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周秉昆对母亲说的一番话,藏着他不为人知的“野心”

在沪街坊 2022-12-22 10:42:10

周秉昆是周家老三,也是姊妹仨中智商最普通的那一个。

哥姐先后考上北大,成为光字片中仅有的两名大学生,而他却在木材厂,酱油厂,印刷厂中来回过度。

他按部就班地做着他的工作。到后来,他因为骆士宾入狱,出狱后跟大家一起找活干。

他的人生起起伏伏,总是在经历挫折和磨难,却鲜少有风光之时。

周秉昆给我的印象是憨厚老实,在大结局中,他跟郑娟说,这辈子就做个本本分分的小人物,也挺好。

我一度以为他就是很多普通人的一员,可是重温《人世间》才发现,我们都看错了他。

他跟母亲李素华曾经有过一次闲聊,他说的一句话,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

但是,平常人有“野心”会让人反感,而秉昆的这份“野心”却让人敬佩。

1哥哥姐姐都出门去,把最好的机会留给他

1969年,周家面临着全员分离。先是爸爸周志刚去了外地,接着是长子周秉义去了兵团。

本来是五口之家,一下子只剩下三人,母亲李素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的心酸还未来得及咽下去,很快就遭受了更大的纠结。

街道通知,多子女家庭中每家只留一个孩子在城里,其余都要下乡支援祖国建设。

李素华陷入艰难的选择。女儿周蓉她不舍得,小儿子秉昆她也不舍得。

偏偏这两个孩子都抢着去下乡,姐弟俩争执不下。zui后,大哥周秉义提出让秉坤去,周蓉留在家里。

周秉义的想法很现实,周蓉太漂亮,一个女孩独自在外会有风险。秉昆已经初中毕业,完全可以下乡锻炼。

但周蓉思念着在乡下接受改造的冯化成,她不辞而别,把留城的机会给了弟弟。

按理说,哥哥姐姐把这么好的机会留给秉昆,他的起点已经比哥姐高了,他应该是三姐弟中过得最好的那一个。

但人生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和不可控的因素,有时候真的不能以起点看终点。就好像武林比武大会,总归是笑到最后的那个才是英雄。

周秉义和周蓉从小就学习就好,他们在下乡后一直坚持学习。高考恢复后他们都以优异成绩考进北大。

而秉昆不爱学习,他从木材厂到酱油厂,再到印刷厂,一直都在工人的岗位置上发光发热。

其实不管是进机关工作的秉义,还是教书育人的周蓉,他们跟秉昆的工作性质不同,但他们没有因此瞧不起秉昆,但秉昆自己却很自卑。

他一度想获得父母的认可,在母亲瘫痪的那段时间,他没有告诉在外边工作的父亲,和上大学哥哥姐姐。他和郑娟带着光明,楠楠和玥玥,硬是撑起了整个家。

整整两年时间,他和郑娟付出很多。但他没有以此向爸爸和哥姐请功,他想要的,只是父母的认可。

他曾经以为,他在两件事上永远也比不上哥哥姐姐。一是学习,二是婚姻。

因为这两件事,他跟父亲有过几次冲突。

2一度自卑,想要获得父母认可

秉昆爱郑娟,所以宁可被父亲打,也要坚持娶郑娟进门。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很好,娶到郑娟是他们老周家的福气。

但,年轻的秉昆也曾为此自卑过。

都说改变人生命运一共有三次机会,投胎,读书,婚姻。这三个,不管抓住哪一个都行。

对周秉昆来说,他跟哥姐一样投胎,但他读书不行,婚姻也比哥姐差了很多。这些,在年轻的秉坤心中,都曾经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来气。别看他跟郑娟很好,但他却为此自卑过。

剧中有两个地方对他的自卑描写得很真实。

那年春节,父亲带他们出去拜年,街坊们都羡慕他,说自打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光字片就出了两个大学生,都姓周。

周志刚哈哈一笑:没办法,两个一起考上了,那就读呗。

周志刚这句话透着自豪。

郑娟心疼地看了秉昆一眼,她替秉昆难受。同是周家儿女,有周秉义和周蓉的风光,秉昆在人群中没有一点存在感。

郑娟都能想到这些,当事人秉昆心里更加不好受。

然而跟哥姐一起,那一次拜年注定他要被忽视。

孙国庆的妈妈夸赞冬梅是省长女儿,跟秉义是郎才女貌。夸赞冯化成是诗人,跟周蓉是才子配佳人。

春燕爸爸的话更雷人。他说同样是三个孩子,周家两个大学生,他家一个也没有。

周志刚再次骄傲地说:那是人家自己考的。

在周志刚跟春燕爸寒暄的过程中,周秉昆一直低着头嗑瓜子,郑娟陪在他身边。

那天的拜年,邻居们对哥姐的夸奖,父亲发自内心的骄傲,都跟他无关。

那天早上,周秉昆内心的自卑挤满了胸膛。

前有冬梅爸妈拿错茶叶带来的心堵,后有拜年时的煎熬。所有这些他都压在心底。在初二那天,他终于对着秉义爆发了。

发生“茶叶事件”后。周志刚一直心情不好。秉昆心疼父亲,就去找秉义,弟兄俩心中都憋屈,说话也就较着劲,三言两语就吵了起来。

秉昆说万一郑娟怀的是个女孩,那为老周家传宗接代的任务就交给秉义了。

秉义语气生硬地说:冬梅不能生。

秉昆问他,是不是不要孩子也要冬梅姐?

秉义回答:是。

秉昆嘀咕一句:

对,省长女婿这身份最重要,省长女婿这身份高于一切。

这话惹恼了周秉义,他狠狠踹秉昆一脚。弟兄俩打了一架。

周秉昆看似是为父亲跟大哥发生争执,其实还是拜年时心里的不痛快一直憋在心底。他讥讽周秉义想当省长女婿,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嘲刺?

周秉义好歹还是省长女婿,他又比人家好到哪里去?

秉昆的这点心思,被父亲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拍着秉昆肩膀说:

都是一个爹妈生的,现在差距这么大,爸理解你的心情。

作为家中的老三,有那么优秀的哥哥姐姐,周秉昆太想得到父母的认可了。甚至可以说,得到父母认可是他的毕生心愿。所以在周志刚去世那天晚上,一家人躺在炕上,他还要追问到底谁对家里付出最多?

当然,这是后话。但在拜年的那天,周秉昆是自卑的。这种自卑一直延续到他送周志刚去火车站。

在火车站,周志刚跟秉昆说现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不管郑娟生的是男孩女孩,都一样。

周志刚这么说是想安慰秉昆,减轻儿子的心理负担。哪知沉浸在自卑中的秉昆却说:

郑娟一心想给咱家生个小子,都去北陀寺问她弟弟了。我说她了,她不听。现在我有点理解她了,你说她这文化低,没工作,嫁过来还带着一小子,你说她要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的话,在咱家可能就更没脸待下去了。

周志刚一听就恼了,斥责他不上进,周秉昆委屈地说自己要上班,要照顾母亲,没那么多时间学习。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学历和婚姻都是他自卑的根源。郑娟很好,但那时的秉昆年纪也不大,他虽然一腔孤勇地娶了郑娟,但在那个拜年的早上,很明显他被打击了。否则他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他也觉得郑娟没文化,没工作,还带着一个男孩嫁过来。如果郑娟再不生个男孩,哪有脸在周家继续待下去?

在秉昆心中,哥哥姐姐姐下乡,把留城的好处给了他。哥哥在兵团,姐姐在乡下,只有他在工厂里,虽然也是干着出苦力的活,起码比他们强多了。

这么好的条件,他却没有好好把握,混到最后,哥哥姐姐都考上大学,他们的婚姻也找到了更匹配的。而他娶了带着孩子的郑娟。虽然郑娟很好,但跟哥哥姐姐比起来,他差得太多。

所以,他自卑。跟周秉义打架,跟父亲争吵,后来买房子也不跟父亲说,都是因为他心里憋着一口气。

父亲质问他,为何搬家都不跟自己说?可曾考虑过他这当爹的感受?周秉昆几乎是咬牙切齿地针锋相对:

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都是一个爹一个妈生的,都是一个爹一个妈养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你不安慰我不说,你就撒盐,什么话难听你说什么话。哪疼你抠哪儿。

周秉昆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母满意,就是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为此付出很多。他天资愚笨,哥哥姐姐是父母的骄傲,他比不上学习,那他就从其他地方比。这些年他那么努力,他只想让父母看见,他们的小儿子也不差。

一个人要求上进是好事,但周秉昆内心深处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剧中,他跟母亲说的一句话,就直接就暴露了他的“野心”。

3秉昆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暴露了他的“野心”

楠楠已经考上大学,玥玥也去了北京,在一次通话中,他们告诉他北京动物园里的种种趣事。

晚上回去,他讲给母亲听。说公园里的猴子会抽烟,李素华笑得不行,她正在织毛衣,她用毛衣针敲了一下小儿子的头,嗔怪着说:你净骗妈。

秉昆说我真没骗你。等天暖和两千,我也带你去北京,咱也去玩。

李素华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她自然不愿意去花冤枉钱。就为了看一只猴子花钱,她认为不值,虽然那猴子很好笑。

但周秉昆却说:

啥叫花了钱干啥?钱挣的不就是花的,你花出去的那才叫钱呐,你小儿子现在行,比你家老头强,我爸这干了一辈子八级工,我现在比他挣得多。哎呀,这才刚开始。

此时的周秉昆已经算得上是个人物了,他把饭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把出版社也办得很好。一个人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带来收入的水涨船高。

一个人收入高了,自信也会随之而来。周秉昆很自信。所以他才会跟母亲感慨他爸干一辈子八级工,还没有他挣得多,而他这只是刚开始起步。

李素华听不懂他的意思。问他刚开始是啥意思?

周秉昆就说:

就是你小儿子,周家老疙瘩,将来也得是个人物。

此时的他终于敢跟母亲说这句话了,这样的话他盼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却从不敢说出口。从前的他是没有底气说,如今他有底气,他可以扬眉吐气地说,你小儿子将来也得是个人物。

李素华却认为儿子是在开玩笑,她打趣着,笑问儿子:

啥人物?大人物?

在李素华和周志刚心中,小儿子哪哪都好,就是念书不行,他在这方面就是不如哥哥姐姐。他们认为,秉义和周蓉就是靠脑子吃饭的,而秉昆就是靠体力吃饭。

所以周秉坤跟他妈这么说的时候,李素华根本就没当回事。

而周秉昆却接了一句:反正不比我哥我姐差!

李素华顿时就收住了满脸的笑,她看了周秉昆一会,周秉昆正躺在床上,幸福地畅想以后的幸福呢?他丝毫没注意到母亲脸上一闪而逝的哀伤。

李素华定定地看了儿子一眼。说出她埋藏许久的心里话:

昆儿啊, 妈一直觉得吧,你比你哥你姐强。你哥和你姐六九年走了以后,妈就觉得他们是真走了,再也回不来了。回来也就是看一眼家里有个啥事的也抓不着,也摸不着,家里不都是你吗?你在家里,妈就踏实了,可踏实了。

知子莫若母,周志刚知道秉昆的心结。李素华自然也知道。平常儿子不提,她不好问。如今儿子这么说,她必须要让儿子知道,父母早就改变对他的看法了。

她肯定了秉昆,你哥你姐自从六九年走了以后,就真的走了。她说的这个时间点很关键,她没有说秉昆娶了郑娟以后的时间,也没有说秉昆干事业的时间,她说的是周蓉和秉义最初离家的时间。

她特意强调这个时间点,其实是有着言外之意的,她想告诉秉昆:这些年,你一直是妈的依靠,从你姐你哥走后就是了。那时的你干着木柴厂的活,挣着一点工资,可那时候你已经是妈的主心骨了。

李素华告诉秉坤,一个能带给父母安全感的儿子,跟他是什么人,跟他能挣多少钱无关。跟他的人品和孝顺有关。

李素华这样说,是想让秉坤放下心结,不再为过往累心。周秉昆却未能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他的脑海里想起了冯化成的那句话。

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侍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者同样重要,却一不可。

于是,周秉昆豪情万丈地对母亲说:妈,以后养心智和养口体,这俩活,我全包了。

儿女凡是有能耐的,大多数都不在父母身边。所以,一个人能养心智又能养口体,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曾经的周秉昆以为他只能对父母养口体,如今他觉得自己有了养心智的能力,他就想把这俩活全包了。

这也是我说他“野心大”的原因。当然,这里的“野心”是个标准的褒义词。

曾经,能给周家父母养心智的周秉义和周蓉根本就不能面面兼顾。周秉义就是觉得愧对父母,才会在即将退休的前一年执意从北京调回来。

因为他要改造光字片,他要完成父亲的临终遗愿。而他也没有辜负老父亲的希望,他真的做到了。由于他长期呕心沥血,最终累倒下。

而周秉昆却对母亲说,他要做哥哥姐姐都办不到的事情。

而他也真的做到了。母亲瘫痪两年半,他和郑娟一直把母亲照顾康复。

哥哥姐姐常年不在家,父母都是他和郑娟照顾,还顺便照顾了外甥女玥玥。

其实,作为男人来说,周秉昆算得上是人生赢家。

他娶得贤妻,在他有难时跟他守望互助,不离不弃。对他的父母孝顺有加。

他有听话懂事的儿子。

他有几个可以生死与共的好兄弟。在周志刚病危时,是这帮光字片的朋友把他父亲拉进医院。

人生已经很成功的周秉昆却有着更大的“野心”,要做一个既能养口体,又能养心智的儿子。

如果为人子女拥有跟秉昆一样的“野心”,那就是全天下父母的福气。

每个孩子生下来的使命不同,周秉义是天生的帅才,他就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他没有能力顾及到父母,但他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父母。可以帮助到数以万计的家庭。

周秉义的功劳,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而拥有周秉昆这样的儿子,就是我们寻常百姓做父母的幸福。

养心智和养口体同等重要,但有时候世事难两全。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为人父母,你想要哪种?如果你是为人子女,你又想要哪种?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 2023-01-02 12:58

    难得的好文!!不仅通顺还没有错别字!!

在沪街坊

简介:感情枢纽站,解决一切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