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山西男子花100万买下70间明代大院,如今价值多少?

笑阳探社会 2024-11-24 19:52: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在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匠人。

1997年,他孤注一掷,哪怕债台高筑,仍以100万元购得一座具有400载沧桑的古宅。

那年他48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遥漆器匠人,如今,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院已被修缮一新,成为平遥古城的一颗耀眼明珠。

他的故事不仅关乎古宅修缮,也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匠人与平遥古城的重生之路

这个人就是耿保国,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那时的平遥古城正面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紧要关头。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平遥古城具备申遗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但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状况堪忧,修缮资金又严重不足。

为此,政府决定公开拍卖一批古宅,希望通过社会力量保护这些遗产。

在这些古宅中,有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院格外显眼,它就是“浑漆斋大院”的前身——纪家大院。

这座大院规模固然宏大,然而却因破败之态,沦为无人关注的拍卖之物。

耿保国,竟于彼时作出了一个令众人皆匪夷所思的决定,他想要将其买下。

为此,他不惜向亲友借债,乃至变卖房产。最终,在拍卖会中成功斩获这座古宅的所有权。

然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耿保国很快发现,这座大院的破败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房顶满是裂缝,瓦片七零八落,墙体长满青苔,房间里甚至住满了老鼠和虫子。一些房梁已经腐朽得摇摇欲坠,部分房屋连人都无法进入。

面对如此残破的建筑,耿保国没有退缩。他决定亲手修缮这座古宅,将它恢复到原本的模样。

修缮工作从院子的门楼开始,这是整个大院的门面,也是工程量最大的部分之一。

耿保国走遍了平遥的大街小巷,观察研究明清时期建筑的风格与工艺。

为了确保修旧如旧,他特意找来旧砖旧瓦,还邀请了平遥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两人一起设计并搭建了新门楼。

为了还原门楼上的匾额,他亲自挑选木材,采用平遥推光漆器工艺,一道漆一道漆地刷了八遍,还用真金为匾额上的字提色。

这项工程光是门楼就花了五个月时间,但最终的效果让人叹为观止,匠心独具。

修缮大院并不仅仅是一次次重复的体力劳动,对耿保国而言,它更是艺术创作的延续。

作为平遥推广漆器的大师,他将自己对漆器工艺的理解和追求融入到了修缮的每个细节之中。

为了寻找合适的装饰材料,他多次跑到周边农村寻找老旧的石雕和砖瓦。

为了复原大院的木制构件,他请了多位手工艺人合作,将木雕、漆器、彩绘结合,力求在保留古建筑原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

这期间,耿保国的两个儿子也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大儿子专攻雕刻,二儿子擅长漆艺。兄弟俩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还一起投入到修缮工作中。

耿保国与浑漆斋的匠心传奇

他们一边修大院,一边制作漆器出售,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耿保国一家常年生活拮据,修缮工作也只能断断续续进行,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修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耿保国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土木结构修缮,又用了十多年为大院的内部装饰注入艺术气息。

到了今天,大院仍有部分房间未能修缮完工,但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工艺,都已经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说修缮古宅是一场持久战,那么保护其文化内涵就是一场更为漫长的坚守。

随着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浑漆斋大院的名气逐渐传开,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不少人建议耿保国将这座大院商业化,比如开办宾馆,或者打造旅游景点收费参观。

但这些建议都被耿保国一一拒绝。在他看来,这座宅院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化与历史,而不是短期的经济收益。

当地政府曾提出过将大院改造成宾馆,但他毅然拒绝了商业化改造,宁愿继续过着拮据的生活,也不愿让大院失去其历史的纯粹性。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祖辈留下的东西,我要把它原汁原味地传下去,如果加上那么多现代化的东西,就失去了意义。”

2011年,著名导演冯小刚筹备电影《1942》时,曾看中浑漆斋大院作为拍摄地。

但由于剧组需要对院子进行大幅度改造,耿保国依然选择了拒绝。

他始终相信,这座宅院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也是平遥古城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须以最纯粹的形式保存下来。

时至今日,浑漆斋大院已经成为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耿保国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热爱,更需要坚定的行动力。

浑漆斋大院的修缮历程,是一场匠人与时间的较量。

27年的坚持,让这座古宅重新焕发光彩,也让平遥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者的担当与信念,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守。

走进院内,古香古色的门楼、雕刻精美的木制匾额、栩栩如生的石雕狮子,无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每一片砖瓦、每一道彩绘,背后都有耿保国和他的家人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明清时期晋商大宅的恢弘气势,还能领略平遥推光漆器的独特魅力。

耿保国还将二楼打造成漆艺美术馆,展示他与儿子们的漆器作品。

耿保国的文化守护之路

在他的计划中,这座大院不仅是文化遗产的象征,更是一个展示与传承漆器艺术的殿堂。

他希望未来每一位到平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看到最顶尖的传统工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座宅院已不仅仅是耿保国家的居所,而是几百年历史的沉淀,是传统与未来对话的桥梁。

在耿保国的手中,它承载着文化的温度,也激励着无数人去关注和保护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美好事物。

在浑漆斋的正院里,有一块牌匾,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大字。

这是耿保国亲手设计并雕刻的,选用了优质木材,并运用了他最擅长的平遥推光漆器工艺。

匾额上的漆光可照人影,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四个字既是对古建筑的敬仰,也是对他自身匠人精神的总结。

耿保国的坚持不止于修缮大院,他始终对商业化保持距离,并在子女的职业选择上尤为坚持。

他甚至不允许两个儿子在平遥的主街上开店售卖漆器作品,因为在他看来,一旦走向商业化,就会失去艺术的纯粹性。

浑漆斋大院的修复不仅是建筑上的恢复,更是文化上的保护。

耿保国深知,这座大院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整个平遥古城,甚至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他用行动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需要依赖大资本运作,只要有心,有毅力,一个普通的手艺人也可以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回顾整个修复过程,耿保国并没有将这份荣耀据为己有。每逢有游客或专家来访,他总会将修缮的经历娓娓道来。

通过他的讲述,人们不仅了解到这座古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明白了背后的文化意义。

在他的努力下,浑漆斋大院成了平遥推光漆器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

浑漆斋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金钱的衡量,它不仅是平遥古城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而耿保国用他的双手,将这份文化延续到了当代。

他没有选择将宅院打造成盈利的场所,而是选择了更艰难却更有意义的道路——让文化回归生活,让传统融入时代。

这座宅院,注定会成为平遥古城乃至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一页。而耿保国的名字,也会和这座大院一起,流传在时间的长河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资料来源:2024-03-1114:45·律师李扬《1997年,老人花100万买下明代大院,投入百万修缮20年却免费开放》2024-02-1210:10·南部大肥羊《97年,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修缮20年,如今价值多少》

0 阅读:0

笑阳探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