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在国内最有名的一部作品是《悉达多》。
此书常年占据畅销图书榜的前列,豆瓣评分9.2分。
《悉达多》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一首印度的诗”。
诚然黑塞的文字充满了流动的诗性,同时又无处不闪烁着内在的佛性。
作品中的悉达多并不是指佛陀,而是一个走了与佛陀完全不同道路的人。
悉达多在某一个人生节点上,就如同千千万万的寻常人一样,一头扎进了红尘俗世。
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殊途同归,悉达多最终同样抵达了圆融自在之境。
看黑塞的文字,不由得让人的心灵沉静下来,伴随着主人公悉达多的脚步及其不懈的思考与探索,在充满诗性与宗教哲理的传奇故事中,尽可能地去接近一个觉醒之人的内心世界。
01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婆罗门是印度最高种姓,属于贵族阶级,生来享有土地与特权。悉达多是一位婆罗门的儿子,在青少年时期,他已经出落得高大英俊,拥有渊博的知识与聪慧的才智。他斋戒沐浴,沉思冥想,与学者们辩论,向诸神献祭祈祷,他的聪颖优雅让父母感到自豪,他的英俊矫健令少女心生爱慕。悉达多的好友歌文达崇拜他、爱戴他,人人都爱悉达多,他让周围的人们感到快乐。然而悉达多自己却不快乐,因为他求知如渴,贵族生活与婆罗门的教义并不能满足他那颗不断探求的心。
他思潮不息,经常做梦,心灵不得安宁,他迷茫,追问,思考,最后所有的思想汇聚出一个结论:“人必须在自己的‘我’中找到泉源,人必须保有这泉源。此外,一切都是虚假、迂回和错误。”有一天傍晚,悉达多在榕树下冥想结束时,遇到了几位四处流浪途经此地的沙门苦行者。
他们形容消瘦,疲惫不堪,“周身弥漫着一种气息,激情已然冲淡,默然地修行,无情地克己”。悉达多当即决定,他要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一名沙门。尽管父亲并不同意,但悉达多的决心势如离弦之箭,他沉默地站立一宿,直到老父亲在将近黎明时分,准许他离开,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悉达多这一离去,再也没回来。02沙门悉达多
歌文达甘愿追随悉达多,两人一起追赶上了沙门流浪者,同意接受严格的戒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悉达多把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了一个穷苦的人,只留下腰布和披巾。他住在森林里,持续斋戒,身体消瘦,脸颊凹陷。遇到女人时,悉达多的眼神变得冰冷,遇到城镇里穿着华服的人们,他目光中透着轻蔑。天下熙熙,商人做买卖,医生治病痛,妓女出卖色相,吊丧的人悲泣,母亲哄着怀中孩子,一切都不值得他一瞥。
悉达多认为,这些都是虚妄假象,终将走向腐朽。悉达多只追求一个目标——“变得空无”,没有渴望,没有梦想,没有快乐与悲哀。他想让“我”死掉,体味空无心灵的平静。悉达多以为,当“我”被完全摒弃,那么藏在后面的奥秘,或许就会显现出来。为此悉达多苦修,他痛苦地站在太阳下暴晒,直到不再痛苦,他任由大雨浇在自己冻得发抖的双肩,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寒冷,他蹲在荆棘里,任由伤口流血溃烂,直到不再感到刺痛。悉达多按照沙门长者的教导,克己冥想。当一只苍鹭飞过森林,他把自己的灵魂摄入苍鹭,飞跃山涧,捕食鱼类,忍受苍鹭的饥饿,使用苍鹭的语言,像苍鹭那样死亡。
一只豺狗死在岸上,他的灵魂便进入豺狗的尸体,肿胀,发臭,腐烂,被鬣狗撕开,被秃鹰啄食,变成一具白骨。他去除自己的感觉,消匿自己的记忆,以千万种形式从“我”中脱离,化为动物,化为尸体,化为石头、树木,然后他总会重新醒来,回到他生命的轮回中来。悉达多在沙门苦修三年,学习了千万种克己的技艺,但他发现,无论是沉思冥想,还是舍弃身体,都只能让他短暂地从“我”的折磨中摆脱出来。
悉达多认为,这种短暂的摆脱肉身达到“无我之境”,一个赶牛的人累了去客栈喝碗米酒,伏在桌上睡着的那种时刻,也能达到。他对歌文达说,“我们原来是要逃脱循环的圈子,但现在也许我们还是在圈子中打转”。这时,关于大智大慧的觉悟者乔达摩——佛的传说也传到了沙门众人之中,传进了悉达多的耳朵。悉达多与歌文达打算去听佛的讲道,临走前沙门的长者听说两位年轻人都要离开,于是恼怒地责骂了他们。
悉达多把心力聚于一处,盯着老者的眼睛,令他丧失了自己的力量与意志,只能遵照悉达多的意思,给予他们祝福。歌文达这才发现,悉达多仅在这里修行3年,学到的东西远超过了自己,已然能轻易降服这位资历最深的沙门老者。他不由感叹,如若悉达多能够继续以沙门的方式修行,一定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很快就能学会在水上走路了吧。但乔达摩对于在水上走路毫无兴趣,让那些老沙门以这种方式满足自己去吧,而他,乔达摩,要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03觉醒者悉达多悉达多与歌文达抵达祇树给孤独园,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佛——乔达摩。听了一场乔达摩的讲道后,歌文达深受震撼,为佛的教义所折服,当即皈依于他的门下。悉达多同样感到醍醐灌顶,从来没有人像佛这样把这个世界痛苦的根源与解脱法门讲得如此清清楚楚。佛的眼神安详俯视,他的双手平静低垂,他的神态静如止水,他的风度从容优美,他的声音柔和坚定。他的脸上没有快乐,没有忧伤,在他身上看不到渴求,看不到欲望,没有任何努力的迹象。只有光明与安详。悉达多于是明白,这是一位真正的觉醒者。
但悉达多没有请求成为佛的弟子,而是向佛提出了他的一个疑问。在佛的讲述中,世界是一个由因果相互联系起来的完整不断的永恒之链,但悉达多认为,在万物的统一性与必然秩序下,有一个破裂口产生了,那就是佛的超越世界的解脱理论。佛通过自己的探寻,在自己的路上彻悟,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教导,他在彻悟的那刻所悟到的一切,无法用言语传达给别人。虽然佛的教导蕴含丰富,对人助益良多,但唯独不包含佛所经历的有别于千千万万人的独属于自己的秘密。
由此悉达多得出自己的判断:没有人能从别人的教导中找到解脱,必须离开所有的教导与教师,经由自己的路,独自去探寻那个目标。“我无法判断别人的人生,但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来判断。”对于选择皈依于佛的朋友,悉达多给予祝福,祝愿他们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他自己,则选择了独自上路。与佛交谈之后,悉达多离开这片丛林,把以前的生命留在了身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觉醒。
他意识到,“意义和真实不是躲藏在种种事物的后面,而是在它们的里面,所有的全是如此。”他以前总是努力在摈弃自我,逃离自我,而试图探寻藏在自我之后的奥秘——梵、阿特曼,他在寻找的途中,反而失落了自我。从此他不再逃避自我了,他要在“我”中学习,成为“我”的学生,探究“我”的秘密。恍然醒悟的悉达多,再看周遭景物,仿佛是第一次看这个世界,它如此美丽,神秘,陌生,如此生动,鲜活,流光溢彩。
悉达多,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贵族,不是婆罗门,他舍弃了家族姓氏,他也不再是沙门,不是一名苦修者。在过去几年他四处漂泊,过着没有家的日子,但他从未感觉到孤独,因为即使在最深的冥想里,他仍然是父亲的儿子,高贵的婆罗门,虔诚的信仰者。但现在,他什么都不是了,他只是一个觉醒的人。即使森林里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是属于人的阶层,歌文达做了和尚,千千万万的和尚都是他的兄弟。
而他悉达多属于何方?“顿时,四周的世界消失了,悉达多孤独地站在那里,像是一颗天上的星,冰冷的绝望感淹没了他,然而他却比以前更为自信。这些不过是他苏醒时最后的战栗,是他新生时最后的阵痛。”觉醒了的悉达多,在觉醒的那一刻感受到了彻骨的孤独,从此,他真的是独自一人了。他不属于任何阶层,他什么都不是,但,这同时意味着,他拥有着无限可能性,可以成为任何一种人,一个崭新的人。对此,他充满了自信。于是他回归到了“我”本身,探索“我”的种种可能性。04商人悉达多
新生的悉达多来到了城市里,遇到了一个美丽的高级妓女甘玛拉。她实在是太美了,令悉达多心花怒放。悉达多弯腰对她行礼,美丽的女人对他颔首微笑。从她仆人的嫌恶眼神中,悉达多意识到此时的自己一脸胡子,一身尘土,还是沙门、乞丐的装扮。他去刮了胡子,理了头发,洗了澡,然后求见甘玛拉。悉达多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想要成为你的朋友,向你请教爱情的欢乐”。
甘玛拉却提出,跟她学习爱情的欢乐,需要有华丽的衣服,钱袋子里还要有很多钱。悉达多说,他追求过更难的东西,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所以华丽的衣服以及钱袋里的钱,也不是什么难事。甘玛拉询问悉达多会什么本领。悉达多说,他懂得如何思想,如何等待,如何斋戒。甘玛拉觉得这些似乎都不是多有用的本领,然而悉达多向他证明了,这些本领非常有用。
甘玛拉介绍悉达多去商人卡玛士瓦密那里做事,聪明的悉达多很快学会了如何做生意,但他却不太在乎生意的盈亏,运气倒一直比较好。他乐善好施,真诚欢乐,因此许多人都愿意跟他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好,悉达多很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拥有了自己的花园别墅。自然他也得到了甘玛拉的青睐,与她共享爱情的欢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悉达多过着世俗的生活,经历荣华富贵,掌控权势,享受情欲的欢乐,但他并不全心投入这种生活,内心还保持着思想、等待、斋戒的意识。
时间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悉达多在红尘中浸染太久了,内心那个清明的声音离他越来越远。他开始纵情声色,享受着美食佳肴,还爱上了赌博,豪赌之后然后再去赚钱,赚钱之后再豪赌。直到有一天,他在镜子里看到一个脑满肠肥、衰老憔悴的自己。他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所鄙夷的那种富商。唯一还让他感到快乐的是与甘玛拉在一起的时光。
那个夜晚,他梦到甘玛拉养的一只珍奇小鸟死了,感觉自己心里的鸟儿也死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厌恶到达了一个顶点。于是悉达多连夜离开了自己的花园别墅,走出城市,走向森林,他再也没有回头。
05摆渡人悉达多悉达多发觉自己已深深陷入了轮回的游戏,又对这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厌离心。他厌恶至极,痛苦至极,这一刻他只渴求空寂与死亡,他想要跳进眼前的河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当他走向死亡的时候,灵魂某个角落里发出一个音节,“唵”。他不假思索地跟着念诵这神奇的“唵”,念着这个音节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非常香甜,仿佛睡了十年,醒来后他精神振奋,充满活力,以往的生命已经结束,如今他轻盈,欢乐,新鲜,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像一个孩子。悉达多望向眼前的河流,他曾经想要把自己淹死在这条河里,如今他却对这河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想要在河边停留下来。悉达多遇到了当初曾载他渡过这条河的瓦树地瓦,决定留下来跟着瓦树地瓦学习如何摆渡。
瓦树地瓦自称是个没有学问的摆渡人,但他从这条河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是个非常智慧的人。悉达多便在河边居住下来,观察河流,倾听河流,向河流学习如何倾听、如何等待、如何缄默。他们每日或在渡口摆渡,或去农田耕作,活得平静、快乐、通透,过河的人见着两位老人从容智慧,渐渐地传开了这里住着两位圣人。后来,佛即将辞世,许多信徒赶来敬拜师尊,甘玛拉便是其中一员。当年悉达多离开之后,甘玛拉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生下了孩子,收敛心性,一心敬佛,并把自己的花园别墅献给佛的弟子们居住。
如今甘玛拉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拜佛,到达渡河时,因过于困倦而休息了一会,却被毒蛇咬伤,瓦树地瓦把她带回家疗伤。分别多年后,悉达多又见到了昔日恋人,两人都已不再年轻,但甘玛拉发现,悉达多的眼神重又恢复了他们初见时的那份光彩。不久后甘玛拉就离世了,她走得很安心,因为她已经把儿子带到了他的父亲身旁。悉达多第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他的孩子,并且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孩子。
但那个孩子落落寡欢,愁眉不展,他并不认悉达多这个父亲,言行无礼,不尊重两位老人。他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自然不习惯这里清苦的生活。悉达多不打不骂,只奉上无尽的耐心与爱意,希望假以时日,孩子能接受他。儿子的到来,打破了悉达多的平静安宁,让他体味到了身为父亲的滋味,“宁愿忍受爱所带来的悲哀与苦难,也不愿享受身边没有孩子的快乐与安宁”。瓦树地瓦私下里建议悉达多把孩子送到他以前的家园,“水找水,年轻人找年轻人”,这孩子在这里不会快乐的。
理智上悉达多认同瓦树地瓦,但在情感上他接受不了朋友的忠告,父爱使他恐惧失去儿子,他无法对儿子放手,他允许这孩子指使自己、对自己无礼,只希望自己的温柔耐心终有一日能感化他。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一天,这个孩子逃跑了,悉达多又不顾一切地追了过去,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愚蠢,意识到自己不该强迫孩子按照他的意志生活。经历了这一桩事情之后,悉达多的心境又变得有所不同,他不再骄傲,不再觉得自己聪明,在待人接物方面变得更加亲善友好。
对于来往之人、贩夫走卒,他感觉他们像是他的兄弟姐妹。他们种种的欲望、虚荣与琐屑事情,那些他以为觉得虚妄愚痴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可以理解甚至可爱的事情。他明白了,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盲目的爱,少女的虚荣爱美之心,世人在欲望驱使下的辗转奔波,那些微小的、生动的、琐碎的欲望与冲动中,蕴含着极其珍贵的东西。“在他们的一切欲望和需要中,他看到了生命、活力,也看到了生命的不可磨灭和永恒的梵天。”
失去儿子的伤痛持续了很久,有一天他抑制不住对儿子的思念,冲到岸边,打算划船去往城市。他听到了河流在嘲笑他,他低下头,在河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那是一个苍老憔悴的父亲。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想到了多年之前,自己坚持离家去成为一个沙门,父亲辗转反侧,终于放他离开。当年他离开的时候,父亲是不是也经受着如他这般的痛苦与思念?悉达多的父亲孤零零地一个人,悲哀地思念着一去不复返的儿子,而如今悉达多饱受痛苦煎熬,思念着自己一去不返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或许正在激情满怀地投入自己的欲望人生,正如当初年轻的悉达多,热切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光在这一刻贯彻洞穿,历史总在重演,生命继续着一个又一个轮回。悉达多毫无保留地对瓦树地瓦倾诉他的痛苦、他的思考,瓦树地瓦静静聆听。悉达多感觉这些话语与痛苦从自己身上流到瓦树地瓦身上,被瓦树地瓦全然容纳吸收,然后又流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
悉达多说着说着,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他觉得瓦树地瓦就像是河流本身,就像是神与梵天的化身。一直到悉达多倾诉完,瓦树地瓦与他一起来到河边,示意他一起倾听河流。悉达多听到河流中无数的声音交汇,他看到河流中,有他父亲,他自己,他的儿子,甘玛拉,歌文达,以及他认识的每一个人。
所有的人向着各自的目标奔去,在同一条河流中汇聚,那里有思念者的悲叹,成功者的欢呼,垂死者的呻吟,所有的声音交汇成了音乐,这就是生命之河流。无数的事情贯穿在同一根链条上,欢乐与悲哀,善良与邪恶,千万人,千万个目标,千万种声音, 汇聚成一个音节——唵。悉达多终于不再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了,他找到了解脱,他的伤口在愈合,他的痛苦在消散,他顺应生命之流,与之完全和谐,他的“我”汇入了万物的和谐与圆融统一之中。
06觉悟之路通篇看完,你会发现,悉达多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他经历了几次身份的更迭,婆罗门之子,沙门,商人,摆渡人。每一次他决心离开一段生活,都是心志坚定,说离开就离开,绝不拖泥带水。每一次他都是把以往的生命留在了背后,抛开了身份地位以及获得的成就,踏上新的历程。在他决定去成为一个沙门的时候,就放弃了家族尊贵姓氏带来的贵族生活,父亲的亲情也牵绊不了他。
在他离开沙门,慕名前往去听佛讲道时,又抛弃了在沙门所达到的成就与前辈的赏识,同时,继续进行沙门修炼可能会获得的“超能力”,也对他产生不了丝毫的诱惑。当他告别佛与歌文达走出森林时,他放弃了所有的教义、教师与教导,决定去走自己的路。当他连夜独自一人两手空空离开自己的花园别墅时,他毫不留恋地抛弃了自己的家园、财产、爱情与富裕的生活。
悉达多每一次都离开得十分决绝,因为在每一个节点上,他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明确目标。只要他的目标是明确的,他几乎不受任何别的因素的干扰,心志坚定得如同一块石头。就像悉达多曾经对甘玛拉说过的,当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的时候,就相信它一定能达成,他不准许任何与他目标相悖的东西出现在他的心里。悉达多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一心只追求自我觉醒的人,他目标明确,极端自律,心志坚定。他条件优渥,自视甚高,他甚至有些冰冷,身上“人性”都被他用强大的理智与思想克制住了。直到他的第一次觉醒之后,他决心要从“我”中学习与探求,于是投入了红尘俗世,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到了红尘的大染缸里,金钱权欲、吃喝嫖赌、骄奢淫逸把自己浸染了个遍。
商人悉达多的这一段经历之后,把悉达多的骄傲洗去了一大半,他才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与旁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人性——享受感官的快乐,食、色、性、权、欲,他一样都没有逃过。悉达多产生了强烈的厌离心,经历了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之后,他迎来了第二次的觉醒,由此他完全抛却了富商的身份与生活,重新变得轻盈通透。但至此,悉达多的历练还没有完成,他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情劫”,他没有完完全全地失去自我地爱过一个人。他太轻易地得到过甘玛拉的爱情,享受过爱情的欢乐,一走了之的时候也是毫无留恋。悉达多的“情劫”,不是爱情劫,而是亲情劫。甘玛拉带着他的儿子出现在他的面前,悉达多迎来了他最后一劫的尘世历练。
儿子的出现,让几次觉醒接近成圣的悉达多,重新变回了一个感情用事的俗人,一个愚痴的父亲,与天下间盲目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忍受着痛苦也要把孩子留在身边,妄图能够帮助孩子规避不正确之路因而强加干涉的父亲,没有什么不同。经受过失去儿子之痛的悉达多,洗去了自己所有的骄傲与自矜,他不再觉得自己与旁人有什么不同,他变得能够理解凡夫俗子的苦恼、欢乐、欲望、冲动、愚痴,以及种种琐屑事情。他从中发现了生命与活力,觉到了这些种种的可爱之处,他爱上了他们每一个人。
昔日骄傲冰冷理智聪明的婆罗门、沙门,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历程,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觉醒,最终在自己身上,深刻地体验了一遍人性,才发现自己与所有的人类,没有什么不同。他几乎持续一生的探求与追寻,也终于达到了他的目标,他从痛苦中解脱了,亲身体验到万物的圆融如一,成了真正的觉悟者。
创作这部作品之前,赫尔曼·黑塞经历了人生中内外交困的一段至暗时刻。黑塞因为发表了一些反战言论,在社会上受到排挤。他失业在家,一贫如洗,仅靠着一家出版社的资助艰难度日。与此同时,他的家庭生活也正在遭遇磨难,妻子因精神分裂症几次住进精神病院。
黑塞不得不把3个孩子送到朋友家寄养,而他自己也饱受精神的折磨,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疗。正在这种境遇背景下,黑塞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悉达多》的写作,一边进行着痛苦而深入的哲学思考,推进主人公悉达多的精神探索,一边艰难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茕茕前行,探求现实人生的出路。黑塞以自身经历的痛苦困顿为磨砺,以他深邃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滋养,浇灌出了哲学与文学艺术的珍稀花朵,才有了这一本传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