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这本汉代医简创下中国临床医学多项“之最”→

新黄河 2024-10-22 00:30:47

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科学

中国医学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

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明珠

今天(10月22日)

是世界传统医药日

一起认识《医药简牍》️

拥有中国临床医学的多项“专利”

这本医简不一般

这本医简出土于

甘肃武威市一座东汉墓中

简牍共92枚,包括木简78枚和木牍14枚

是我国时代最早、内容最多的

医学著作原始文献

创下了中国医学多项“之最”

·最早提出活血化瘀治法

·最早记录麻风病处方

·最早反映中医“辨证立方”

·最早记载有关“七伤”

……

△简85“七伤”(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七种劳伤的病因)

简牍记录了

“治风寒逐风方”“治妇人膏药方”等

30多个较为完整的医方

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

所列药物近100味

药物多以复方成分出现

有的方剂用药达15味之多

△简88“治妇人膏药方”

每方更是“事无巨细”

列有病名、病状、药物、剂量等

有些还详细记载了服药时间、注意事项

提醒病人需因时而异、调整剂量

用药期间切勿过度劳累

△简61“毋得力作”

《医药简牍》成书于东汉早期

那正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流行的时代

这些中国医学早期经典著作原书

在流传过程中渐渐失传

它却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

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古老不古板

2000年前的药方尽显中医智慧

据学者推测

这些简牍是一名东汉老中医

长期行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可谓一份定制化的“行医宝典”

翻开医简,看老中医如何诊疗️

△简79、80 治疗咳嗽时“同病异治”

我们都知道中医诊疗中

咳嗽分为风热咳嗽和风寒咳嗽

简牍中就记录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药方:

简79: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柴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凡六物,皆冶合和丸白密,大如樱桃,昼夜含三丸,稍咽之,甚良。

简80甲、80乙: 治久咳逆上气汤方:紫菀七束,门冬一升,款冬一升,橐吾一升,石膏半升,白苣一束,桂一尺,蜜半升,枣卅枚,半夏十枚,凡十物,皆㕮咀(㕮咀:将药物切碎),半夏毋㕮咀,洎水斗六升,炊令六沸,浚去宰,温饮一小杯,日三饮,即药,宿当更沸之,不过三四日逾。

前者药方性质温热,可温散寒邪

用于肺寒导致的咳嗽病症

后者则清凉滋润

治疗因肺内郁热产生的咳嗽

一种病症,表面相似,本质却不同

另两个木简则记录了相反的情形

△简9、简10 治疗癃(lóng,指小便不通畅)时“异病同治”

简9、简10:治诸癃(lóng),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此五癃皆同药治之。姜瞿麦六分,兔糸实滑石各七分,桂半分,凡六物,皆冶合,以方寸匕,酒饮,日六七,病立愈,石即出。

不同的病症,却有着相同的本质

老中医拨开“迷雾”开出同味方剂

△简11、12“治血瘀法”

活血化瘀、温阳散寒、辨证医治……

如今仍是中医诊疗中的重要内容

令人惊讶的是

这些理论早在2000年前

就已经被古人提出并运用了

别再说医生字迹看不懂

飘逸潇洒的“医生体”汉代就有了

除了其无可估量的医学价值

《医药简牍》在书法界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简牍采用竖行墨书

字体以隶书和章草为主

运笔练达、洒脱自如

严谨中时露飘逸、写意又不失规整

东汉时期,隶书、草书、行书

和早期楷书广泛使用

多种字体相遇、不同技法融合

使简牍文字呈现过渡时期的特有风貌

隶书和草书相互兼容

展现出“率意、质朴、粗犷、雄健”的笔意

这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不免让人想到现在处方里的“医生体”

或许在古时就已初具雏形

一份份2000年前的药方

蕴藏着数不尽的中国智慧

世界传统医药日

一起致敬这份古老的医学宝藏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孙煜祁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汤沛 审校丨左中明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甘肃省博物馆 总台甘肃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来源:央视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