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如水,又是一年中秋。轻洒的银辉,是看不见的水,看得见的光阴。“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刻不是春天,是中秋。中秋的月光,洒满了天地之间的每个角落,更温柔地,照见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是中秋标准的打开模式。今年有贝碧嘉,没有月亮。
一家人一天的忙碌,换来团圆的餐桌上,控制不住的笑语。中秋必吃的鸭子?有!端午的老鹅,同样当仁不让地居于餐桌的中央。扬州人对老鹅的喜爱,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就不描述了,伸筷子搭手吧。
藕,偶。一盘桂花糖藕,表达着圆满佳偶的寓意。一盆菱角,是中秋节的标配。中秋,正是水产品丰饶的季节。吃菱吃藕吃茭白,满口的新鲜。中秋代表团圆的月饼,其实有点鸡肋,没有不行,有了吃不下。现代人讲究养生,重油重糖的月饼,好吃不能多吃,遗憾不?
说起月饼,一个三十多年前的“看见”,又浮现在眼前。好像是八四还是八五年的中秋前一两天,在解放桥头,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刚刚卖完一担什么蔬菜。那天天气不错,他靠在桥头的栏杆边坐下,从菜筐里摸出一个纸包。
当时正好走到那里,很好奇那个纸包里是什么,便悄悄站定观察。纸包包得很严实。老人打开纸包的过程,非常耐心细致。好不容易等他完全打开了,却发现里面还有纸包。好奇心更甚。他以同样认真细心地态度,再度慢慢打开。即将全部暴露出里面是什么宝贝时,他用手心托住了。是月饼。他低下脑袋添起最里层的纸来,脸上带了满足的笑意,全不管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
忍不住靠近他一些。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中眼中全无其它。他用纸小心地裹着月饼,咬了一口。再度抬起脸,那一脸甜蜜的满足感,过去了几十年,还像在眼前一般。他吃了一口月饼,不是舔纸!那一刻,我想起了罗中旭的油画“父亲”。这只月饼,应该是早上出门前,老伴偷偷塞给他的私货,是对他一年辛劳的奖赏吧。
那时候,至少我还没见过广式月饼。扬州的月饼,只有大麒麟阁一家,很难买到。记得八一、八二年,我家吃的月饼,都是我托单位小卖部的同事帮忙采购,一家人能有两斤(八只)月饼,简直是财主的感觉。
现在吃月饼,吃的是习惯和传统。想找到儿时记忆,便尽可能让月饼在味蕾间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甜甜的舌间,忽然缓缓绽放出无尽思念。泪,控制不住地涌了出来。这一刻,不可以流泪,让眼泪和着月饼一起吞下!
吃好晚饭,各自归家。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姊妹兄弟们,每年还能在一起过中秋,过端午,过年,是天大的福气。曾经父母加上我们一共六个人的家庭,早已经分成了好几个小家。下一辈中有孩子的亦已不止一个。可我们还是习惯在每一个中国人认为重要的节日,团聚在一起。像愚公说的那样“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小家庭复归大家庭。一家人的亲情和爱,没有改变。
父亲没了,弟弟充当起掌门人,每到年节便招呼大家一起,回到母亲身边。增加的忙碌不是一点点。母亲身体不好,上下楼不方便。年节只能在家忙活。即便在传统气息越来越淡的当下,我们家的传统节日,依旧味儿十足。
回家路上,遥望天边的星辰,看得见看不见的星星伴随着月亮一起,和我前行。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那颗充满关爱的注视,在哪里?中秋夜晚,许愿灵吗?多希望时光能倒退回十年八年,故人依旧爱依旧。
清辉,能传递我心底无尽的思念吗?思绪不知远远飘拂到哪里。想起六年前那个被乌云遮住的中秋夜,混沌模糊的记忆。
何等相似的今年中秋月夜。月朦胧、景朦胧、思绪亦朦胧!
云卷云舒,是彩云追月的祝愿。今年没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写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这里的“清光”,该是清冷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