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17】殷商先祖从东北千里南下中原的崛起之路

傲芙聊宇宙 2024-10-27 14:40:4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多认为殷商来自东夷人群,因为《诗经》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东夷人群普遍以鸟作为图腾,所以他们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个隐喻的真实含义,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东夷人,孕育了殷商先祖。

现在看来,鸟图腾是东方沿海人群的普遍信仰。南到良渚人群,北到红山人群,中到龙山文化人群,都存在鸟图腾崇拜。仅仅以鸟图腾,无法确定殷商先祖来自何地,山东、东北乃至东南人群,都在可能范围之内。

最近十多年的人骨学以及分子人类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殷商先祖来自东北,具体地说,来自东北西南部的西辽河地区。那里的人群体质特征,最符合殷墟贵族尸骨。郭静云更进一步,认为殷商王族的老家,在黑龙江以北阿穆尔河草原,不过支持者尚寡。因此,我在这里采纳主流观点,以西辽河流域为起点,追溯殷商先祖千里迢迢南下中原的崛起之路。

西辽河流域包括辽宁西部和内蒙东南部,现在有点名不见经传,甚至有点落寞,但是在中国远古历史上,那是一片红红火火的热土。由于位居交通要冲,既是东北和华北的来往通道,又是北方欧亚大草原与太平洋沿海的连接地带,西辽河流域从8000年前,就吸引了大量人群,孕育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史上占据核心地位。

4000年前左右,中原夏王朝形成之际,一些黄河流域人群来到西辽河流域,以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为中心,联合土著共同创建了一个强大方国联盟。他们拥有发达的农业、密集的聚落、明确的礼制,以及成熟的防御体系。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4000年前的夏家店独霸一方,能与中原夏王朝相提并论。

考古学将这个继红山、小河沿而来的新文化形态,称作夏家店文化下层。它兴起于4000年前左右,消失于3600年前左右。

夏家店人充分融合中原、辽西文化甚至长江文化,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彩绘陶器。他们的彩绘陶器以饕餮纹为主,是商人青铜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说到青铜,夏家店人并不比中原落后太多。他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但是由于地处欧亚大草原通道,很容易得到草原传来的西亚青铜技术。

从考古来看,夏家店人的青铜技术,同时受到黄河流域和欧亚大草原影响。他们铸造的青铜器,由装饰品、兵器、工具等组成,其中装饰品占据主导,其次是武器和工具,大型兵器和礼乐容器较少。放在4000年前的中国境内文明格局中,夏家店人算是较早使用青铜器的人群之一。

前期二百多年,夏家店人垦田种地、畜养狩猎,过着稳定的农耕生活。但是,3800年前左右,随着境内人口增加和气候干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些高大牢固的防御建筑遗址说明,夏家店人开始遭受严重的外来冲击,有些部落必须另寻它路。

在这些另寻它路的部落中,应该就有殷商的先祖。他们在西辽河流域难以立足,不得不放弃农耕定居,加入到半游动性质的畜牧大军中来。这个时候,气候变冷导致的族群迁徙,已经在亚欧大陆持续了上千年。印欧人冲入欧洲、西亚、南亚次大陆,搅动得亚欧大陆天翻地覆。黄河上游的羌人、夏人,以及从中亚进入新疆的吐火罗人,也面临着激烈的分化和重组。

殷商的先祖,不过是草原或草原边缘放弃定居,转向畜牧大潮中的一分子。

郭静云认为殷商先祖是通古斯人群,最早生活在黑龙江以北,进入中原以前,曾经顺着欧亚大草原通道向西游动,迎面与来自中亚的乘马族群相撞,在斗争、博弈和共处中学会了骑马、青铜冶炼,带回了小麦和高加索女人。然后,凭借这些技术优势,将辽冀人群纳入麾下,一路向南打败了中原夏王朝。

这个观点似乎想象力太过大胆。从东北到中原的文明遗存,很难支持殷商先祖出道即巅峰的论断。殷商先祖不是来自黑龙江,更不太可能大规模接触中亚族群。他们更像是西辽河流域被迫出走的弱小部落。

如果殷商先祖是38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一个部落或方国,他们会迁移到何方呢?从4000年前亚欧大陆人口流动来看,除了日耳曼人涌向北欧,大多数草原人群都会向南方迁徙。殷商先祖应该也不例外,南方是最合适的去处。

殷商先祖要想向南走,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是像满清那样走东线入关,另一条是沿着燕山山麓向西,挺进山陕北部。根据考古研究,殷商先祖走西线进入山陕地区的可能性更大。

为“冀南起源论”奠基的邹衡、李伯谦两位考古学家,曾特别强调先商文化与山西遗存的密切关系。邹衡指出,先商下七垣文化漳河型的来源,三个中有两个在山西。李伯谦根据下七垣文化中的大量陶鬲,推测下七垣文化的主流继承了晋中龙山文化。

王立新、朱永刚、王震中等,对邹衡、李伯谦二位的观点做了修正,但是整体来看,仍不能推翻先商文化与山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传说的殷商女祖简狄传说。

先秦以来的文献说,殷商先祖契的生母叫简狄,一个有娀氏部落女子。她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妃子,简狄吃了一只玄鸟下的蛋,生下了殷商先祖契。这样的传说自然不能当真,但是有娀氏部落的背景,可以辅证殷商先祖与山西的密切关系。

对于有娀氏的居住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晋南,另一种是在不周山之北。不周山之北,大约属于山西北部、内蒙古岱海到河北北部、燕山南北乃至辽宁一带。总之,都与山西或山西以北有关。这两个地方,都位于殷商先祖从西辽河流域经西线,辗转到河北的途中。

大概,殷商先人在迁徙过程中受尽排挤之苦,迫不得已与土著部落联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联姻部落,就是简狄所在的有娀氏。殷商为了突出自己的神圣性,故意说简狄吞玄鸟之蛋而生契。所以,他们称自己的先祖契为“玄王”。

对于殷商先人流落黄土高原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说明,但是可以根据考古,推测当时的生活环境。

4000年前,不知是不是与黄河中下游河水泛滥有关,大量人口聚集在黄土高原上。陕北石峁和晋南陶寺地区,分别形成了两个超级方国。其中,陶寺遗址被考古学界确定为唐尧都城。

可是,等到殷商先祖赶到陕北或者晋南时,石峁和陶寺估计已断壁残垣,繁华尽逝。僧多粥少加上气候恶劣,迫使越来越多的部落,放弃农耕转向畜牧。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山陕高原,出现了大量农牧结合的半流动性部落。这些半流动性部落,应该就是后来殷商所谓的羌人。

这样的生活环境,符合传说的殷商先祖王亥服牛故事。先秦以来的文献说,王亥是殷商先族的第七任领袖,也是传说的畜牧业创始人。这个传说意味着,殷商先祖脱离西辽河定居后,转向了以牧牛为代表的畜牧业。既然搞畜牧,就必须与周边以物易物,学着从事商业交换。所以,据说殷商擅长经商。

越来越多的部落转向畜牧,成为半流动性的群体,意味着资源争抢变为了常态,武力相向成为了习惯。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小部落,殷商先祖从蒙古高原南下后,肯定会受到华夏族群的歧视、排挤,甚至屠杀。这为后来殷商用羌人祭祀先祖埋下了伏笔。

根据文献记载,在殷商先祖北方居住着一个有易氏部落。这个部落是华夏族群的一个分支。王亥担任首领时,经常赶着牛羊去交易,也可能是笼络讨好。不成想,王亥与有易氏首领的老婆一见钟情,惹来了杀身之祸。有易部落杀死王亥,占有了他的牛羊。

这个传说可以说明两件事。一个是殷商先祖比较弱小,经常受到周边部落欺负;另一个是殷商先祖王亥死于非命,对殷商部落带来长久阴影,让他们憎恨西北。从甲骨文来看,以武丁为代表的商王,对这位先祖格外重视,尊称其为“高祖王亥”,也对西北充满了发泄不完的仇恨。

尽管王亥子孙借助外力,击败有易氏部落报了血仇,但是毕竟实力有限,无法避免周边部落侵蚀。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只能不断迁徙逃避,留下“八迁”的历史记忆。这八迁中的前几次,应该就在从蒙古高原边缘到晋南的途中。

频繁的迁徙让殷商先祖无从停顿思考,更无法沉潜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尽管他们可能从山陕北部迁徙到南部,却始终难以留下文化足迹。逃命的人群,只能将生存和糊口作为第一目标,顾不上精神世界。

这种情况,直到他们从晋南穿越太行山,进入到冀南地区漳河附近才得以改变,时间大概在3700年前左右。在那里,殷商先人得以较为稳定地生活。他们携带自身所带的西辽河印迹,融入路途之上借用的山西陶器技术,以冀南邯郸附近的涧沟型龙山遗存为根基,又吸收东方传来的岳石文化,终于发展出了考古学界所谓的先商文化,也就是下七垣文化漳河型。

考古挖掘显示,殷商先祖此时能够制作各种类型陶器,能在陶器上刻画陶文或记号,这或许是后来甲骨文的雏形。他们还学着利用兽肩胛骨和龟腹甲进行占卜。下七垣遗址出土过12块卜骨,其中卜甲一片,带有钻凿灼痕。不过,整体来说,这个时期的殷商先祖还比较落后,兼营农业和畜牧业,刚刚获得极少量的小型青铜器。葛家庄遗址出土过两把青铜小刀。

经过多年繁衍生息,殷商先祖逐渐分化为两大部落,一个是河北邯郸地区的漳河部落,一个是河南新乡地区的辉卫部落。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分支。辉卫部落与夏王朝只隔着沁水,很可能接受了夏王朝的统治。夏王朝外围的漳河部落,虽然文明程度相对落后,但是充满了活力与动力。

他们或者为生活所迫,或者是羡慕夏人的富庶,不断地向南方移动。不过,鉴于辉卫部落挡在南下路上,他们就绕过河南新乡,转到了鲁西和豫东地区。鲁西和豫东是东夷人群范围,此时处于岳石文化阶段。

按理说,东夷人群是不会接纳外来者的。但是,他们可能是受够了夏王朝的欺负,有意寻找联盟直捣夏都,所以不但没有阻击殷商先祖,反而与之和谐相处,结成了政治同盟。在这个过程中,殷商先祖尽情吸收东夷人群的冶金技术和骨刻符号,为后来铸造青铜器和发明甲骨文,奠定了初步基础。

3600年前左右的某个时间点,殷商先祖与东夷联军在濮阳集结,南下抵达夏王朝东侧的杞县附近。在那里,似乎又有新的东夷部落加入,组成了浩浩荡荡讨夏大军。讨夏大军从杞县挥师西进,兵锋直指郑州军事城堡大师姑城。

据王立新、胡保华推测,此时新乡附近的辉卫部落,可能意识到夏人大势已去,遂起兵也加入讨夏联军。两者会师郑州,占领了大师姑城,使得夏王朝东方门户大开。讨夏联军趁热打铁,一路向西攻克了夏王朝在偃师二里头的都城。

夏朝二里头都城沦陷后,来自河北漳河流域的殷商先祖,作为讨夏联军的绝对主力,成为新王朝的奠基人。他们的同宗辉卫部落,在郑州稍作停留后,便被派往湖北黄陂盘龙城夺取铜矿资源。因为新生的商王朝,亟需盘龙城的铜矿铸造兵器和礼器,稳固来之不易的中原政权。

至于帮助殷商倒下的东夷人群,当然也会享受到商王朝的优待。至少,会赋予他们以前没有的政治特权。不过,他们毕竟是辅助力量,无法与殷商势力相提并论。几十年以后,殷商将各种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占据绝对主导的商文化。

由此,西辽河流域的一个小部落,一跃成为了主导中原的宗主国。这就是名列上古三代之一的殷商。

4 阅读:306
评论列表

傲芙聊宇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