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一首陕北民歌,将人们拉到了那片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高坡”之上。
曾经的黄土高原,飞沙走石,目之所及一片黄土,毫无生机。
在联合国的“人类宜居评价”体系中,黄土高原被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从未放弃过对黄土高原的治理。
如今,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经过去70年,现在的黄土高原,又是什么面貌呢?
70年,换了新天
陕西省榆林市,有这样一个以“生态恶劣”闻名的县:绥德县。
在过去,绥德县因为地势较高,水源稀少,就算在满目黄沙的黄土高原,也算得上是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
绥德县附近没有什么河流,缺乏水源。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势高,温差大,这里的暴雨天气却又十分频繁。
恶劣的环境、糟糕的气候,使得这里几乎无法种植粮食,收成极其低下。
长期以来,绥德县的百姓要么远走他乡,要么留在绥德,靠着与陕北其他地区的贸易勉强度日。
在上世纪,我国开始实行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绥德县作为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输送地,被列为“特别治理地区”。
但现在的绥德,可谓是“改头换面”了。
在一代代绥德人的不懈努力下,绥德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曾经漫天遍野的黄土,现在却老老实实地待在成片的果树之下。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绥德县政府先是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补贴农民将“耕地”变为“林地”,大批量种植果树。
干旱的黄土、剧烈的温差变化不利于粮食生长,但却是种植葡萄、红枣、苹果等低灌果树的“天选之地”。
这里长出来的果子,不仅个头大,甜度也高。
有了果树,就有了植被;有了植被,水土就保得住。
作为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输送地,绥德县的水土治理显示出成效,也极大缓解了周边流域泥沙治理的压力。
绥德县的例子,是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缩影。现在的整个黄土高原,整个都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
截至目前,整个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然高达65%。曾经黄沙漫天、黄土遍地的黄土高原,如今一片苍翠,葱葱郁郁。
甚至有网友拍到,就连黄河的水,都从原来的浑浊不堪,变得清澈见底。
黄土高原的治理,如今看来成效卓著。但在治理的道路上,我们却也并非一帆风顺。
黄土治理,曲折向前
建国伊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治理,便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
作为我党的红色发源地,第一代领导人对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劣程度深有体会。
再加上当时的农业百废待兴,我们最先采用了“坡面梯田”的方式来治理水土流失。
所谓“坡面梯田”,就是将黄土高原陡峭的山坡,全都挖成像台阶一般的“梯田”,然后在上面种上粮食,充当植被。
一开始,这种治理方式也的确收到了成效:
靠着“梯田阻水、植被留水”的模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确得到了治理,粮食方面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但这种方式,却有两个显著的缺点:
一是植被脆弱,固定水土的能力不足;二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较弱,甚至容易导致次生性的水土流失。
于是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治理方式,需要改进。到了70年代,在地质学家们的建议下,我们探索出了一种“二合一”的治理方式。
一方面,不放弃梯田模式,另一方面,在梯田的周围修筑一种小型的地坝。
既加强了梯田的防流失能力,又能起到囤积淤泥,加强土壤肥力的作用。
起初,这种“二合一”的治理模式收效还是十分明显的。
黄土高原的老百姓也觉得,水土治理的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在1977年,陕西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洪水,几天之间,黄土高原上的27万亩“二合一”梯田全部被冲毁。
那一年的陕北,颗粒无收。
上世纪90年代,一条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治理道路又被探索了出来。我们将其命名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所谓“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15世纪的奥地利,便已经初具雏形。
当时的奥地利,为了治理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水土流失,将出现水土流失的地方划分成了一块块的小领域。
并对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制定了治理方案。
我国90年代的新型治理方案,便是借鉴了这种“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
按照地势的高度及地形复杂程度,将黄土高原划分成了好几块小领域。
根据这些领域的不同特点,政府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
一时间,广袤的黄土高原上不仅重修了“二合一”梯田,还出现了林地、草地等多种多样的植被景观。
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的黄土高原,不仅有了自己的粮食作物田,还发展起了林果种植、畜牧等多种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不仅使得“日月换新天”,改善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
还在这片曾经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培育出了多种多样的特色农业。
“人定胜天”的故事,时至今日,仍在书写。
自强不息,人定胜天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经用过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种树功能。几年过去,如今的“蚂蚁森林”,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现在,在我国西北的荒漠领域,你能看到的也不再是无垠的沙漠、漫天的沙尘。取而代之的,是遍地丛生的青翠灌木。
在环境保护的路上,我们从未停下脚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9%。
可如今我国的植被覆盖率却达到了24%,森林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4亿亩。
我国的水土保护、生态恢复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也离不开千万劳动人民的奋发努力。
在生态保护的路上,中国人,一直在前进。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峥嵘十年|黄土高原由黄转绿,青山绿水成为崭新的“主色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231980
金台资讯:黄土高原不见“黄”,光秃荒山变绿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701789638787794&wfr=spider&for=pc
求是网:千沟万壑变良田——陕西以淤地坝建设助推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08/22/c_1130194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