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笼间距,水流速优化,高密度,细节决定产量
在养殖的世界里,扇贝养殖可是一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产业。扇贝,这种小小的贝类,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不容小觑的经济价值。扇贝的外壳就像一把精致的小扇子,它主要生活在浅海的礁石缝隙等地方。
扇贝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美食角度来说,它是很多海鲜爱好者的盘中常客,肉质鲜美,能做成葱烧扇贝、蒜蓉粉丝蒸扇贝等多种美味佳肴。在市场价值上,随着人们对海鲜需求的不断增加,扇贝的价格也较为可观,对养殖户来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扇贝养殖过程中,有着不少痛点。就拿养殖密度来说,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想要提高产量,似乎增加养殖密度是个简单直接的办法。可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比如说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海边养殖场,以前有个新手养殖户老李,他想着多放些扇贝苗,这样产量肯定会大增。于是他加大了投放密度,结果呢,扇贝长得并不好。扇贝之间过于拥挤,它们获取食物的空间小了,生长速度就变慢了。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数据,像在北方的一些海域,每平方米合适的扇贝养殖密度大概在10 - 15个(这只是个大致范围,实际情况会因海域环境和养殖方式有所差异)。这可不是随便定出来的,在扇贝生长的早期,比如说在春季开始养殖的时候,水温还不是特别高,这个时候密度可以稍微大一点,但也得控制好,每平方米大概12 - 15个。随着扇贝慢慢长大,到了夏天的时候,水温升高,每平方米最好就保持在10个左右了。如果密度过大,就像老李的情况,扇贝的活动空间受限,水流对扇贝身体表面的清洁作用也会减弱。扇贝靠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身体表面如果有过多的杂质附着一层,就会影响它对食物的摄取。
再来说说扇贝笼间距的问题。扇贝笼间距不合理,同样会影响产量。在浙江象山的养殖户老王那里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儿。老王一开始觉得扇贝笼间距小点没关系,能把更多的扇贝笼放在一块海里,感觉能多产出不少。但是他忽略了一些细节。扇贝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海水中获取营养,扇贝笼间距小的话,不同笼子之间扇贝所接收到的营养物质交换就会不均匀。靠近入水口的笼子扇贝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营养,长得较好,而后面笼子的扇贝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在水流的作用下,扇贝的排泄物等也会在间距小的笼子间聚集,水质就容易恶化。
说到水流速,这更是有着很多讲究。不同地区的海域水流速是有差异的。在辽宁大连周围的海域,水流相对比较湍急。在这里的养殖户赵大哥就分享了他的经验。他在养殖扇贝的时候,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合适的水流速对于扇贝的生长非常重要。他发现当水流速大概在每秒10 - 15厘米的时候,扇贝能够很好地进行呼吸和摄食。水流会带着新鲜的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不断地流过扇贝的身体,就像给扇贝做了一个持续的按摩,刺激它更好地张开贝壳,摄取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在南方,比如福建的一些海域,水流速相对较缓。那里的养殖户就不能完全按照北方的水流速标准来设置扇贝笼。有个网友分享他在福建的养殖经历,他说在福建的海域,合适的水流速大概在每秒5 - 10厘米。如果水流速过慢,水质会变得浑浊,因为浮游生物在静止或者缓流的水中繁殖过快,容易死亡沉积,这就会影响扇贝的健康。而且,在水流速合适的情况下,还能带走扇贝产生的代谢废物。
这里面还可以聊聊一些绿植的情况。在养殖场的周边环境中,绿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说芦苇和菖蒲,这可都是常见的水边绿植。芦苇看起来高大挺拔,它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菖蒲呢,它相对矮小一些,但是它的叶片细长,在抑制藻类生长方面很有优势。还有一些像狐尾藻这种冷门绿植,它适应能力很强,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域能很好地生长,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水质净化器。还有苦草,它的根在水中生长得比较密集,能为一些水生昆虫提供栖息地,而这些水生昆虫又可以为扇贝养殖区的一些小鱼小虾提供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小生态系统。这和扇贝养殖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良好的周边生态能够让整个养殖区更加稳定。
我们在扇贝养殖中,还得考虑不同的场景。像养殖场的规模养殖,就需要更加科学的布局。比如说一个大型的扇贝养殖场,有几百亩的海域范围。在布局扇贝笼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地形地貌。如果是有礁石的海底区域,扇贝笼的摆放就要避免挤压到礁石,防止损坏,同时也要考虑到扇贝笼的高度,避免被潮水淹没或者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散养的情况下,就更要依赖自然的生态环境了。像在海边一些渔民家庭散养扇贝,就需要依靠当地的海域特点,像海水温度、水流速度等因素来调整养殖策略。
在养殖扇贝的这3年时间里,有太多的细节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就像温度这个因素,在扇贝的生长周期里影响非常大。扇贝苗放养的时候,水温一般在15 - 20度左右比较合适。如果水温过高,比如超过25度,扇贝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下降,而且容易生病。就像南方一些海域在夏季高温的时候,养殖户会采取一些降温措施,比如增加水流的交换频率,让更多的低温海水进入养殖区域。
在扇贝养殖中,扇贝笼间距、水流速、养殖密度这几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因素。如果扇贝笼间距合理,水流速合适,那么在一定的养殖密度下,扇贝就能够健康快速地生长。以山东威海一个养殖了2年的养殖场为例,在优化扇贝笼间距和调整水流速之后,即使养殖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12个左右,扇贝的产量和品质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扇贝在生长30天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看到个头的差异,那些养殖条件好的扇贝长得饱满圆润,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方,扇贝的生长就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再回到绿植方面,绿植除了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外,还能调节养殖区的小气候。比如在有树木和大量绿植的海边养殖区,夏天的时候,阳光照射过来,绿植能够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降低局部的气温。像在高密度养殖扇贝的区域,温度稍微高一点就可能影响扇贝的生长,这时候周边绿植的遮荫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养殖户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南方一个有多年扇贝养殖经验的养殖户提到,在应对台风季节的时候,扇贝笼的固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福建沿海,每年台风来的时候,扇贝笼很容易被吹走或者损坏。所以他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固定方式,在扇贝笼的底部加重一些带有倒刺的锚,同时在养殖区域周围设置一些防风林带。这些防风林带里种植一些像木麻黄这样适应海边环境的树木,既能起到防风的作用,又能为养殖区提供一定的保护。
扇贝养殖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把控。从扇贝苗的挑选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活力强、外壳完整、没有破损的扇贝苗。在放养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比如在广东的一些海域,因为水温回升快,可能会比北方早一个月放养扇贝苗。而且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扇贝的生长情况,观察扇贝的颜色、大小,还要检查养殖笼是否有损坏。
扇贝笼间距、水流速、养殖密度这些细节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齿轮,而扇贝养殖就是一台大机器,每个齿轮的正常运转都关系到整台机器的效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地形地貌、养殖场景等因素,不断地调整这些细节,才能提高扇贝的产量。
那么,在扇贝养殖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其他一些被忽视但对产量有着潜在影响的小细节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养殖户或者对扇贝养殖感兴趣的人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