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汇聚了胶州湾的肥美海鲜,有着让市民惦念穿越半座城来找寻的“海鲜四小天王”,还有着琳琅满目的年货,众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
12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城阳区海岙中路106号的上马大集,当天是农历二十三,逢农历三、八开集的上马大集在这一天再次聚起满满的人气。
从中山路提桶赶来,就奔着集上的特色小海鲜竖版的“上马大‘吉’”四个大字高高耸立在大集的入口。早上8点左右,透过围墙就能看到上马大集琳琅满目的商品一道道有序摆放,大集上人山人海,吆喝声此起彼伏。上马大集自清康熙年间开始繁荣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大集的外围,砖红色的墙体配上俏皮的话语,诉说着上马大集的历史文化底蕴。“国潮”元素彩绘、大集地标、主题斑马线前,很多年轻人在此打卡。
一进大集,就能看到火红的对联摆在显眼的位置,镶着金边儿的福字闪闪发光,大张大张的年画铺满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预示着年越来越近了。“随便看、随便拍、有问必答”,摊主大声吆喝着。“大叔大姨们的情绪价值给得很满,人这么朴实,东西也不会太差。”前来赶集的顾客说转几圈下来心情特别放松,就是啥也不买也开心。
继续往里走,新鲜蔬菜、水果、干果、海鲜应有尽有,成车的水果,先尝后买。
才上午9点不到,不少人已经大包小包,满载而归。“本来只是想来买点水果和蔬菜,结果一下买了20多样东西,一算才花了二百出头。”一位在附近居住的市民告诉记者,她是刚搬来附近不久,几个早市都转遍了,发现大集上的东西更加新鲜实惠。
今年70多岁的祁大爷身体依旧健朗,提了两个大桶,乘着地铁倒公交从中山路来到大集上囤货。“这两个大桶是用来盛海鲜的,”大爷说,“上马海鲜新鲜肥美,种类丰富。鲅鱼、臭鲈鱼是这个大集上的特色,泥蚂、末货、蚝艮、海沙子是上马大集独有的海鲜四小天王。”装进桶里的大虾还是活蹦乱跳的,大爷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心里很恣!”大爷告诉记者,他是专程来置办年货的,而来上马大集买海鲜,这是他每年置办年货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上马大集的位置靠近红岛、河套、棘洪滩,集上的海货尤为丰富,海蛎子、蛤蜊、鱿鱼又新鲜又便宜,尤其是进了腊月门儿,市区不少人专程过来买海鲜。大集周边有大型免费停车场,也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直达。
“我今天过来同时买了海蛎子、蛤蜊、蛎虾,花了才不到100元。”一位拎着大袋小袋的当地的居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终于找到了,奶奶买个回去给你蒸馒头吃。”一位推着小孙子的奶奶在一堆面食榼子前停下来。“这种木板结实抗造”,一对中年夫妇拿起一张面板左右端详……除了瓜果蔬菜和海鲜,大集上的年货工具,像榼子、竹篮、面板等也特别受欢迎。
集没结束就已销售一空,外地特色小吃受欢迎“看好哪根随便拿。”比人还高不少的广西甘蔗20元一根可以现场榨汁,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在烤炉里转动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还有鲜榨香油、现炒瓜子、现炸爆米花……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在大集上蒸腾着。记者看到在上马大集上很多摊主都是现做现卖,制作过程透明,让人吃得热乎、买得放心。
在大集上还能吃到不少新鲜出炉的外地小吃。今年将近50岁的丁大叔和妻子在大集上卖起河南特色小吃“葱花油饼”。一个裹着葱花的面团没几下就在丁大叔的擀面杖下变成一张又大又薄的饼,均匀平整。看似简单却是个力气活儿,更要掌握好力度。妻子就在摊位前一边售卖一边烙饼、调料。“进了腊月就会更忙活了”,李大叔说。
“烧饼还有吗?”“还得是刚出炉的好吃,肉都不换。”来自菏泽的李大叔马上要50岁了,在上马大集上卖吊炉烧饼已经七八个年头了。据李大叔介绍,这是他们家乡菏泽的特色小吃,内心一点点盐味儿,配上孜然粒,在表面涂抹少量蜂蜜,蘸上满满的白芝麻开始放进炉。来这里的回头客比较多,一天卖到500元钱不成问题。当天还没有到下集的时间,夫妻俩的食材已经空了,有的顾客只能遗憾地下次再来了。
“一天赚个千八百块”,东北小伙大集找到致富经记者看到在大集的中央,海鲜烩饼人气特别旺,里里外外围了很多客人,棚子里已经坐不下了,很多客人就坐到棚子外面,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品味海鲜烩饼的心情。
15元一份的海鲜烩饼中有海鲜、有肉片、有蔬菜、饼的份量也很足。逛几圈大集下来来这里吃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烩饼,歇歇脚,很是满足。
摊主是位39岁的小伙,来自东北,性格乐观、直爽,干起活儿来很是利索。就地支起两三个锅,一碗海鲜烩饼大约需要个七八分钟。
“从去年开始,我和姐姐在大集上租了个摊位,早上卖馄饨,中午卖海鲜烩饼。”摊主一边烩饼一边对记者说,来他这里吃饭的各种人都有,主要是图个热闹和方便。不管是卖货的,还是来赶集的,早餐和午餐都能解决了。
“我就在这大集上卖炒货,早上支好摊,然后和伙计轮流过来吃碗馄饨,中午又来吃碗海鲜烩饼,很方便,还实惠。大冷天的也能吃上热乎乎的家常饭。”一位顾客边吃边对记者说。
“一开始干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在观望,到底能不能行?我也没有底,就是硬着头皮干,馄饨都是自己包的,半夜就开始起来包。”坚持了一段时间,他做的馄饨和海鲜烩饼慢慢地得到了认可,生意越来越好。从前观望的亲戚朋友也来取经,“没想到还真能成”。
下午两三点,赶集的人陆陆续续散了,他带来的食材也都用完了。“我每次凌晨两三点就从家出发了,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去了成本,一天差不多也能赚个千八百块。”摊主一边拆着棚子一边告诉记者。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