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史上第一个逃离北上广的人

辇辇 2025-01-03 18:54:04

北京,中国的首都,几朝的古都,名流云集。凡有名、有钱的人,都得在这有套房。说起北京,那真是光芒万丈。

北京之所以能成为北京,当年明月说,应该感谢明成祖朱棣。因为,是他老人家把都城迁到了很北的北方。但我认为,从根上讲,最应该感谢的是一位少数民族的有为干部忽必烈。

纵观上下五千年,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都城,本该随着经济中心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但在中原到江南的过程中,竟拐弯北上,一路到北京。为什么会拐弯呢,因为遇见了忽必烈。

忽必烈是元世祖,但还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他除了要管中华,也忘不了蒙古。为了能兼顾,他选择了北京。因为站在北京,能看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元大都开始,北京才成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城市。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把都城定在南京。南京虽然虎踞龙盘,但朱重八还是觉得这地儿有点憋屈。哪儿合适呢,他到死也没想到。继承皇位的大孙子朱允炆,光忙着对付叔叔,无暇他顾。这事最终还是落在了没被他打败的叔叔——朱棣身上。朱棣,在抢班夺权之前,本是燕王,常居北京。在元大都的遗迹中,他领略了忽必烈的思想。他也想不局限于汉人这点地盘,要江山无限,就决定迁都北京。

站在北京,看到的是大中华,是五十六个民族,是广阔的天地。可这个广阔天地,却不是谁都能适应。不适应就走呗,为啥都说“逃”呢,难道还有人在后追杀不成?对“逃离北上广”的说法,我一直深为不解,直到看到一个人的经历,才开始有点理解。

裁员引发的事件

明朝万历年间,在貂蝉的故乡米脂,曾诞生过一个男孩。据说,他出生时,他父亲梦到了一个黄衣人。“黄”,那是皇上用的色呀。这个陕北汉子觉得这孩子有点不同,就给他取了小名“黄娃子”,大名李鸿基。

“李鸿基”,听起来跟“李隆基”有点傻傻分不清的意思,很有点帝王气。其实,这个孩子还真跟帝王有点沾亲带故的意思。他们家住在一个叫李继迁寨的村子里。据说,寨子里的人,都是西夏王朝创始人李继迁的后代。但先祖的风流到他们这些人身上早已消失殆尽,他们一出生就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个叫黄娃子的小男孩,很小就被家里舍给了寺庙。作和尚,不是为了崇拜佛陀,而是为了混口饭吃。但似乎,打着“化缘”的名义,要饭也不太容易,他又兼职给地主家放羊。

要说这孩子的命可真不好,从小就难得吃顿饱饭,到十几岁时又先后没了父母,成了孤儿。为了生活,他到家附近的大城市银川,在驿站当了名驿卒。这个驿卒的主要职责就是给官府送快递。

快递员的这活,自古就难干,关键是不稳定。明朝末年,连年天灾,粮食欠收引发了经济危机,官员贪腐导致了政治危机。在这个重重危机的时刻,崇祯登场了。这个少年懵懂地以为只要努力,一切都还来得及。他意气风发,发起了多项改革。然后,却发现哪也改不动,只有裁撤驿站、裁减快递员还改得动。

好死不死,李鸿基刚好丢了“笔”快递,还是公文,就惨遭裁员,只好回家。没了生计,他的生活一团糟:欠下了一屁股债,老婆还找了个奸夫。因欠债不还,债主艾举人(姓艾的举人老爷)把他告到了县太爷面前。可恶的县太爷根本不管什么经济危机、裁员啥的,就要置此等刁民于死地。走投无路之际,李鸿基暴力了。他杀了作威作福的艾举人,以及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亡命天涯了。

本来,李鸿基以为皇上还是好的,就是下面这些狗娘养的不干人事儿。他逃出来后,先参加了边防军,虽然打仗卖力,升了个小官,但老是被欠薪。长官们吃喝玩乐,下面这些卖命的却连吃饭都难。他对皇上失去了信心,参与了兵变,杀了一群贪官,一路狂奔就走上了造反之路。

造反就要打进北京

说实在的,一个小农民本分惯了,不太会造反,只能一边“造”,一边学。可官府那边就不一样了,手里有钱又有兵,还有“专业”人才,惯会搞镇压。李鸿基,哦,这时候应该叫李自成了。啥时改的名字,咱是不知道,但肯定是改了名。李自成挺能打的,还得了“闯王”的名号,但着实有点不是朝廷的对手。若不是因为崇祯帝不知道哪头炕热,哪里危急堵哪里,几次在农民军要不行的时刻,把官兵调到辽东去抵御皇太极一伙,他早就被剿灭了。

本来,李自成攻占了心目中曾向往的大城市——西安,就心满意足了。可不进北京,好像造了个假反似的。他打着打着,就离北京越来越近了,经昌平到沙河,一直干到了西直门。眼见从二环就要进紫禁城,可他却越来越想回家。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是想改善生活,并不太想做“向天再借五百年”之类的人物。于是,他就派人与崇祯谈判:只要封他作西北王,再给100万,他不但撤兵,还愿意带兵去打清军。

马上就要直面淋漓的鲜血,可敌人却想放下屠刀。多好的事呀,可崇祯却没答应。至于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崇祯舍不得钱,也可能是没那么多钱。毕竟每个政权的崩溃,总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钱。征召吴三桂的军队,崇祯不是也没拿出钱吗!还有说,拒绝议和,是因为崇祯觉得这有悖于祖宗的传统,丢脸。毕竟,明朝皇帝虽然都怪癖多多,还都挺崇信太监,但都不受任何人支配,也从不向任何势力低头——不和亲、不议和。

反正不管是因为啥吧,崇祯就是没同意。李自成声名在外,再不想进北京,也得硬着头皮往下打,一不小心就进了紫禁城。

京城套路深

面对国亡家破,崇祯在杀妻灭子之后,找棵歪脖树上吊了。李自成虽是已作大哥好多年,但还是被这一地惨状吓懵了:这可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呀,竟然落得个如此下场。

不过,李自成没太多时间懵逼。进了北京城、踏上金銮殿,就得准备挑起“天下”的重担。可一地穷困潦倒的百姓,满朝贪墨无度的官员,还有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哪一个是好解决的呢!手下也有一班谋士,却没一个人能给他一套落地解决的方案。他没能力管得了这许多事情,干脆就不管了,先享受一下这极致的荣华再说。可荣华是钱造出来的,钱从哪来呢?李自成团伙决定从明朝的官员身上挖。反正都是贪官,尽可以带着正义感地挖。于是,考掠之风大起。不想,就刮到了吴襄。

吴襄,明朝政府一颓废武将,除了贪污腐化,本没什么稀奇,但奈何他却是吴三桂的爹。吴三桂,何许人也?他乃是明朝最后一支实力部队——关宁铁骑的统帅,掌握着最重要的边关要塞——山海关。他本来正带兵赶去京城,要去救皇帝。可谁知,还没等到京城,就传来了崇祯帝自杀的消息。

这该何去何从呢?吴三桂本想投降李自成,共同抗清。毕竟,中国人还是要爱中国人。但很快,他就知道了,他爹被杀了,他的家财、他的爱妾(陈圆圆)都被李自成夺走了。家人、家财都被祸祸了,吴三桂怒了。而且他还听说,不但他的家被祸祸了,很多官员的家都被祸祸了,京中一片混乱。基于此种情况,吴三桂不禁对李自成招降他的诚意以及李自成团队的治理能力,产生了怀疑。怀疑着、怀疑着,他就决定降清了。

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对付起了李自成。李自成招架不住,也不想招架。京城套路深,他早都不想呆下去了。他烧了紫禁城,就带着掠来的金银细软,一路奔西安而去。可进了北京,想拍拍屁股就走,可不太行。多尔衮派兵追杀。这伙外国人很能打,很快就杀到了西安。李自成越发不行,败走西安,又向东而去。可东方本就不是他的势力范围,那里的人有心的怀念大明,没心的投降大清。

于是,最终,在湖北一处幽暗山谷中,李自成死在了一群农民的手里。也有人说,他留下残兵游勇,自己偷偷退隐了,但谁知道呢?这也是一桩历史疑案,空留下一堆不知去向的金银财宝(考掠所得),让后人不懈追思。金庸大师,不就由李自成的巨额遗产发出无限遐想,写出了《雪山飞狐》嘛!

在乱哄哄的公元1644年,如果李自成没进北京,崇祯就还在与诸位大臣费尽疑猜,吴三桂就还是个驻守边关、为国奉献的好青年,多尔衮就还在山海关外搞叔嫂情。如果李自成没进京,历史也许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走向,简直不敢想。但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不明形势,瞎进北京,损人不利己:让崇祯殒命,让吴三桂给清廷当枪使,让多尔衮为别人做嫁衣。最终,都便宜了顺治那小孩,大家都白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