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走稳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产业、桃花相映“红”

中国城市报 2025-04-18 21:47:13

位于平谷区的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其温室示范园应用了荷兰MGS叶菜全自动无土栽培系统进行水培生菜生产。

近期,北京市平谷区桃花渐次盛开,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踏青游玩。

在京郊大地的平谷区,一场以现代农业为笔,描绘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的生动实践正火热展开。这里,依托智慧农业的科技力量、农业改革的创新举措,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处处展现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景象。

“2024年,平谷区农业总产值40.4亿元,排名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88元,居生态涵养区第二。”平谷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路卫红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

发展智慧农业

点亮农业新未来

走进平谷区,智慧农业的成果随处可见,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京瓦中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温室园艺分中心科研主管滕云飞介绍道:“京瓦中心作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引擎,在种业研发和智慧农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

在种业研发上,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工作亮点突出。京瓦中心与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合作,利用胚胎技术提升繁殖效率,还引进专家学者,通过“金三角”合作模式,推动种业自主创新,提升了核心种源自给率。

果业品种优化与跨国育种合作方面也成效显著。在京瓦果业科技示范园,荷兰矮化密植技术让平谷大桃品种得到优化,无人机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果树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测。同时,与荷兰景曦农业集团合作选育推广的“魔星”、西洋梨等高价值品种,丰富了市场供给。

智慧农场建设成果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智能温室技术突破让番茄种植周期延长至10个月,单产达45千克/平方米。温室巡检机器人穿梭其中,能快速检测病虫害和监测作物长势。还有柔性日光温室,采用装配式结构和新型保温材料,建设周期缩短40%—6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60%以上。“这温室里的温度、湿度、光照都能精准调控,种出来的作物产量高、品质好。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滕云飞说。

数字化果园管理系统也在京瓦果业示范园发挥着重要作用。AI图像识别技术、全自动无人机和传感器网络,实现果树精准定位、病虫害智能诊断及产量预测。防雹网与智能灌溉系统结合,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损失,提升了优质果率。此外,奶业示范园同样充满科技感:落地全自动采食系统、气体排放监测设备及碳减排技术,构建起智慧牧场管理平台……

除了京瓦中心,沃德股份的中国蛋鸡大数据中心也为平谷区智慧农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沃德股份作为国家畜禽种业“蛋鸡强优势”“肉鸡破难题”阵型企业,现存栏祖代种鸡50万套、父母代种鸡525万套、年推广商品代蛋雏鸡约5.7亿只,市场占有率50%以上。沃德股份构建了百万蛋种鸡现代产业园发展模式,行唐百万蛋种鸡产业园占地48.53公顷,从育雏育成到种鸡饲养,从雏鸡孵化到饲料加工,产业配置齐全,形成产业链集群优势。在产业园里,依托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蛋种鸡养殖物联互通模式,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养殖。以前养鸡靠经验,现在通过数字化平台,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殖效率和效益都大幅提升。

深化农业改革

激发农业新活力

平谷区的农业改革,围绕着农业中关村的建设展开。平谷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综合服务部负责人李杨璐子表示:“目前,平谷农业中关村已经构建了‘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的发展格局。”

据介绍,“一港” 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这里计划建设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师生规模超万人。为了吸引更多资源落地,平谷区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下属机构,全力推进农业中关村学院建设;加强与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企业总部大楼和“国字头”中试基地。

“两翼”分别聚焦中试验证放大环节和产业化过程,“转化之翼”位于峪口镇,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智造之翼”位于中关村平谷园,推动农业科技与食品产业链深度融合。“三镇” 则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景区”功能向全域延伸,打造集中承载区。

“‘全域全场景’让全区各乡镇、各村都参与到农业中关村建设中来,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李杨璐子说。

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平谷构建“一廊两核四园”的空间格局,发展中央厨房、合成生物制造、精准营养、功能性食品、新食品资源等产业。目前已有苏陀科技、圃美多等51家食品企业落地,初步实现集聚发展。苏陀科技商务助理李军龙介绍:“苏陀科技落地平谷后,得到了很多支持。这里的产业环境好,我们专注于替代蛋白研发及产业化,已经对植物蛋白肉完成了产业化,微生物蛋白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做强特色产业

奏响富民强村曲

“在《平谷区高质量发展十年战略谋划(2025—2035)》相关任务开局之际,今年,我们将深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赛道,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稳步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立足全产业链发展,发挥产业融合放大效应,构建高效高端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路卫红表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大桃产业作为平谷的特色产业,在品种改良和标准化种植上不断发力。“我们始终坚持‘品种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原则,从2016年开始引进大桃优新品种100余个,筛选出多个适宜我区栽植的品种。” 平谷区果品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喻永强说。

在销售渠道拓展上,平谷区深耕“互联网+大桃”模式,2024年直播电商渠道销售大桃超5.5万吨,占比35.6%。“以前平谷大桃销售渠道有限,货好却难卖。现在,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大桃销路很好,桃农收入增加了不少!” 一位桃农兴奋地说。

平谷物流产业的不断壮大,也成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去”的重要推手。平谷区持续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已常态化开行直达天津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将河北省三河市纳入京平综合物流枢纽“三站六场”空间布局,积极建设公铁融合,集冷链物流、首都应急物资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化、数智化、集享化的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区,“京津一小时物流圈”辐射效应持续放大。同时,在物流园区内建设农产品加工设施,配备先进的加工设备、生产线,实现蔬菜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动力。平谷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采摘经济也蓬勃发展。“桃花节期间,漫山遍野的桃花美不胜收,游客们不仅能赏花,还能体验采摘的乐趣,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多渠道增收。”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彦彪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平谷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生态休闲、健康养生、健身运动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建成宜居宜业宜休闲的开放式乡村,成为国内知名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平谷区主动扛起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定不移打造农业中关村,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农业产值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又稳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表示,平谷区将继续奋力书写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答卷,努力成为展示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文图

0 阅读:3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