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穷游35年徒步走30万公里,结果刚到黑河人就没了,这辈子值吗

秘闻娱超 2025-01-03 13:28:43

“这不就是一个疯子吗?死了就死了呗。”

2018年,随着一位“徒步老人”的离世,全国数万人对他的离世讨论不休。

有人说他就是彻彻底底的“疯子”,徒步35年不愿意找个班上;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一生都在追求心中的“答案”。

他就是徒步35年,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子的“天下第一疯”——谢建光。

身负残疾、小学文化,却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谢建光的人生起点似乎早已被命运设定好了轨迹:浙江宁波的一个小村庄,几亩薄田,终其一生也逃不过土地的束缚。

他的父母是典型的农民,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唯一的希望是让儿子识几个字,将来或许能有一份稍微体面的工作。

可家庭的困窘早早地“浇灭”了许多梦想。小学没毕业,谢建光便离开了课堂,走进田地,开始重复父母的生活。

然而他显然并不属于这片土地。他瘦弱的身体扛不住农活的重量,而内心的躁动也让他无法甘于重复那些日复一日的劳作。

他总是想,田埂尽头还有什么?村子外面又是什么样子?那些从课本上读到的城市、高原、河流,它们真的存在吗?

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向往而网开一面,反而给予了更沉重的打击。17岁那年,他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父母倾尽家中积蓄为他治病,虽然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但也彻底拖垮了这个家庭。病好后的谢建光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跟着村里的木匠学习手艺,想靠劳动弥补家里的损失。

然而命运再一次开了玩笑。在一次木工操作中,他不小心将手指卷进机器,两根手指被彻底毁掉。木匠的路就此终结,他的人生也陷入了彻底的灰暗。

那段时间,谢建光时常一个人躲起来。他试过爬到山顶上,俯瞰村庄,脑袋空空;也试过钻进山洞,缩成一团,感受自己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渺小。

随着一天天长大,他也逐渐意识到,或许改变并不在村庄里,也不在眼前的生活中,而在那些未知的远方。

23岁那年,他做了一个几乎无法理解的决定。他将自己与家庭的联系压缩成一个背包,背上几件简单的行李,怀揣150块钱,迈出了村庄的第一步。

他说服自己,这并非抛弃,而是寻找。寻找什么?

这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家乡的天空太低,只有走出去,他才能找到答案。

风餐露宿,活得像个“野人”

谢建光的旅途从一开始就是与极限的较量。没有现代装备,也没有充足的食物,他所依赖的,只有一双脚、一颗不安分的心,以及一种骨子里的执拗。

最初,他带着仅有的150块钱,从浙江出发,朝着梦中的云贵高原进发。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剩下了饥饿和疲惫与他作伴。

如果徒步的路上是乡村还好,他可以找到野果或树根果腹,可一旦到了城市,食物的选择就少得多了。

他只能在路边的垃圾桶里寻找剩余的食物,那些被丢弃的面包、果皮,甚至冷掉的饭菜,成为他抵御饥饿的唯一办法。

饭店老板偶尔也会善意地将客人没吃完的饭菜推给他,而他总会在吃完后默默地清理桌面,把自己的感激藏在行动里。

夜晚是另一个难关。在乡村,他习惯于钻进山洞、桥底,甚至废弃的房屋,抵御寒冷;但在城市,灯光和人群让他无处藏身。

他走过的路当然也并非一帆风顺。山洪暴发时,他曾被困在山谷,几乎丧命;在冬天的大雪里,他的手脚因为冻疮而几乎失去知觉,只能用呼出的热气一点点暖和过来。

有时候,他会遇到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的温暖。有人在路上给他递上一碗热粥,有人主动为他修补破损的鞋子,还有人干脆为他提供临时的住宿。

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报答这些好意,哪怕只是简单的帮忙搬运货物,或者清理一片庭院。这些瞬间就像烈日下的一阵凉风,让他感受到旅途的意义不止是前行,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谢建光的旅程不仅是身体的极限,也是心灵的对话。

他在路上拾起被遗弃的旧书,靠着简陋的灯光阅读;他会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趴在手推车的木板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书籍,是他孤独路上的上的唯一“朋友”。

书籍为伴,35岁客死他乡

在漫长的徒步旅程中,书籍是谢建光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也是他孤独旅途中最忠实的陪伴者。谢建光出发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很少,但一本书却是他必不可少的“行囊”。

他带着一本《海涅诗选》,在途中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本薄薄的诗集,在他穷困潦倒、忍饥挨饿时,成为滋养心灵的粮食。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他点燃篝火,借着火光看几本书作为平稳心神取暖的“良药”。

这些书的来源并不固定,有时,他会靠卖废品攒下的钱换一本书;有时,他在废弃的角落发现一本被遗弃的旧书,就像发现了宝藏。

他从来不挑剔,哲学、文学、历史,无论内容深浅,他都读得津津有味。他自己说,书是他行走的力量。

遇到难熬的路段,甚至是生死攸关的险境,他的脑海里都会蹦出读过的句子,为他注入一股莫名的韧劲。

在一次云贵高原的旅途中,他读过一本关于古代地理的书,提到大山深处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村落。

这让他充满了探寻的欲望,于是他放慢脚步,观察每一条小路的分岔口。他穿过密林,翻越荒坡,只为了证实书中的记载是否真实。

并且在他漫长的旅途中,书从来没有真正属于他。每读完一本,他总会将它赠予遇到的“有缘人”。他认为,书的意义在于传递,而非占有。

有一次,他将一本读过的《红楼梦》送给一个路边卖烤红薯的老人。老人不识字,却将书小心翼翼地收下,表示要留给孙子用。

但这样的生活看似自由自在,又怎么会没有代价呢?

2018年的冬天,黑龙江黑河的一所医院中,谢建光安静的躺在病床上失去了呼吸。

多年的旅居,让他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消化道严重受损,心脏功能衰竭,甚至连肺部都出现了感染迹象。

35岁的谢建光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之后他曾经十几年的徒步生涯开始被广为报道,有些人将他“信奉”为指路的灯塔,也有些人称他是逃避生活的“疯子”。

但正如书上说的,有些人生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

参考资料:

《谢建光:用自己的方式追寻诗与远方,把草根生活过成世间传奇》——浙江工人日报

《拉着小推车,徒步30万公里 “天下第一疯”沿着国界徒步到扬州》——扬州晚报

0 阅读:0
秘闻娱超

秘闻娱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