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极低,比大熊猫还稀有,孵化一只朱鹮的难度竟是地狱级?

非常盘点 2024-12-28 13:38:47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存世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独特的红色羽毛让它成为大自然最靓丽的明珠,却也注定了艰难的求生之路。

据统计,在2020年时,野外的朱鹮数量不足5000只,出生率极低,比大熊猫还稀有。

然而,相比在中国的稳定存活状况,朱鹮在日本已经完全绝种,同为亚洲国家,为何朱鹮在两国的命运会如此天壤之别?朱鹮又有何特殊之处?为何其出生率如此之低?

落红方知叶渐稀

朱鹮,又名朱鹭或朱雀,属于鹭形目鹭科鸟类,身高约1米,要是翅膀展开比2米还多。

它们白衣红冠,仪态万千,堪称大自然的杰作。

这种濒危鸟类在地球上已有6000万年的漫长岁月,如今在东亚地区依然保留着稀少的种群。

但遗憾的是,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朱鹮种群锐减,在俄罗斯和朝鲜完全绝迹,即便在日本,野生朱鹮也在1981年濒临灭绝。

当年日本政府只能紧急捕获了当时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开启了漫长的人工驯养之路。

面对朱鹮灭绝的危机,日本科学家们孜孜以求,希望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拯救这一国之重宝,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完备的技术,在1985年,他们手中仅存活3只朱鹮。

这标志着上个世纪人工驯养朱鹮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而在同一时期,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朱鹮拯救行动。

1981年,中国首次发现了陕西秦岭山脉7只野生朱鹮存活踪迹,随后专家们连续3年开展了大规模实地考察。

最终确认了朱鹮在国内的准确分布范围和数量,为接下来的保护行动奠定了基础。

人祸人救

有了前期调查的数据支撑,中国在1980年代就已着手启动了朱鹮保护计划:

1995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西安繁殖中心取得了人工繁育朱鹮的重大突破,为今后野化放飞奠定基础。

之后,又在2007年实现了异地野化放飞的壮举,标志着朱鹮拯救计划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除此之外,我国科学家还会帮助朱鹮夫妻孵化幼鸟,许多年轻夫妻缺乏经验,导致许多幼鸟还没孵化出来便失温而死,只能由人工孵化。

经过漫长等待,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只朱鹮幼崽顺利孵化!这标志着人工繁育朱鹮的又一个里程碑。

然而,朱鹮幼崽出生后的生存之路并不平坦,需要经历重重考验。

首先是吃食问题。

朱鹮雏鸟刚出壳时体型娇小,嗷嗷待哺的叫声很是可怜。

野外它们是由母鸟反刍食物,再喂入幼鸟口中,但在人工驯养环境下,工作人员就得以人工方式喂养这些幼崽。

一开始幼崽对这种食物还有些抗拒,费了一番功夫才慢慢适应。

渡过了最初的哺育关卡,接下来幼崽要面对的是疾病防治。

由于出生在人工环境,它们免疫力偏弱,极易感染细菌病毒。

工作人员不得不对幼鸟们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疾病。

除了生理健康,幼崽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同样不可忽视,它们缺失与亲鸟的亲情互动,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进行情感培养。

比如播放朱鹮鸣叫声音,营造类似天然环境;特意设置攀爬枝木,锻炼体能等。

在它们成年前,人工驯养团队都肩负着重托,需要高度重视并精心呵护,方能最终放飞自然、与野生种群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种拯救,更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

苍生自有先作佳

在漫长的保护征程中,中国对外广纳各方建议,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

2019年10月,中韩日三国在柳州签署了共同备忘录,这标志着朱鹮拯救取得了国际共识,未来三国将在栖息地保护、科研监测、旅游教育等领域开展多方位合作。

此外,早在2000年,朱鹮就被中国政府列为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并于2015年发行了朱鹮邮票,以此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

这些舆论宣传和立法保护措施,为中国各地的珍稀生物开启了全方位的绿色长廊。

然而,在朱鹮保护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宝贵物种依然面临着诸多威胁。

近几年在重庆和陕西接连发生过猎杀朱鹮的案件,触目惊心,足见我们的生态意识仍然严重欠缺。

保护野生动物不应止步于制定法律,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韵在万物方足观

放眼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气候变迁、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导致地球上约有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遏制,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生命孤芳自有韵,当放眼大自然。我们应该从朱鹮的复苏之路汲取力量,通过不懈努力,让更多的生命火种在地球村绽放永恒的芳菲。

只有以生命至上的思维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文明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0 阅读:5
非常盘点

非常盘点

非常盘点:解说历史,盘点精彩,感谢大家支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