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长,从学会“拒绝”开始

张横聊情感 2024-07-11 11:37:51

刚参加工作时,生怕被领导嫌弃工作能力不强,被同事嫌弃不好相处,甚至,还会担心被食堂阿姨嫌弃“爱挑食”,所以,从来不敢说“不”字,也没有“拒绝”的意识。

因为什么都“照单全收”,工作自然又多又苦,和同事交往也常常是那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但转念一想,将这些当成是一种历练,也就释然了许多。

可唯独苦了自己的“胃”,面对食堂阿姨最喜欢用的调味料“薄荷叶”,以及周围的人都“爱不释口”,根本不敢说,自己一闻到这个味就想吐。所以,但凡放了“薄荷叶”的菜,我都无法下饭,光靠着泡面、饼干、面条等凑合。

最糟糕的情况是,那个正值薄荷叶长势旺盛的时节,连续一周的菜,都用它当调料,几天没好好吃过一餐饭的我,终于忍不住跟食堂阿姨说:“我的那份不要薄荷叶”。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懂得,学会“拒绝”是生活中的必修课,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必经之路。

01

拒绝“一意孤行”,才能避免“刚愎自用”。

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一鼓作气”执着,但前提是不能“一意孤行”。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很容易陷入“我觉得”“我认为”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如果听不进他人的一丁点意见,就会在“自以为是”中走向败亡。

以治理国家为例。

《道德经》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调小鱼那样不要经常折腾它。也就是说统治者要保持政令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可朝令夕改。

然而,总有“一意孤行”的人,他们将这些告诫抛诸脑后,比如王莽。

王莽篡汉当上皇帝后,凭借西汉遗留下来的强大国力,企图通过恢复西周制度来达到平天下的目的,于是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历史上称之为“王莽改制”。

主要有:将天下土地改名为“王田”,以王田制恢复远古时代的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起均不得买卖;屡次改变钱币制度,更改官名与官制......

这些改革事项,只要求符合古制,却悖论了社会现实,还政令“繁多”,引起了国内外民众的一致反对,短短十余年时间,就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新朝彻底葬送了。

而“修身、齐家”同样如此。

在一个家庭中,但凡有一个人展现出不容置疑的“家长制做派”,大小事情由不得家庭成员商量,习惯于“独断专行”,整个家庭的氛围断然是不会轻松愉悦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忍不住种种诱惑而犯错,比如在应当读书的年纪,被游戏、娱乐、打球而分散了精神,以至于在升学考试中失利;在刚参加工作时因懒惰而放弃学习,以至于实习期就被否定。

一个“一意孤行”的人,骨子里是自卑的,他们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就属自己最聪明、最厉害,自己所执行的生活方式,也应当是周围人所用采纳的。

所以,他们才听不进他人只言片语,原本有可能越来越好的日子,不得不走上了下坡路。

02

拒绝“一不小心”,才能避免“惹祸上身”。

成功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秘籍。同时,还要懂得“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

纵观他的一生,只专心读书、讲学,对于宫廷内、职场上的政治争斗、尔虞我诈,采取的是闭目塞听、抽身事外的态度和做法,也因此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声誉。

宋濂告老还乡之后,依旧过着读书人的日子。

但他的孙子宋慎在南京当官,与权臣胡惟庸有过交往,后来胡惟庸谋反被抓,宋濂一家也因此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还以一度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最后被流放。

宋濂克己自律一生,却因子孙辈的交友不慎,而致使家族遭遇劫难,从此旁落。虽然可以归罪于大明时期的“党争之祸”,是无辜的历史牺牲品,但也不得不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任何时候都不为过,宋濂做到了,却没有全然地引导教育好他的子孙,自然也难逃厄运。

人生路上,不管哪个年龄阶段,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总归是很难的,尤其需要恪守规则、纪律、制度的时候,人们起初还能“夹着尾巴做人”,一旦得势,便极有可能丧失警惕性和自律性,不自觉地“放松”了。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就让自己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所以,好的习惯、好的做法、好的作风,都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人才能最终“超凡脱俗”,才能成为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即便依旧是个平民百姓,但也活得足够精神、足够通透。

03

拒绝“一蹴而就”,才能避免“伤筋动骨”。

万事万物,都有其兴盛衰亡的规律,只有遵从规律,顺势而为,才能收获如同“水到渠成”般的成就。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就是说:大道永远是清净无为的,然而却又成就了万事万物。王侯如果能够遵循着它,百姓将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生产。

历史上,西汉王朝中期以前的政治情况,就十分类似老子所描述的这一过程。

从汉初到汉景帝刘启,一直执行“无为”政策,与民休养生息,终于摆脱了“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困境,使国家经济繁荣起来,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花不完的钱。

然而,汉武帝则凭借这一国富民强的基础,欲望膨胀起来,他对外用兵,对内改制,实现了“大一统”的恢弘局面,而代价却是再次陷入“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户口减半、义军蜂起”的混乱局面。

为此,晚年的汉武帝开始自我反省,认真悔过,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明确“不复出军。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这样就是老子说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也。”意思就是如果人们没有欲望而安静下来,天下将自然会太平安定。

同样,一个人的成才,也是这样,在强大的功利性的指引下,学习就成为一种短视的行为,只管学习“有用”的,而丝毫不学“无用”的,读书也只读工具书,而忽略了人文修养,到最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工具人”而已。

04

结束语: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从学会拒绝开始。

并非简单地拒绝他人的邀约、威胁或诱惑,而是懂得拒绝让自己逾越底线、失去自律、变得平庸。

在精进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少一些“非分之想”,只管守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天长日久,自然会开出璀璨的花。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0 阅读:1

张横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