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四军的一个旅有多少人?

清浩谈军事 2024-05-23 07:33:37

军队中的旅是由若干个团或营编成的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师或军(集团军),为战术兵团。设有领导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分队。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

近代中国军队的旅起源于清末新军。清末新建陆军编制单位分军、镇、协、标、营、队、排、棚8级。每镇辖步兵2协,协一级相当现代军队的旅,以协统为主官。协下辖2标,标相当于团。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统一军队组织名称时,协改称旅,隶属于师,下辖2个团。一般为数千人。旅长军衔通常为少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都有旅这一级编制,一般辖2—3团,人数不等,少则两三千人,多则五六千人。

八路军刚改编时,下辖3师,每师2旅,全军共6个旅,即: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辖2团,五六千人,其中: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余人,三五八旅5000余人,三五九旅5000余人,三八五旅5000余人,三八六旅5700人。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广阳战斗中的阵地,拿望远镜者是三四三旅旅长陈光。

不久,八路军每个旅又增加一个团,改为三团制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关于扩军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准备每旅改辖三个团,更适宜于我军进行山地运动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增编后的三团制旅,兵力已接近万人。如1938年1月20日王震《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中提到:“现三个团已编制就绪,七一七团三千二百人,平山团二千五百八十人,崞县团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徐海东、陈赓、张宗逊、王宏坤、李天佑、杨得志、王震、陈锡联等一班战将,在抗战初期都当过八路军的旅长。

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

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

1940年后,八路军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此时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根据1940年8月24日朱瑞、黎玉《关于山东纵队编旅致彭德怀等并报毛泽东等电》:“上述一、三、五三个旅本年底应扩充超过七千人,第二旅本年底可扩至七千人,五个旅现共有二万八千人,本年底扩至四万人以上”。据此,每个旅现有平均5600人,到年底可平均超过8000人。同年8月30日,朱德、彭德怀、左权《关于山东纵队旅的编成问题致中央军委电》称:“旅的编成必须按正规军的编制,每旅三个团,每团二千五百人”。可见,当时主力部队的旅按编制能达到8000人(3个团和旅直)左右。不过,这只是编制要求,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旅很少有达到8000人的。

另据1941年11月17日《一二九师十一月份人员马匹武器弹药统计报告电》,“一二九师所属各旅人员如下:新一旅5287人,新四旅5628人,三八五旅6865人,三八六旅6023人,第七旅4942人,第八旅3474人,第九旅3605人,第十旅3858人,第十一旅2674人。”其中三八五旅和三八六旅,是八路军刚改编时的主力团,都在6000人以上。其它旅都达不到这个数,为三五千人不等,最少的才两千多人。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据王新亭上将回忆:1939年10月,“三八六旅拥有七七二团、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共四个团的建制”。

从1941年开始,日伪军加大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造成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八路军各部一方面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一方面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进行精兵简政。12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1942年中心任务的指示》,明确精兵简政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精简、效能、统一、节约、反对官僚主义五项,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从1941年12月起,全军精兵简政工作陆续展开。

1941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指示精神,第一二〇师兼晋西北军区制定了部队精兵简政方案,决定对所属的旅、纵队进行精简,实行甲、乙两种编制。其中,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第二旅和决死第二纵队,实行甲种编制;暂编第一师、决死第四纵队和工卫旅实行乙种编制。所谓甲种编制,就是三团制;乙种编制,为两团制。可以看出,当时纵队、师(新成立)和旅是同一级编制。

抗战后期,八路军抽组过若干编制较大的旅,如1943年11月,为加强延安的防卫力量, 中央决定由冀鲁豫边调3个大团(每团2500人,共7500人)组成旅,由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率回延安。1944年1月,晋察冀军区北岳区拟调6个团组织成旅,各团现有人数4234,按编制每团1164,尚缺人数2802,拟由已愈伤病员、区队、大队中抽补。这样,不算旅直就有近7000人。

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在王震司令员陪同下检阅以三五九旅为主组成的八路军南下支队。

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先后组建了70多个旅。到抗战结束前,八路军共有近50个旅。

再来看看新四军。

新四军改编之初,原无旅的编制,这是因为国民党方面借口南方红军游击队不是正规部队,不能按师、旅番号编制。因此新四军下辖支队,支队辖团,支队即相当于旅。不过,由于新四军刚改编时兵力不足,四个支队都是两三千人,也就相当于八路军改编时的一个团。

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部队整编,将原各支队、纵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21个旅,旅通常下辖3团,人数大约三四千人。如 1941年8月彭雪枫等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谈新四军第四师编制情况:第十旅人数约四千以上;第十一旅人数三千左右;第十二旅人数四千左右。

叶飞、王必成、陶勇、成均、谭希林、张爱萍、刘震、滕海清、梁兴初等战将都是这一时期新四军的旅长。

1941年11月18日,陈毅代军长在泗阳县新行圩子宣布新四军第四师九旅干部调整命令。

1942年1月,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精兵简政和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发出整编部队的通令。同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对新四军的部队编制作出具体的决定:9个团的师为甲种师,8个团的师为乙种师,没有直属团的师为丙种师;有3个团的旅为甲种旅,2个团或小团的旅为乙种旅……根据新四军军部发出的整编通令,从1942年2月至1943年9月,新四军所属各师部队的编制先后进行了调整和精简。

新四军在精简之前,除第六、第七师外,其余5个师都是按三三制编组的,即每个师3个旅,每个旅3个团,每个团3个营,每个营3个连,每个连3个排。从编制上看是整齐划一,实际上有的团、营兵员很少,有的连队只有二三十人。各师根据“提高部队质量与加强战斗实力”的精兵原则,积极调整编制,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充实连队。整编后,多数三团制的旅减少一个团,或改为地方部队,或充实到其他团。整编后各旅人数3000至5000不等。

如1942年2月8日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第一师工作报告》中提到:现全师人数:一旅五千五百人,二旅三千七百人,三旅三千二百人,师部一千三百人,共一万三千七百人。

旅部一般有一个特务连、一个工兵连、一个通讯连(一个通信班、一个骑兵排),也有把这些直属分队编为一个特务营的。

也有个别旅编制比较特殊,如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金明)1942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与地方武装整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3个小团,全旅共12个小团,小团只有几百人,全旅应该有好几千人。

1943年3月25日,新四军三师八旅在反“扫荡”中取得阜宁陈集战斗胜利。图为战士们在缴获品前留影。

1945年8月,为配合对日战略大反攻,中共中央于8月11日作出《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指出:“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1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新四军军部决定凡是主力师、旅不再兼任军区、军分区,另成立军区、军分区。与此同时,各地许多区县武装,基干民兵组织上升为独立团、警卫团以及整补至各野战旅。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拥有6个主力师和浙东部队共26个作战旅,2个地方旅。在26个作战旅中,有11个旅为甲等旅,即三团制的旅,人数能达到或接近5000人。

1945年4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奉命组建独立旅,在苏北泗阳县里仁集举行成立大会并誓师南下。

0 阅读:1

清浩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