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
但让国际社会震惊关注的却是,长江水面上爆发的炮击事件。
英国皇家海军的“紫石英号”军舰,在长江水域上不顾解放军的警告,执意航行至我军前沿阵地附近,结果遭到了解放军猛烈炮击。
在他们看来,与英国这样的强国比起来,我们还太弱小,为何会有这样的胆量?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更是震惊,毛泽东这个人,不但有傲骨,更有虎胆。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英国军舰后来怎样了?
挑衅的英国军舰1949年4月,长江两岸的空气沉重紧张,解放军的百万雄师正在加紧准备渡江战役。
这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解放军已经准备好一举突破长江天堑。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任何意外的情况都可能打乱计划的步伐,甚至决定战争的走向。
就在此时,长江水域上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英国皇家海军的“紫石英号”军舰。

“紫石英号”并非普通的商船或无关紧要的船只,而是一艘挂着英国米字旗的军舰,排水量高达1700吨,装备着强大的火力。
它驶入了长江的水域,公然出现在解放军前线的阵地附近。
它的航行无视了中国的主权和解放军的战前警告,仿佛是在炫耀英国的海上霸权。
此时,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渡江战役,英国军舰的出现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给解放军指挥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解放军第23军的军长陶勇,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人,尤其是在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面前,他的果断和决心显露无遗。
面对这艘公然挑衅的军舰,在上级指示还没有传达过来时,他已经做出了决定。
在他眼里,捍卫国家主权和军队的尊严,才是此刻最为重要的任务。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如果它不退,就开炮。”

解放军的炮兵部队迅速接到指令,准备向“紫石英号”开火。
如果今天这艘英国军舰能够肆意航行而不受任何惩戒,其他外国军舰的挑衅将无休无止。
中国必须要通过行动向世界宣告:我们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捍卫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随着解放军的炮火响起,“紫石英号”遭到猛烈的炮击。

炮弹带着雷霆般的轰鸣声从岸边飞向军舰,精准击中其舰体。
英国舰员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解放军会做出如此果断且激烈的反应,他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弄得手忙脚乱,完全失去了之前的轻视态度。
这一炮,不仅是对“紫石英号”的警告,更是对所有试图侵犯中国领土的外来势力的一次强硬回应。
“紫石英号”被击中之后,很快就被迫搁浅。
陶勇的这一果敢举动,无疑是在向世界宣示:即使新中国刚刚起步,面对外来威胁,我们同样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反击。

而接下来的行动,更是让这些眼高于顶的人,看到了我们的决心和胆量。
英军增援抵达解放军的炮击声刚刚平息片刻,远在长江外洋的英国皇家海军便作出了反应。
接到“紫石英号”遭袭的报告后,英方立刻决定增派援军,希望能在战斗中扭转局势。
几小时后,另一艘英国军舰——“伴侣号”,一艘排水量达到2530吨的驱逐舰,准备解救“紫石英号”并对解放军展开报复。

不过,英军的期待很快破灭。
面对突如其来的“伴侣号”,解放军并没有选择后退或停手,相反,炮火再次从岸边的阵地上猛烈响起。
解放军23军的炮兵部队毫不犹豫地展开了对“伴侣号”的猛烈炮击,这次的攻击更加精准且具有致命威胁。
解放军的炮兵部队使用了缴获自国民党军队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本就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而经过了数月的训练和调试后,它的威力在实际战斗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伴侣号”在接近长江岸边时,显然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刚刚进入交战区域,“伴侣号”就被解放军的炮弹击中。
与此同时,解放军并没有给“伴侣号”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战场上,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他们紧密配合,不断调整射击角度,将炮火精准地锁定“伴侣号”的关键部位。
每一次炮弹的轰击,都让“伴侣号”身陷重围,损失不断加剧。

这一次的战斗,英方的援军未能发挥任何作用,反而成了被解放军炮火狠狠打击的对象。
经过这次战斗,英国军舰“伴侣号”不得不狼狈撤离。
当然,战争也没有在此时停止。
英舰队再增援看到如此情形,英国舰队的面子自然挂不住。
英国皇家海军立即决定报复,以重型军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前来增援。

这两艘战舰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目的明确——不仅要为先前受损的舰船报仇,还要彻底摧毁解放军的战斗意志。
“伦敦号”重型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的到来,迅速将战斗推向了更加激烈的高潮。
两艘舰艇凭借其强大的火力优势,开始对解放军阵地展开猛烈反击。
长江两岸的炮火连天,爆炸声、舰炮轰鸣声此起彼伏。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本应火速展开,但突如其来的英军增援打乱了原本的部署。

英国海军的炮火不断压制解放军阵地,甚至有解放军士兵在猛烈的炮击下伤亡惨重。
就在这种困境中,毛主席的决策毫不犹豫、果敢果断的传达开来。
面对英国这种强大的海上力量,若一味退让,不仅无法挽回解放军的尊严,还可能导致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再次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
正是基于这样的决心,毛主席通过电报向解放军指挥部下达了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命令:“打”。

这一字指令,瞬间点燃了全军的斗志。
在这一决定下,解放军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战斗力也迅速回升。
指挥官立即调整战术,继续向英军发起猛烈反击。
无论是在岸上的炮兵阵地,还是在水面上与英军对抗的战士们,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无畏无惧,解放军士气高涨,炮火更加猛烈地向“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倾泻而去,英军在连番打击中逐渐处于下风。

这时的他们或许终于意识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今日的中国,早已大不相同,国际上对此,更是一片震惊。
斯大林的感叹远在克里姆林宫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此时正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局势。
作斯大林一度认为,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会谨慎而小心地发展,尤其是在国际上。
他预料到中国会寻求苏联的庇护,尽量避免与西方大国发生直接冲突。

可毛泽东出乎他预料地选择了与英国海军展开直接对抗,并在这种关乎国家尊严的时刻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强硬的反击。
斯大林对毛泽东这一决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一个刚刚经历内战的国家,在没有完全掌握全境的情况下,竟然敢于与大英帝国这种海上强国直接对抗。
这种举动不仅表明了毛泽东的政治果敢,更展示了他在军事决策中的非凡胆略。
这个人,既有傲骨,更有虎胆。
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一个敢于捍卫主权、敢于与西方列强对抗的中国。

除了苏联以外,国际上舆论的风向迅速转变,世界各国纷纷关注这个新兴的东方力量——中国。
尤其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海上冲突之后,外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依赖外力支援的小国,而是拥有独立外交决策能力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
这次事件,尽管只是一场局部的军事冲突,却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国际声誉。
我们,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