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为乒乓球项目现状分析,无任何针对性,望大家冷静发言。
写这篇文章,起源于WTT总决赛决赛后的王楚钦采访。
主持人问:有什么话想对球迷朋友们说的吗?王楚钦是这么回答的:其实想说的话有很多,对我的粉...(立马改口)球迷们,也确实能感觉到今天并不是谁的主场,而是我的主场(观众席呐喊)......
“粉丝”下意识改口“球迷”,耐人寻味。
打乒乓球的都知道,粉丝和球迷,几乎是两种不同的群体。
对比郑钦文、潘展乐解散粉丝群,王楚钦能在赛后采访的场合下如此迎合粉丝,并享受和粉丝的互动,只能说明——国乒在迎合粉丝,且正在欢迎更多的粉丝入圈。
饭圈化,其实并不是一件100%的坏事。
有人说,国乒饭圈化的根源,其实是国乒对商业化的探索。早在2015年,刘国梁就公开表示:“乒乓球需要明星效应,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体育项目也离不开造星与品牌打造。”
乒乓球作为国球,在我国的群众基础却少的可怜,甚至一度要被“驱逐”出奥运会。无论是露天球台还是球馆,都是大爷大妈在打,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一项运动若没有年轻人的参与,还谈什么发展呢?
拥有国球的地位却名不副实,乒乓球,太需要圈外人的参与了!
所以至少短期内,拥有大量圈外年轻人的参与,对乒乓球这个项目来说,绝对是一件利好的事——尽管这些人很少真正的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但门票、周边、线下活动等商业化行为,至少能让这个项目“活起来”,不是吗?
有句话形容不知是否合适,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小扬哥记得小时候去现场看乒乓球比赛,观众席总是空着一大片,再看看现如今的观众席,就说明乒乓球的商业化,至少是比以前提升了。
有好处,就得有坏处,大量圈外人的涌入,势必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原球迷的流失,或者说关注度下降。因为风气变了,竞技体育不再是“唯成绩论”,而是开始组cp、搞后援会,甚至把关注点放在了球员的私生活上。客观地说,这不该是一个体育项目应有的氛围。
如今乒乓球项目的处境,正在无限接近于“忒休斯之船”:如果一艘船换掉了所有的零件后,是否仍然是原来的船?
国乒搞“饭圈化”的成功与否,小扬哥只是普通球友,没资格评判,只能把客观现象摆出来,供大家讨论。不过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如今的乒乓球,变热闹了不假,但也离“竞技体育”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