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
金栋按: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则会发现,以脏腑而言,人体是五脏六腑、十二官;以经脉而言,人体是十二经脉、二十八脉、奇经八脉,而马王堆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是十一脉。此等脏腑经脉之数字,乃由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而来。兹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1)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十一脉?
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脏五腑六:脏者为阴,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腑者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人体为何是十一经脉——阳脉六条、阴脉五条:马王堆汉墓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缺臂厥阴心包脉,《灵枢·本输》《邪客》缺手少阴心经?
乃因“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人副天数”(《春秋繁露》)之故!汉代编纂成书的《黄帝内经》自然深受其影响、有其痕迹——即深受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思想体系之影响。
人体五脏六腑十一经脉,由何而来——即脏五腑六、经脉十一之数,由何而来?先秦之贤哲认为,十一乃天(地)之数也,即“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国语·周语》)。汉儒尊奉之,如
班固《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人体必须有阳腑六、阳脉六,阴脏五、阴脉五以应之。否则,不得天地之中合,则民无以生,即人之生命无所从来(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人副天数”——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而来!天为阳,天数六为阳,故人体必有六阳腑、六阳脉以应之;地为阴,地数五为阴,故人体必有五阴脏、五阴脉以应之。
“天六地五”之解,即天数六——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地数五——五行,金、木、水、火、土。见三国(吴)韦昭注《国语》。人之“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附五音数也(《灵枢·邪客》),其气象地(之厚德载物),藏精气而不泻也,所谓“地有五行,人有五脏”;内有六腑,附六气数也、附六律数也(《灵枢·邪客》),其气象天(之运行不息),传化物而不藏,所谓“天有六气,人有六腑”。
“天六地五”之阳阴数——天之六数(六腑、六阳脉)为阳、偶数也,地之五数(五脏、五阴脉)为阴、奇数也,与《易传》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等之——天数五、奇数为阳,地数六、偶数为阴相左——明显的相违背。如此说来,中医学怎么会源于易学呢?中医的根基怎么会是《易经》呢?中医学怎么会是易学的分支呢?然后世有治易者、习医者以易学之易图(宋明以后)——太极图、太极八卦图、太极阴阳鱼图等附会之,以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之变化规律,后其说大显,至今不衰!
又,2012~2013年成都老关山汉墓发掘出土了西汉景武时期下葬的医学竹简《敝昔(鷩鵲)医论》等共九部医书。据考,此类竹简医书是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及其弟子之医籍。其中有一部《经脉书》——《十二脉(附相过之脉)》,则是后来《灵枢·经脉》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正经之承袭者,所不同者手厥阴心包经在《经脉书》中惟称“心主之脉”,尚未冠以厥阴之名。可以看出手心包经从缺如至心主之脉、至厥阴心包经的演变过程(为了附会三阴三阳手足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络属关系,从而增加了一个心包——膻中之脏)。
(2)十二经脉是天人相应类比推演而来!
时贤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认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为什么经脉(络)的实质,至今解剖没有找到、没有被证实?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十二经脉,乃由天人相应体系类比推演而来,且《内经》多篇论述这个问题。所以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时贤刘明武先生《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寿夭刚柔》说:“十二经络应十二月、十二律。时间无形,音律无形,经络无形,这是以无形论无形。”
就是说“十二月”,乃“经络发现的理论坐标”!
那么,经络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呢?刘明武先生《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经别》中关于经络的六个论断是最好的说明,如下:
其一,本篇(《灵枢·经别》)以十二月论经络:“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论证五脏六腑的坐标为何?是天道。天道为何?《尚书·大禹谟》中的答案是“时乃天道”,《周髀算经》与《管子》中的答案是日道即天道。
论证十二经脉的坐标为何?是天道。天道为何?十二月、十二辰、十二时也。十二月、十二辰、十二时,全部在时间的范畴之内。时间即天道,天道即时间。时间、天道,同样是论证经脉的坐标。
其二,《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天体论人体,以天气论人气,论出的论断是:“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以天体论人体,以天气论人气,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路。
以天体论人体,以有形论有形,这是中华先贤与世界兄弟民族的相同点。以无形论无形,例如以无形之时间论经络,这是中华先贤优异之处。
其三,《素问·阴阳别论》以十二月论论经络:“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在这里,时间是论证经脉的坐标。
其四,《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如何,地如何,人如何”,是这里的论证方式。“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是这一论证方式的基本成果。
其五,《素问·调经论》论经络:“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年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脉;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在这里,时间是论证经脉与骨节的坐标。
其六,《素问·徵四失论》论经络:“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十二月对应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日对应三百六十五络脉。离开了时间坐标,就不可能论出经脉与络脉。
六个论断,讲述着一条原则思路:天体是论证人体的坐标;六个论断,讲述着一条具体思路:天文历法中的十二月是论证十二经脉的坐标。理解了这一原则性思路与具体思路,才能理解《黄帝内经》是“如何认识人体”又是“如何认识经络”的!
在古代,经脉(络)的前身是“脉”,且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脉是气血(如营气、血液等)运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之功能,此为脉的最初含义,源于古代粗浅之解剖。脉之前冠以“十二”、“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则是推演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了!所以李建民说:
“‘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例如,每个人都有三百六十五节、十二经脉等等‘以应天地’(《灵枢·邪客》),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解剖人体可得的。”(《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要之,十二经脉是天人相应比类推演而来!
(3)人体为什么必须是“二十八脉”?
二十八脉指人体的二十八条经脉,见于中医经典《灵枢·五十营》《营气》《脉度》及《难经·二十三难》等篇。
二十八条经脉具体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28条,长度共计16丈2尺。
二十八经脉为什么选择十二正经、督、任和跷脉,而跷脉又分男女呢?
这是因为二十八经脉,是天人相应以应二十八星宿思辨推演而来,即“天有二十八宿,地有漏水下百刻,人必应之”的结果,如何应之呢?人体必须凑齐二十八条经脉之数目,其长度必须又是16.2丈×50周次(营)=810丈,如此才能相应,否则很难达到,即如《灵枢·五十营》所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人经脉上、下,指十二正经;左、右指跷脉;前、后指督任二脉。
据《灵枢·脉度》记载,十二正经的长度,六条手阳经的长度是3丈,手阴经的长度是2丈1尺;六条足阳经的长度是4丈8尺,足阴经的长度是3丈9尺;手足三阴三阳经——十二经其长度共计是14丈8尺。跷脉是1丈5尺。督任二脉各是4尺5寸,二者长度是9尺。14.8+9+1.5=16.2丈。
跷脉为何又分男女呢?这是因为“男为阳,女为阴”,所以男子是以阳跷为经脉、阴跷为络脉,女子则是以阴跷为经脉、阳跷为络脉。正如《灵枢·脉度》所说:“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阳跷与阴跷脉的长度一致吗?据《灵枢·脉度》记载,“跷脉从足至目”,而“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阳跷脉,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二者长度基本一致。
据《内经》《难经》旨意,“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是指人体经脉共长16丈2尺(28条经脉的长度),是一周次(营),一息脉行六寸,环行一周次后,需要二百七十息;而人体经脉的总长度是16.2丈×50周次(营)=810丈,一昼夜环行五十周后,故总计需一万三千五百息,正好漏水下百刻。即在一天24小时,人一般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但与实际呼吸之数不相吻合,古人并不以为然!为什么?此乃“天人相应”思辨推演的结果。故“天周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说:“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实际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家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更多的是思辨推演而来,若以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去验证,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学的星座名称。宿,音秀xiu,亦名舍,即星宿。周天之星分四方,每方各有七宿,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因这二十八宿都是恒星,所以古人以它们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
《灵枢·卫气行》说:“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五·卫气运行之次》说:“天分四面,曰东西南北,一面七星。如角亢氏房心尾箕,东方七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七宿也;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七宿也;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也,是为四七二十八星。”
二十八经脉,是营气循行的路线,“营在脉内,卫在脉外”,按照《灵枢·营气》篇记载的营气循行路线,“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即十二正经及两个分支,共二十八脉循行。如下图所示:
要之,人体二十八脉,乃天人相应附会推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