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奠基者”上汽大众,推演未来在华合资品牌的新思路!

晋勇 2024-12-13 10:50:19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提到这句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桑塔纳广告语,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所耳闻。但大家肯定不知道,关于它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在1988年“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后,该团体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每卖出一辆桑塔纳,就抽出2.8万元的利润,组建累计金额达几十亿元的“桑塔纳基金”,该基金将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当初“桑塔纳共同体”的大局观及长远眼光,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就会成无根之源,就更遑论中国汽车行业后续的发展乃至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了。

作为中国首个成立的汽车合资企业,上汽大众的重要地位不用赘述。而如今的它,也同样在中国汽车发展“新四化”路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燃油车时代,上汽大众曾领跑合资车企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几十年,而到了如今的电动化时代,上汽大众虽然遭受了国产新能源的冲击,但因为有着深厚的造车基础及敏锐的嗅觉,其ID.家族仍然是合资纯电的销冠。

在面对日益变化的严峻市场时,上汽大众作为带头大哥还是没让大家失望的。但它未来20年能否继续领跑合资品牌,某种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其后续电动化转型的进展。“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而这项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上汽大众现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以及上汽大众第一副总经理兼商务执行副总经理沈鸿广的肩上。

“我们全新的战略蓝图已经展开。上汽大众会继续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基于新智电时代的产业生态链”。值此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陶海龙似乎对其后续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汽车之奠基者

“温故而知新”。上汽大众成立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就此而言,说其是中国汽车的铺路及奠基者,实际上一点也不夸张。有人会说,没你说的那么不可替代,在那个百业待兴的时代,即便大众不来,也有其他国外车企进来,不是张三就是李四。

如果这么想,那你还真错了,正如最近网上流行的那句话所说的那样,“日子怎么可能跟谁过都一样呢”:没错,一件事物的发展,的确有时代的因素在,但当事人对形势的清晰认识以及对机遇的把握,同样不可或缺——在当时的条件下,大概只有大众才有那样的魄力。

1984年,大多数国外车企考虑得更多的都是:如果成立合资公司,汽车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能否按时落地、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波成果究竟如何,以及高层对这个影响到国家经济的产业之政策和态度究竟如何。换言之,大多数国外车企都在观望,都希望其他车企先去试水。

可俗话说,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拿出魄力拍板的大众最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4年,大众不但答应了其与中方车企各50%的合资比例,更是冒着风险应允了颇有难度的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时间表。虽然后来,原先定下的5年内国产化率达90%以上的目标未能如期完成,但这更多地是碍于当时国内的客观条件太差,而非因为德国人没尽力,最终,该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是达成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可谓巨大。

正是上汽大众的示范,让其他外国车企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在随后的1992-2001年期间,绝大多数汽车巨头都落地了合资项目,虽然具体合作条款有所不同,但在合资股比和国产化率上,基本都跟随了上汽大众。

具体而言,上汽大众对中国乘用车尤其是轿车的发展,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带来了供应链、制造、研发、测试标准等,为我国汽车工业奠定了高起点的技术与管理标准;二是为中国汽车后续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本土化的人才;三是带动了当地就业和上海经济的腾飞,是我国由落后走向现代化的最重要一环;四是,改变了国人的出行观念和生活习惯。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引入了完整的轿车供应链、制造、研发以及测试标准等,可以说直接带动了中国乘用车的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市场,如果没产业链的快速落地、协同,仅依靠组装零部件来卖车,这将不仅无法支撑汽车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出现“销量越大,市场越空”的情况。可以说,上汽大众产业链的国产化,不仅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后续的崛起打下了基础,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定下了德系的高标准。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与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

正如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所说:“40年来,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精诚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推动了上汽大众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坚实基础。”

总之,大众与中国是相互成就的,如果没有中国,大众可能成不了今天的大众,同样,若没有上汽大众,中国的汽车工业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电动化时代需要魄力

上汽大众在燃油车时代的地位几乎不用多说,自1984年成立至今,其累计产销量已超2800万辆,谈到此,则不得不提下其在产品上的几个里程牌。

首先,就是1983年下线的首台整车桑塔纳。从上汽大众成立,桑塔纳在国内汽车市场连续22年夺得销冠,如今,在国内市场其已创造了累计销量超600万辆的传奇故事。得益于上汽大众对德系品质的坚持,桑塔纳后来几乎成为了汽车质量的代名词。顺便提一句,正是有着过硬品质的桑塔纳的畅销,使得汽车从当时少数人才消费得起的奢侈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不但打开了中国的汽车市场,也改变了普通人的消费观念与出行方式。

其次,就是上汽大众在2000年前后推出的帕萨特。这款与奥迪共用平台的经典轿车,不但开启了上汽大众本土化研发的新篇章,同时也定义了中国B级车的全新标准。该车在随后的5年间销量达约40万辆,即便如今,帕萨特依然是B级轿车榜上的领跑者。

今年以来,帕萨特几乎月月都是中高级燃油轿车销量第一,1-10月帕萨特家族累计销量近20万辆,依然是B级轿车里不可忽视的强者。不得不说,在国产新能源发动猛攻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而这再次反映了上汽大众始终以用户需求及产品品质为中心的造车原则。

第三,就是中国本土团队主导研发的家用轿车朗逸。朗逸一经上市,首年销量便轻松突破10万辆,到2012年,即上市4年时间,其单车销量就突破了100万辆,是史上最快突破百万辆里程碑的车型之一。

最后,就是上汽大众顺应中国市场最新需求推出的SUV途观。2012年,途观销量达17万辆,成为细分市场的销冠;2013年,途观卖出近20万辆,创下销量新高;2014年,途观累计销量保持近20%的增长,成为最畅销的合资SUV。如今,途观家族累计销量已突破280万辆,即便说其推动了中国SUV这一细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毫不过分。

正是得益于一款接一款的畅销车型,上汽大众在2016-2019年的销量连续四年超过200万辆,成为中国市场无可争议的冠军品牌。目前,上汽大众的产品覆盖了从轿车到SUV、MPV等不同的细分领域,且基本都是佼佼者。

转折发生在2020年前后,随着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越来越深入,上汽大众的销量受到了国产新能源的不小冲击。2020-2023年,上汽大众的销量分别为150.5万辆、124.2万辆、132万辆及121.5万辆。好在上汽大众及时认清了形势,并放下身段开启了电动化之路。

2018年,在已经拥有多个成熟工厂的基础上,上汽大众再投超170亿元建设MEB工厂,打造了中国首个专为电动车生产打造的现代化工厂,从那里出来的ID.家族销量表现非常可圈可点,尤其是其中的ID.3,几乎月月销量都能突破万辆,而这也助力上汽大众成为合资纯电销冠。

如今,依靠大众的德系制造品质、中方的智能化,上汽大众通过从燃油车加码智能化、联合打造AUDI新车型,到提前将合资公司续约至2024年,正式开启了进一步的电动化转型、二次创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20年的上汽大众究竟行不行,其实就取决于其新能源行不行。

立足中国,辐射全球

那么问题在于:上汽大众的电动化转型,能成吗?它的战略规划,能否给其他合资车企带来启发?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上汽大众想怎么做!

其实此前上汽大众就定下了 “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九字大方针,而在具体落实上,上汽大众言出必行。

首先,油车以途观L pro 、帕萨特pro、途昂pro形成Pro三部曲,此三者组成的三大产品矩阵除了做其他方面的技术升级外,最重的是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其次,在新能源转型上找准锚点,以ID.3为切口提升智能化。最后则是上汽集团与奥迪在今年5月宣布合作,双方承诺将联合开发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全新智能数字平台,并推出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的三款纯电动车型,首款纯电动车将在2025年推向市场。

有了这些基础,2026年起,上汽大众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除了纯电车型,上汽大众还将有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陆续进入电动出行领域。

“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凭借强大的车型攻势、高水平的智能科技,以及对中国客户需求的持续关注,我们有信心使上汽大众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继续占据领先地位。”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这样的产品推出密度,可以说完全不输中国市场的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上汽大众后续推出的产品竞争力如何?对此,我们不妨从产品安全、智能化、成本控制与管理等几个方面来看看。

首先是安全。电动化时代,用户对汽车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但上汽大众似乎具有拨开迷雾见本质的能力,始终没忘记“质量”才是第一位的。这点在ID.家族上就可看出来,而这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比如,在大家十分看重的电池安全方面,上汽大众采用多种防高温、防腐蚀、耐高温及密封绝缘工艺,赋予电池包“多重武装”。同时,每个电池包将经历涵盖机械、电气、环境、安全、功能、寿命领域的338项严苛测试,远高于53项的国家标准,如此才能确保用户100%安全。

其次是智能化。除了上汽集团与奥迪共同打造的全新智能数字平台外,上汽大众与大疆等众多顶尖科技公司的合作,以及大众与一向以智驾著称的小鹏的合作,都将为上汽大众后续产品的智能化深度赋能。可以这么说,电动化程度进行得最深入的中国市场,必然是可以在智能化上对跨国车企进行赋能的,这对在中国扎根了40年的上汽大众就更不必说了。

最后也是颇为重要的一点是成本控制与管理。即便是新能源,最终比拼的也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综合实力。就此而言,有着更久造车经验的合资车企,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理解,如果放在历史长河里看,未必会输给仅有着十几年造车史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们。

举例而言,在成本管理上,大众汽车在中国有三家合资企业,它们之间的采购协同,连同上汽集团在产业链上的赋能,必然能让上汽大众在电动化转型的成本控制上十分强大。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此前曾表示,为了成功实现电动化转型,中德股东间已经建立起了高效决策机制。

在此顺便提一句,上汽与大众本次续约与上次续约最大的一点不同是,双方后续将会把中国市场作为研发大本营,共同推出多款可辐射向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美国市场的电动化产品。这一决定可谓意味深长,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化被动为主动”,成为真正的“决策者”。

总之,上汽大众作为过去几十年里的合资标杆,比别的品牌承载着更多的历史和经济重任,在此背景下,面对席卷全球的电动化转型,其中外领导团队是否有魄力拥抱改革、新产品、新渠道甚至新服务,可谓至关重要。

在当前中国汽车品牌高歌猛进、合资车企不断疲软的环境下,上汽大众给其他合资车企起了个好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中外合资团队只有真正的融合、打眼里的融合,才能合力应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这恰巧,也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合资车企所缺乏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合资车企适者生存、持续生长!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