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绿肥作物冬季生长,翻压还田提升地力,冬闲田开发新利用模式**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冬季的农田往往呈现出一种寂静的状态。许多田地在这个季节处于闲置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冬闲田。这些冬闲田就像被遗忘的角落,默默地等待着来年耕种的季节。这种传统的冬闲田利用方式是否真的是最优的呢?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冬季农田闲置似乎是一种无奈之举。一方面,冬季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很多农作物难以生长。寒冷的天气、可能的冻害以及土壤肥力的下降等因素,都限制了常规作物的种植。在北方的许多地区,冬季气温常常会降到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这样的低温下,除了少数耐寒作物,大部分农作物都会遭受冻害而无法正常生长。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田在冬季被闲置,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土地资源被浪费。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冬闲田的大量存在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壤肥力的保持。长期闲置的农田,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流失,土壤结构也会逐渐变差。据相关研究表明,闲置一年以上的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会下降约10% - 15%。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冬闲田的闲置面积还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更加凸显了寻找冬闲田有效利用模式的紧迫性。
二、分析问题
(一)耐寒绿肥作物的优势
这时候,耐寒绿肥作物就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土地守护者”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耐寒绿肥作物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冬闲田利用的理想选择。
从适应性方面来看,耐寒绿肥作物能够在寒冷的冬季生长。紫云英这种常见的耐寒绿肥作物,它的耐寒能力就非常强。研究表明,紫云英在-10℃左右的低温环境下仍能存活,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它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畏严寒,在冬季的农田里茁壮成长。
耐寒绿肥作物对改善土壤肥力有着显著的作用。当它们生长在冬闲田里时,通过根系的固氮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素营养。据测定,每亩紫云英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固氮量可达10 - 15公斤左右。这些氮素在翻压还田后,能够直接补充土壤中的氮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绿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吸收土壤中的磷、钾等养分,将其活化,使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更加合理。
耐寒绿肥作物的种植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它们的根系在土壤中穿梭,就像无数只小手在疏松土壤。苕子这种绿肥作物,它的根系较为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下层,使土壤变得疏松多孔。这样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空气的流通,为来年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翻压还田的作用
耐寒绿肥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将其翻压还田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举措。
从土壤肥力提升的角度来看,翻压还田能够快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当绿肥作物被翻压到土壤中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据研究,每亩翻压1 - 2吨绿肥作物的鲜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0.2% - 0.5%。这就像给土壤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土壤重新焕发生机。
从减少化肥使用量的方面来说,翻压还田的绿肥作物可以替代部分化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不僅带来了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耐寒绿肥作物的翻压还田能够提供一定量的养分,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一些试验田中,连续三年翻压绿肥作物的农田,化肥施用量减少了20% - 30%左右,同时农作物的产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小幅度的提高。
(三)面临的挑战
耐寒绿肥作物在冬闲田的种植和翻压还田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农民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很多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了冬季农田闲置,对于种植耐寒绿肥作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担心种植绿肥作物会影响来年农作物的种植,或者认为这是一种额外的劳动,没有看到其长远的经济效益。在一些农村地区,推广耐寒绿肥作物种植时,很多农民持观望态度,不愿意尝试。
技术支持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耐寒绿肥作物的种植需要一定的技术指导,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时间、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限,农民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比如,在某些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少能够到达,农民在种植耐寒绿肥作物时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这就容易导致种植失败。
三、解决问题
(一)加强宣传引导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政府和农业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设立示范基地等方式,向农民宣传耐寒绿肥作物在冬闲田种植的好处。
可以举办专门的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解耐寒绿肥作物的生长特性、种植技术以及翻压还田的技术要点。在培训班上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农民直观地看到种植耐寒绿肥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可以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农民介绍相关知识。
设立示范基地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每个乡镇或者几个相邻的村庄建立一个耐寒绿肥作物种植示范基地,让农民可以实地参观学习。在示范基地里,展示不同品种的耐寒绿肥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翻压还田后的土壤肥力变化情况。这样,农民就能够亲眼看到耐寒绿肥作物的优势,从而增强他们种植的信心。
(二)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要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组织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深入到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为农民推荐合适的耐寒绿肥作物品种。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土壤肥力较好,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可以选择苕子、箭筈豌豆等绿肥作物;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可以选择紫云英、冬牧70黑麦等耐寒性更强的品种。
要对农民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从播种前的土地整理、种子处理,到播种后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再到最后的翻压还田时机和方法,都要给予详细的指导。可以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方便农民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咨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农业技术微信群、公众号等,定期发布耐寒绿肥作物种植的相关技术信息,让农民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技术知识。
(三)政策扶持
还需要政策的扶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耐寒绿肥作物。
比如,给予种植耐寒绿肥作物的农民一定的补贴。补贴可以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对采用耐寒绿肥作物翻压还田技术的农田,在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购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这样,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提高农民种植耐寒绿肥作物的积极性,促进冬闲田的有效利用。
耐寒绿肥作物在冬季生长并翻压还田是一种开发冬闲田的新利用模式。虽然目前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就能够让这种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不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还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冬闲田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