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人开始传“中国要帮俄罗斯重新工业化”的消息,评论区里也有些网民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大规模援建”马上就要开始了一样。但咱们的官方其实并没宣布过什么这类事儿,在我印象里,中国办事不可能会是这么高调的风格。
网上出现“中国要大规模援建俄罗斯”的帖子
俄乌冲突还没停,西方对中俄各方面的合作都盯得紧,这个时候我们要是宣布这么个大计划,差不多就是跟西方翻脸,准备“掀桌子”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啊,大概率我们是看不到中国官方直白地宣布这种事的。
但不说并不代表没做,这些年通过俄媒和国内官媒的八股报道可以发现,中俄之间的各类工业合作项目一直在进行,有一些也确实就发生在重工业领域。
比如去年3月,中国驻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总领事访问了俄罗斯城市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又叫“磁山城”,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黑色冶金中心之一。根据当时的报道显示,在这个城市,至少有一千多名来自中国的工人在帮助俄方升级钢厂设施。
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孙少纯参观马钢
而中俄在这座城市的合作,其实已经进行了十年了,要是没看到这条报道,很多人估计还不会知道在俄罗斯重工业“心脏地带”发生的事。
这样的例子只要去找,还会有不少。再加上中国“只做不说、做多说少”的习惯,我相信“援建”这事,应该是已经有计划的,只是时间维度可能会拉得更长,也不需要集中在一起宣布。
当时看到“援建”这个消息时,我个人还挺感慨的,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被选中去帮俄罗斯重新工业化的中国企业里,没准还有建国初期,在苏联那156个援建项目下诞生的成果呢。
这里首先要说明下,说是说苏联援华,其实并不是只有它一家,那是一次整个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对亚洲新生兄弟的“输血”。
1950年2月14日,中苏确定苏联援华建设的“156项工程”
这里面中苏最初谈好的项目是156个,后来增加到166个,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项目加起来也有100多个,比如当时的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
这场浩大的“重工业大输血”,开始于1950年代初,正是新中国最需要的时期。
从1950年开始,中国同苏联签订了第一批委托苏方设计和成套供应设备的协议书。这第一批苏联项目主要是最最基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以及国防工业等项目,共50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3年,我国又以国防工业和配套项目为重点,与苏联签订了第二批协议书,共91个项目,涵盖了钢铁、动力机器、电力机器、有色冶金、矿山和采油、机器制造和化工、火电、医药和食品等。
新中国第一批汽车驶下装配线
一年之后,又是第三批,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共15个项目。至此,累计数目已经达到了156个。其实双方在1955年又追加了一批,使得总数达到了166项。不过一般我们记得最清楚的还是156这个数字,这里面最终实际运行的有150项。
这些项目里面,有一些企业如今的名字仍然如雷贯耳,比如鞍钢、沈飞、一汽、哈尔滨汽轮机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
说它们是新中国重工业的“地基”并不过分。没有它们的开工投产,就谈不上后来的任何高科技,甚至连自给自足养活几亿人可能都会成问题。
不光只是建厂,来自苏联和东欧的专家们通过援建,也帮助我们的先辈弄明白了怎么从零开始搞工业,比如勘察选址,设计建造和安装等等。这都是非常宝贵、在当时来说也没有其他获取可以渠道的经验。
这些援建项目,如今正在不断摘取“工业皇冠明珠”
在援建项目的同时,苏东阵营的几千项技术资料,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国,而且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对比一下美国和西方的做派,高下立判。
在这次大输血结束以后,新中国的工业能力实现了极大的飞跃,客观地说,如果当年没有这些项目,我们的民族工业不会起来得那么快。
当时的“苏东兄弟”援助我们,动机其实也相对单纯:它们自己摆脱纳粹的阴影也还没几年,原本以为可以过太平日子,但又看到了缓缓降下的“铁幕”。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更加需要拉一些志同道合的国家站到自己一边来战斗了。
如今中国的一些老厂房,还有浓厚的东欧风格
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发展生产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国家才会把中国视为兄弟和伙伴,援助的内容也自然是真心实意。
当时这些国家给中国的机器,不少都是本国最先进的型号,虽然后来我们和苏联闹翻了,但那场援助的功劳也是不能抹杀的。这些外国专家离开中国时,师徒的依依惜别也是传为佳话——那确实都是阶级兄弟的真感情。
当然,在援建的同时,苏联也是有所求的,并不是无偿。中国当时没什么外汇储备,用来交换的主要就是矿产资源,包括共计数十万吨的钨、铜、锑等战略物资。
1960年8月,兰州自来水厂的领导与地方官员欢送苏联专家
回头来看,这也谈不上亏,如果没有自己的工业能力,资源本来也只能贱卖而已,无非是卖给谁的区别,这一点看看今天坐拥大量锂矿的一些南美洲国家就很清楚。中国是用资源去换一整套工业基础,这买卖太值了!
后来的分道扬镳,主要是苏联觉得中国不听自己安排,而不是中国走上了和自己不同的政治道路,说白了还属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
到1981年,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陈云同志特意提出要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这样一些问题,《决议》应该如实地按照事情本来面貌写上去。”这也就是我党对那场“大输血”的历史定论了。
曾经衬衫换飞机,现在自己也能造飞机
反观后来西方给中国转移在本国已经落后的产能,就纯粹是为了赚钱了,最多还带了一个牵制苏联的目的,不是真心帮助中国发展。
中国通过帮西方承接落后产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打下的底子,曾经用衬衫换飞机,最终也发展起来了,但我们跟西方是纯粹的交易,并不欠他们什么感情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在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兼济天下”,比如对非洲的无私援建和帮助朝鲜、越南击退侵略。今天我们也还在继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它最新的名字就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方式则是“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师傅外国徒弟
中国投资或者承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如今也已经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师傅也像当年苏联老专家带徒弟一样,带出了不同肤色的学生。而且我们都是用授人以渔的方式,不像西方殖民者试图彻底控制穷国弱国的经济。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一个巧合:在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的经济基础设施项目恰好也是156个。在去年“一带一路”走过十周年的时候,造就的项目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个,拉动了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
中国做这些事的境界,让我想起了电影《功夫》里阿星最后让火云邪神彻底破防的那句话:“你想学啊,我教你”。
拥有绝顶武功之后,攥在手里拿来给自己谋利,还是用它造福大众,这是两个不同的选择。今天的中国,选择的是后一条路子,这并不是说自己要勒紧裤带去帮人,而是大家一起合作得利。
武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那么从这个角度再看,我们帮俄罗斯搞工业项目,就更加不奇怪了,因为这并不是孤例,纯粹就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搞的实践。
如今的俄罗斯和当时的新中国情况当然完全不一样:新中国是个啥也没有的农业国,而俄罗斯哪怕经历了苏联解体的阵痛,但部分工业能力还很强劲,比如军工,核电等。所以,即使援助,需要的项目也不会那么多,应该更多集中在俄罗斯支持自己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需要补强的领域。
有人担心“徒弟学会,饿死师傅”,这在手工业时代可能是对的,但放到现在就有些多余,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
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工业之前是多么发达?它们当时没有全心全意教中国,只是把相对落后的产能转移过来,就这样中国都靠自己摘取了很多“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反过来超过它们。
中国的高铁就是后发国家逆袭的典型案例
以俄罗斯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应该不如这些发达国家吧?那么就算我们帮助它建设一些重工业,它也很难后来居上超过我们。
还有一点,中国如今的经济和产业成就,除了劳动力的优质勤劳之外,还有国内14亿人巨大市场的支撑,这个“作业”别国是抄不走的。
就算我们帮助俄罗斯建设一些项目,也还是俄罗斯人在执行和运营,赖以支持这些产业的也只是俄罗斯的一亿多人口而已。
俄罗斯和之前的自己比较确实可以更强,但它的上限也就摆在那里了。况且在这同时中国也在用更快的速度成长,没有停下来不动,更不会像某个金融大国那样只知道去玩虚的,自废武功。
俄罗斯工业再发展,也是有天花板的
我们应该对一件事有信心:中国人的勤奋和智慧是不惧怕任何国家正当竞争的,而且良性的竞争未必是坏事,可以把整体的技术水平推得水涨船高,对我们追求自己的目标,也没有坏处。
而且,也不必担心俄罗斯自身得到发展之后,再和我们交恶,回顾下几十年来历史,应该能看出一些走向:
早前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经历了多次起伏,从最开始的“同志加兄弟”,变成了六七十年代的势同水火,到了1980年代又开始逐步缓和,但此时的苏联已经命不久矣。
苏联解体后,中俄其实是都有继续恢复关系的意愿的,过去几十年的经历让两国都清楚:邻国彼此争斗只会让他人得利。
中苏关系曾经起起伏伏,发生过一些冲突
但因为刚独立的俄罗斯内部陷入混乱和阵痛,最优先的还是解决国内问题,中俄的友好进程在进入新世纪前的进展,就比较有限。
直到2000年俄罗斯出现了一位真正的政治强人普京。2001年,中俄两国签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构成了后来几十年两国关系的基石。但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两国更主要还是在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各自埋头发展,谈不上有特别深入的合作与联动倾向。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诞生,中俄从那时开始在一些方面就加深了合作,比如上面提到的俄罗斯马钢。
到2017年,中方首次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从那以后,中俄之间的关系肉眼可见地进一步加深,更多的深度合作也浮出水面。
普京出现之后的俄罗斯,政策相对可以预测
现在的俄罗斯,当然已经不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兄弟”,但仍然是反对霸权主义、推进世界多极化的同道。
即使不谈在国际上的共同目标,起码也是搬不走的邻居,邻居富裕稳定,经济和产业互相交错,对中国不是坏事。
从2019年到2023年,中俄双方又发表了多个《联合声明》,我们翻看一下就会发现,里面或许早就蕴藏了关于“援建”的一些点滴线索。
2019年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里提到:
“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相互支持,战略协作;
深度融通,就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进行密切协调和战略协作;
积极落实民用航空、原材料、装备、无线电电子等领域合作项目,推动中俄工业务实合作再上新台阶。”
俄罗斯也在为中国生产核电关键设备
2021年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的联合声明提到:
“俄罗斯需要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需要强大成功的俄罗斯;
加强工业、信息通信、航天航空领域合作。”
2022年的中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里的表述是:
“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
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受第三国和国际形势变幻影响。”
2023年的《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则提到:
“双方将加强协调,精准施策,从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升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水平;
拓展经贸合作广度,提升合作效率,将外部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和安全;
中俄合作的领域不光在地上,也可以在宇宙
双方将打造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双方企业推进油气、煤炭、电力、核能等能源合作项目;
双方将继续在民用航空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冶金和其他共同感兴趣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可以看到,2023年的声明里,对“产业”提得更多了,也提到要保证供应链的稳固安全,这个的大背景就是美国搞脱钩断链带来的风险。
维持经济运转的产业,确实分高中低档,相对低端一些的产业并不是说就完全不需要,也总得有一些国家来承接。而这些产业,放在美国和盟友手里,或放在其他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还不如放在政治延续性相对更强、也关系不错的邻国,这或许就是帮助俄罗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因此总结起来,对“援建”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明白了,它是中俄走向“背靠背”关系的必然产物,但“只做不说”应该会是最好的策略。
所以今后的一些年里,我们还可能从新闻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重工业或者高科技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合作;我们身边也可能会有更多搞工业的朋友、熟人会需要和说俄语的客户打交道,在看到这些发生时,不要感到意外,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思想的家
得了吧,看似有理,其实尽说片面话。。。中俄友谊的前提,是美国和西方联合打压俄罗斯。美元体系一旦崩盘(可期不远),俄罗斯再无强敌,他又会在越南租借金兰湾,和日本养秋田犬,和缅甸搞军演,和印度搞联合研制军备,和蒙古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亚五国搞石油出口联盟,围着中国转一圈,无一不是扼制中国战略空间。。
正直乐天
必须等价交换!
用户10xxx31
他们有自己的工业体系,还需要我们再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