘上从来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局面,但蕴含其中的计算逻辑永远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