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地理位置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因此,江苏的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北方地区,而南部地区则属于南方地区。由于江苏的南北跨度较大,其气候、文化、经济、饮食等方面也呈现出南北差异,南北兼容等特点。
在历史上,江苏的南北分界线曾经比较明确,以淮河~洪泽湖为界,北为淮北,南为淮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江苏的南北分界线逐渐变得模糊。因此,江苏是一个兼具南北特色的地域,其地理位置和江南文化的影响使其整体印象更像是富饶的南方。
江苏是一个美食多样的大省,拥有着众多的美食特色和风味。其中面食作为江苏的传统美食之一,有着多种不同的口味和风格。江苏不仅有精湛的淮扬菜,还有独具特色的精细面条,江苏的特色面,每一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味,值得大家品尝。
江苏人不仅喜欢吃面,而且面的花样也同样繁多,制面技艺就像切菜的刀功一样高超,江苏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性名面。据报道,2020年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曾评选过“2020江苏十大面条品牌”,其中南京皮肚面,扬州阳春面、镇江锅盖面等,榜上有名,不论口感还是味道,丝毫不逊色其他省份,那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江苏的十大名面吧。
昆山奥灶面,其特点以面条劲道、汤头鲜美、浇头丰富而著称,是昆山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道美食。江苏省昆山市的一道传统小吃,苏式汤面中的代表之一,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关于奥灶面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记载是,1853年,昆山半山桥曾开设一家名为“天香馆”,专做白汤卤鸭面,与当时昆山另一家“云记馆”的红油爆鱼面并称昆山双绝。传至20世纪60年代,天香馆开始破败,门庭冷落。昆山人见状,常摇头叹息面馆“腌臜”(昆山话,意指“脏乱”)。直至改革开放后,刘锡安大师将奥灶面重新整顿,带有贬义调侃的“腌臜”,被巧妙谐音成“奥灶”,意为“灶上的奥妙,奥妙的灶头”。
昆山奥灶面的特点不在其面上,而在于浇头和汤底上。奥灶面最经典的两个组合,一是白汤配卤鸭,另一种是红汤配爆鱼。白汤卤鸭面的搭配虽是荤汤,但却清澈见底,熬汤时按照淮扬菜煮高汤的原理,用鸡、鸭、猪骨等文火熬煮六个小时以上,吊成白汤,再浇上虾仁和卤鸭两种浇头,看起来清爽,吃起来鲜美不油腻。而红汤则是用炸的鱼块和淡水鱼、螺蛳、鳝鱼等河鲜一起熬煮,再加入红彤彤的鱼油,汤底也就变成了红汤,下到煮面的原汤中,鲜味逐渐进入面中,瞬间体会到了汤鲜的滋味。
汤面继承传统做法,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骨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鲜美异常。其次在于奥灶面的浇头,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故肥而不腻。再有就是,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喝,保持原汁原味。
在品尝奥灶面时,可以先品尝一口原汁原味的面条,感受其劲道和滑嫩的口感;然后再品尝汤头,感受其鲜美的味道;最后品尝浇头,让面条和浇头充分融合在一起,享受美食带来的味蕾盛宴。
如今的昆山奥灶面已经成为了昆山的名片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在昆山的各大餐馆和小吃摊中,都可以品尝到这道美食。每到奥灶面的季节,人们便会聚集在昆山的街头巷尾,享受这道美食带来的美味和快乐。
镇江锅盖面,在镇江一直有“镇江有三怪”一说,一怪香醋摆不坏,二怪肴肉不当菜,三怪面锅里煮锅盖,其中这“面锅里煮锅盖”讲的就是这款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的做法据说源于清朝。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用膳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煮面锅里,误打误撞煮出来的面条却很是可口,最后还被乾隆所夸赞。故被称为“锅盖面”。
虽然锅盖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但锅盖面的叫法却只有40多年的历史。1979年,镇江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为对外宣传镇江出谋划策的会议,会议中十多名老文化人提出,镇江的老三怪太俗,建议改变说法,众人商量后提出了现在流行的新“三怪”的说法。这一说法,逐渐刷新知名度,并覆盖传统老“三怪”,成为镇江的新名片。新“三怪”流行以后,锅盖面也渐渐名闻遐迩。
锅盖面因为煮面时,在沸腾的锅中要将面条与小锅盖下水一起煮而得名。据说这样的煮面方式,能让面条保持不烂、劲道爽口,而且还能让煮出的浮沫往小锅盖的周边散去。
除了煮面的方式,锅盖面的制作过程也很独特,在压面擀面时,需要一人坐在固定在案板上的竹竿的一端,像压跷跷板一样将放置在另一端的面团压成薄面皮,然后再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并下入锅中,所以这面也称为“跳面”。跳面自带天然褶皱,十分耐嚼,浇上或荤或素的浇头,吃的时候再搭配一碟肴肉和镇江香醋,那滋味真是美妙至极。
南通曹公面,又称南通跳面,“曹顶面”、“切面”或“小刀面”,南通名吃,南通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相传此面与抗倭英雄曹顶有关。在明朝嘉靖年间,曹顶在通州的城山路旁开了一个面店,主营面条。当时,狼山香火鼎盛,四方香客去集。去狼山必经城山路过,因此,此店生意极为兴隆。曹顶起早贪黑的,全凭双手擀面,尽管忙得精疲力尽,但仍然供不应求。曹顶边擀面,边思考,如何可以多出面条,而又不花多大力,并且还能够满足香客的要求。
有天他在回家的路途上,看到一村民在铡草喂牛。于是启发了他,终于想出一个妙法:在特制的矮桌上,系上一根牢固的麻绳扣,擀面杖的一头拴在绳扣里,随着麻绳晃动的惯力,身体也随之边揉边跳,擀面的效率大大加快。由于面团经过压制,产生面筋,煮出来的面条极为有韧性,条条不断,吃起来别有风味。
所谓跳面,指的就是曹公面,跳是形容手工制作面条时身体边揉边跳的状态,十分形象。将木杠插在洞内,下置面案,木杠压在和得极硬的一大块面上,人坐在木杠上,反复压这一块面。因为压面时要一步一跳,所以叫作“跳面”。
某天一位顾客吃得特别高兴,问:“此面叫什么?”曹顶灵机一动,含笑答道:“跳面”。1557年,倭寇侵犯通州,曹顶偕守军与倭寇作战,乘胜追击,因天雨泥淖,马蹶壕堑遇难,时年44岁。后人为纪念,塑曹顶提刀跨马像于墓上,另建祠瞻仰供奉。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南通人将“跳面”称为“曹顶面”、“曹公面”。此面随曹顶,名载史册,一直传流至今。
曹公面的三大特点,鲜、咸、香,给人直观感受是“吓煞人的碗,淹煞人的汤,饿煞人的面”。盛面的碗大如小脸盆;大半盆的面汤不仅量大,而且是由猪骨汤、鸡汤、虾皮、文蛤等多种上好材料文火熬制而成,既注重口感鲜美,也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面条分量一般在三两左右,相比大碗、多汤,面条看似不多,往往让食客吃完后感觉意犹未尽。因面条筋韧柔滑爽口、汤汁鲜美异常,食客吃完一碗还想再来一碗。一碗南通跳面,既回忆了南通的抗倭历史,又一饱了口福,很值得推荐。
无锡老式面,制作技艺独特,选料精致,配料讲究,营养丰富,滑爽柔软、劲足汤纯等特点。
据记载,“无锡老式面”在江南一带,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可谓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面食,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无锡老式面”的制作技艺及要领可用一句话概括为“一单二双三回龙”,生面制成过程中,多次并、轧、翻,面条的劲力和拉力都较强,厚薄粗细也均匀,光滑整齐,经煮耐烧,面不烂,汤不糊,面条煮熟后,捞起放入面汤里和浇头拌合,味道香郁,鲜美无比。而且还具有滑爽、柔软、劲足、汤清等特点。
“无锡老式面”的浇头基本都是提前烧煮好,一般以猪肉为主,切成小块,再辅以鸡蛋、木耳、酸菜、榨菜和时令蔬菜等放在一起煸炒至香,俗称“什锦”。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浇头配料也逐渐丰富起来,通常配以鱼圆、鸡肉丝、肚条、青虾仁、香菇、茭白、菜心、毛豆子等什锦,料足纯正、口感鲜嫩,味美清香,深得食客的赞赏和青睐。
面汤是面的灵魂,每天清晨开始熬第一锅面汤,汤底由猪骨头或鸡架骨配以10多种特选香料,经慢火熬煮7至8个小时而成。使该骨头汤熬制到稠而不腻的膏汤,确保鲜美纯原,味道厚重。并力求在口味上与营养上达到平衡,每一碗面都是原汁原味的原汤,不加水,让食面客吃得满意,吃得放心。
制作“无锡老式面”的配套用具也较为讲究,主要有铁锅、铁丝编制的捞面斗,俗称“观音斗”、约60厘米长的捞面加长筷子和盛面的汤碗。
无锡老式面,面条劲道、爽滑柔软、味道馥郁,吃起来非常鲜美。
枫镇大肉面,是白汤面中的佼佼者,江苏枫镇特色名点,是苏州夏季最具人气的一碗面,被誉为苏州“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枫镇大面。具有味道鲜美,焖肉细嫩,入口即化等特点,由于调味时不放酱油,所以汤汁澄清,故又称“白汤大面”。枫镇大肉面又属于夏季时令面,每年夏初上市、秋末下市,在老苏州是非常著名的小吃,是老苏州人的心头爱。
枫镇大肉面起源于苏州寒山寺,成为枫镇一大特色之后,传入城中,备受食客赞赏,日渐成为苏州夏日最受期待的一碗面。一块“慢工出细活”的枫镇大肉,肥则腴而不腻,瘦则酥烂醇香。
大肉面用鳝鱼骨、肉骨和各种香料一起炖煮,吊出来的汤底鲜味十足,再加上酒酿、一把苏州当地的细葱,那口感鲜甜美味,而那浇头就是一块焖肉。这块焖肉选用的是黑毛小猪,放入秘制的糟卤酒酿,浸泡8个小时,不用酱油调色,只放盐调味,肉质软烂,色泽清淡,仔细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尝一口肉、喝一口汤,酒酿的清香让人胃口大开,面条软硬适中、富有弹性。肉、汤、面三者相融,吃过之后真是满口鲜香,回味无穷。
常州银丝面,常州乃至江苏地区著名的特色小吃,被列入常州十大名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常州味香斋面馆所创制,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光辉历史。此面的面条因其洁白如银、纤细如丝的特点而闻名于世。所谓银丝,即是要将面条处理地像银丝一样细,看起来就像“银丝”一样,是常州的一大特色。
银丝面在和面的时候加入蛋清,然后再擀成薄面皮,最后切丝,煮熟之后柔软爽滑,面细如丝、色白如银,别看这银丝面细,但却韧性十足。银丝面极具兼容性,可以搭配各种浇头,像鳝丝、小排、虾仁等,几十种浇头变着花样的吃,好吃到停不下来。
做好的银丝面,“细如弦、浇头鲜、汤色清、有春色”,因为面够细,所以吃起来很入味,浇上大师傅煲的鲜美高汤,味道真是绝了,传说乾隆途径常州时,吃到此面也是赞不绝口!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更是“吃了这碗面,才算到江南。”
东台鱼汤面,说到东台鱼汤面,就不得不先说一下东台,东台自古就是淮南各大盐场的中心,盐业繁荣,而一碗东台鱼汤面则容纳了东台丰富的物产,用当地野生鲫鱼和鳝鱼骨熬出鲜美高汤,再用炸酥的鱼下入锅中小火慢炖,这样熬出来的汤,奶白醇厚,用这样的汤下出来的面,看起来特别诱人,喝起来鲜味十足。这碗鱼汤面不仅征服了东台当地人,更征服了不少盐商大贾,“吃一碗,想三年”说的就是东台的鱼汤面。
东台鱼汤面据记载,源于清代乾隆三十三年,至今已有近三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是一位被赶出宫廷的御厨,采用东台特有的食材制作而成。因其汤汁乳白,清爽不腻,面条细而软滑,鲜美可口,成为东台人眷恋的味道。
东台闻名的董哥哥大肉包,因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而得名。清早的东台鱼汤面馆蒸汽升腾,个大饱满的董哥哥大肉包,配一碗鱼汤面,是最传统也是最享受的东台吃法。
淮安长鱼面,关于长鱼面,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江苏地区有一位大孝子,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每天都会去河里专门给母亲捕鱼。有一天,他捕到了一条长鱼,也就是人们口中的黄鳝。孝顺的儿子心想,这条长鱼如此鲜美,何不用它来给母亲做一碗面条?于是乎,他便将长鱼烹制成汤,浇在面条上,给母亲享用,母亲吃后赞其美味。之后孝顺的儿子经常为母做这碗面,久而久之身体逐渐康复,精神焕发。自打之后,这道长鱼面便在淮安等地区流传开来,成为了当地冬季食补的面食佳品。
淮安人钟情长鱼面,为了吃鳝鱼的时候吃不到骨头,人们会提前给鳝鱼剃刺,剃刺也是一道真功夫,在当地被称为“划鳝丝”。
淮安当地做长鱼面通常用的是一种名为杠子面的碱水面条,这种面条用一根胳膊粗的杆子在面团上来回压制,压出来的面薄而有韧性,口感很有北方人吃面那股韧劲,再浇上用大骨和鱼骨熬出来的汤底,最后盛入长鱼,撒上韭菜叶和胡椒粉,那滋味特别鲜美诱人,吃一口面,喝一口汤,真是能鲜掉眉毛。
在淮安,一碗热腾腾的长鱼面不仅能驱寒保暖,还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此外,黄鳝肉质细嫩、口感鲜美,与精细的面条搭配起来,更是美味可口,惹人回味。
扬州阳春面,又称“光面”、“梳子面”。每年阴历的十月又称小阳春, 这“十”和“阳春”有了一定的关系,民国时,“光面”每碗卖十文钱,既简单又好吃,就是不好听,特别是做生意的,很忌讳“光”字。于是用价钱代面名,十文钱一碗的“光面”,久而久之便叫成了“阳春面”。
阳春面的叫法不超百年,《调鼎集》和《随园食单》两食谱均未见阳春面的名称,《中国面点史》中也未见阳春面的目录。
扬州的江南生活加上扬州的美食,说起来真是羡煞众人,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淮扬名菜、扬州早茶、扬州炒饭、蟹黄汤包,还有面馆里的那一碗看似简单的阳春面。
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勺酱油、一杯清水,再加一把鲜葱花,就成了一碗好吃的扬州阳春面,这碗阳春面看似清淡至极,但实则汤头是用猪油、湖虾籽和酱油精心熬制而成,口感清醇而浓郁,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内有乾坤,怪不得这一碗普通的阳春面不仅是扬州人的心头爱,也走出了扬州,受到了周边地区大众的喜爱。一碗看上去简简单单的阳春面,内里却是朴素实在的味道。
南京皮肚面,南京名吃,寡妇面的一种,其中肉丝面、牛腩面、菜煮面、阳春面等等都属于寡妇面。
据说其中做得最正宗的寡妇面,就是南京皮肚面。皮肚是南京特色,将皮肚红烧后做成面条的浇头,就成了南京人常吃的皮肚面。
皮肚面的主角一定是皮肚,但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皮肚到底是什么?所谓皮肚,实际上就是猪肉皮。经过煮、晒、炸、泡,变成了金黄色。这样的皮肚浸泡在汤汁里,松软多孔,一口下去既有皮肚的绵软又有汤汁的鲜美,满足感油然而生。
南京的皮肚面里的每一碗面条,都是现煮的,一锅就是一碗,一碗就是一锅,透着南京人的诚意和实在,也是南京皮肚面的一大特色。另外,皮肚面的面条比较”呛“,口感略硬,下到清汤锅里煮至七成熟后便捞出,再放入肉骨熬制的汤里,与其他配料一起再煮到沸腾,美味才即成。
从南京人口中常说的“上午老卤面,下午小煮面”,说明南京人对面的偏爱,其中这小煮面说的便是皮肚面。一碗好吃的皮肚面,灵魂就是皮肚。皮肚吸满汤汁,一口咬下去汤汁迸发而出,慢慢咀嚼皮肚紧实爽脆,配上细直的水面,或是略粗的手擀面,再用铁勺舀上一勺高汤,金黄的皮肚、鲜嫩的猪肝、细长的肉丝,以及青菜、溏心蛋等,真是料多热辣,吃着过瘾舒坦。
原本南京人是不吃辣的,后来因为有很多吃货觉得皮肚面中的骨头汤加上皮肚、肉丝、腰花、猪肝,尽管品种不少,也可以任意选择,但是口感仍显寡淡,所以聪明的店家,便开始熬制诱人的辣油,满足多样口味,供吃货自主选择。
南京有一家叫“老太皮肚面”的店家则干脆在骨头汤里放少许老卤,增加其浓厚的味道,更多的店家更是将老卤面的浇头统统“拿”过来,小排、拆烧、大排、大肉、熏鱼、鸭腿、鸡爪等样数。一碗南京地道的皮肚面,包罗万象,一碗下肚,竟是满足!
以上就是江苏的十大名面,你觉得怎么样?你认可江苏的这些面条品种吗?或者是江苏还有哪些更好吃的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江南风景美如画,江苏美食数不清,江苏人的江苏面,你爱了吗?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