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扔出一颗王炸!与印尼签署4000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今年的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续签了一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一下子就放大到了4000亿元人民币/878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协议有效期为5年,且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国央行就这么在无声无息中突然扔出了一颗王炸!
这4000亿元人民币/878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规模有多大呢?我们找到一个权威数据,截至2024年末,除香港地区以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过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累积规模,最大的是韩国,为4000元人民币,而与欧洲央行的累积规模是3500亿元人民币,而在此之前,与印度尼西亚累积的规模总共为25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此次续签,一下子中印尼两国把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了60%,印尼也成为与中国签署双边本币双换协议资金规模最大的国家。
虽然东盟国家已经连续数年位列为中国贸易伙伴第一名,但作为东盟国家之一,印尼与中国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东盟国家里也只排在第三位,但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上说,印尼和中国已经拓展出了最大的交易空间。
2024年印度尼西亚的全年GDP总量位列全球第16名,使之成为惟一一个冲进前20名的东南亚国家,同时它还是东南亚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全球第四人口大国。
双边本币互换,也叫货币互换或者叫货币掉期,简单说就是两个国家或地区商量好汇率、额度和期限后,用各自的货币进行交换,“以钱换钱”,互换的期限少则1年,多则10年,而这次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双边本币互换周期正好取中,不长不短,5年。
中印尼之间的这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两国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协议将允许两国在贸易和投资中直接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也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特别是在美元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同时,它还会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通过使用本币结算,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跨境交易,避免了兑换美元的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
而对于中国人民币和印尼盾来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更是有助于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程度,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但是,双边本币互换也自有其风险,比如,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就可能会因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而遭受损失,因为对于签署协议的双方来说,两个国家和两个国家的企业间的诚信非常之重要,与此同时,同样非常重要的就是市场的需求,需要有更大规模的两个国家间的企业进行跨国结算的需求作为支撑。
现在有资料可查到的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是1500亿元人民币,但却是早就签署于2014年,但我们知道,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金融制裁,中俄两国间的本币互换的动力应该是最大的,但现在没想到中国却与印尼签署了最大规模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所以说这是一把王炸,一点儿都不虚,因为这个规模不仅表现出了中国的需求,更是表现出了印尼的需求。
还有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央行一共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效协议29份,互换规模超过了4.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最大的国家,总规模超过了6000亿美元,这些协议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的主要经济体。
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发行国,主要是通过美元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因此不需要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实现进出口贸易;而欧元区国家也签署过一些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但其规模和覆盖范围都不及中国。
除此外,日本也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但总规模和覆盖范围同样不及中国;另外,还有一个规律是,无论是欧元区还是日本,与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最大的国家都是中国——欧央行为3500亿元人民币,日本为2000亿元人民币,但现在它们又被印度尼西亚一举超过了。
最近几年,尤其是从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博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美元焦虑,虽然俄罗斯在金砖国家峰会上已经展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规避美元交易的新国际结算体系的决心,但是在事实上,理论上的和技术上的设计都很难付诸实践,最大的障碍恐怕就是“生态”,即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际结算体系即使不会难于登天,但想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其完全打破美元清算体系的(SWIFT)的束缚,肯定是比登天还要难。
中国作为连续8年的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为了摆脱美元焦虑已经预备下了一系列的金融工具,甚至说,使用美元进行进出口贸易本身也是中国摆脱美元焦虑的一种手段——就是说,在这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人的理想化不同,中国人更注重使用更现实的综合性的手段保障自己的国际支付的安全。
中国亦会凭此努力保障贸易伙伴的金融安全。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坚决大幅度上调了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而在最近小半年以来,中国亦与毛里求斯、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根廷、日本等国家签署或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国际支付上,中国人更注重的是实效和安全,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某一种从天而降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