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浦,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工业,确实,这里诞生和滋养过无数知名的工业企业,从地铁站出来,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纱厂、杨树浦发电厂、怡和纱厂、上海机器造纸局等工业遗迹,一列排开,历史的厚重感瞬间迎面扑来。“工业杨浦”,深深地铭刻在每一处。随着工业时代的褪去,不少企业已成功转型重获新生,有些则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杨浦区除了工业,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源脉系——滨江岸线,也就是杨浦滨江。它被称为上海滨水“东大门”,杨浦的滨江岸线长达15.5公里,是浦江沿岸五个区中最长的。再加之上述的工业企业大多是临水而建,或靠水运运输,所以,滨江岸线的城市印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杨浦的城市形象。杨浦的转型,首当其冲的就是滨江区域的转型更新。
笔者实地探访了杨浦滨江南段部分地段,看到无论是从宏大的设计方案,包括建筑、景观、小品、道路等,还是从微小的细节,如水管状的路灯、装了仪表盘的长条凳、工业装置模样的垃圾桶等元素,杨浦滨江都做了系统的更新改造。从形式上讲,杨浦滨江已经实现了转变和升级,但在笔者city walk之后从在感官上却似有一种整体上仍空荡荡的感觉。
和之前去过多次的徐汇滨江相比较,就其内容和功能而言,两者之间的差距似乎颇为显著,杨浦滨江在现有基础上,仍有很多可以提升甚至超越的可能。
图源:作者
一. 如何赋予更丰富多彩的功能提升活力和魅力
我们知道,公共开放空间是包含多个层级的,有家庭公共开放空间、邻里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同的层级所对应的辐射范围和人群是不同的,就好比从知己知彼的熟人社会逐步地扩展到似曾相识的点头之交,再到毫不知情的陌生面孔的渐变过程。这是一个心逐渐打开的过程,也是体验不同人和不同文化生活的过程。
杨浦滨江和徐汇滨江,均有得天独厚的滨水资源,可以打造稀缺的城市森林公园。
只要是在滨江,就会有不知名的鸟儿,翩翩起舞的蝴蝶,肥胖慵懒的狸猫,在这里,倚在黄浦江边,吹着徐徐的江风,看着满眼的绿意,全身心都会感到最大的放松。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始终是现代人内心最深的渴望。现如今,我们要做到自然也可以流入城市。在滨江区域,生态链的健康和恢复,本身就是大自然最好的回馈。
图源:作者
虽然拥有同等的自然资源,但从层级而言,徐汇滨江更倾向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杨浦滨江则偏向于邻里公共开放空间。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徐汇滨江更好地践行了“活化利用”,将徐汇滨江真正变成了市民周末放松的好去处,而杨浦滨江在将建筑形式上进行更新之后,在赋予建筑实质性功能和内容上明显不足,使更新后的建筑缺少了灵魂。
在此用杨浦滨江颇具代表性的绿之丘,与徐汇滨江油罐艺术中心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者的差异。
图源:作者
绿之丘,曾经是烟草公司机修仓库,由于一条道路的规划设计,这里原本要进行整体拆除,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建,在一层部分采用架空的形式,让规划中的道路,从建筑一层穿越而过,让建筑能够保留的同时,也解决了道路交通的问题。整个道路像是从建筑中流淌出来,丝毫没有感觉到空间的割裂感。
绿之丘整个建筑采用退台式设计,缩减了原有一半的体量,在临江一面保证每个楼层都有绿色填充,可以让黄浦江的景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在最大程度上将滨江的自然资源反哺到了建筑内部。从设计的角度而言,绿之丘是成功的。但笔者现场也看到,绿之丘内部的利用可以“夸张”地称之为浪费,除了部分有关社区、儿童活动、以及党建等,没有引入什么市场化的、有吸引力和有特色的业态。现场的人群除了拍照打卡,几乎不会有什么消费和互动。
图源:作者
而位于徐汇滨江的油罐艺术中心,由上海龙华机场的废弃航油罐改造而成,现作为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定位于集展览、公园、咖啡厅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自身挑高 15 米的空间特色,这里长期举行各种展览,真正让曾经的油罐在新时代复活。在这里曾经、正在和将要举行的展览数不胜数。如托马斯·豪斯雅戈在亚洲的首个机构个展 “爱人” 等。
如果从建筑设计上讲,绿之丘和油罐艺术中心各有千秋,尚未能拉开大的差距。但从使用功能而言,徐汇滨江在现在是遥遥领先的,它更好地践行了“改造性再利用”。《巴拉宪章》曾对这一点做出过明确的定义: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在于为某一建筑遗产找到恰当的用途,这些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将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
如何寻找各种各样“恰当的用途功能”,使空间更有活力魅力,是杨浦滨江仍需整体思考的,包括定位、策划、配套等诸多方面。
二. 如何吸引各种年龄层的群体近悦远来
从使用人群的角度而言,凡是去过徐汇滨江的人,都会感受到,它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年龄层次。这里有滑板公园,攀岩区,也有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等各种运动场地,还有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各种艺术展览,同时满足人们静态和动态消遣活动,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宠物友好,让它们与人类友好和平共处。
图源:网络
反观杨浦滨江,虽然也保留了部分空地,打造了广场,但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活动组织似都乏善可陈。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只有绿之丘旁的一个迷你沙滩。
除了曾经在这一带工作、前来怀旧的退休职工,以及老人看护小孩的散步,步道和自行车道上的人流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笔者本是冲着宣传中的郁金香花开去的,但到现场发现,这为数不多的郁金香,不过是一些点缀,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花海。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视觉效果,都大打折扣;除了欣赏江景,没有其他可以令人驻足的理由。甚至当路人口渴难耐之时,也很难找到可以消费的地方。
图源:作者
如何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似乎是杨浦滨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让业态更多样配套更完善使人们流连忘返
从配套功能上,杨浦滨江配置了集中式商业办公及滨水商业。集中式商业如东方渔人码头,它本身就是一处遗迹,虽说是原来鱼市的升级改造,但观感上完全没有历史遗存的痕迹。就新建的商业大楼而言,从实际运营和繁华程度看,显然也不够成功,它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存在,告诉人们我在这里,但却不给人们来这里足够的理由和吸引力。
对比徐汇滨江,就要更为完善、更有吸引力。火出圈的KFC、360°全透明的7-11便利店、全上海最大的麦当劳总部、以及星巴克、每层露台都能俯瞰江边景色的MANNER COFFEE 等等,让人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可以美美地欣赏江景,既带动了消费,也最大化地利用了滨江景观资源。
图源:网络
当然杨浦滨江也试图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突围。
如紧邻东方渔人码头的是郎朗音乐世界,由钢琴大师郎朗冠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名人效应,在这里可以进行演出、培训等艺术功能,是对人们高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同时,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党群服务中心,也都匠心独具,将杨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展现在人们面前,拉进了政府和群众的距离,让人们对这个区域有了整体和全面的认识。但是,光有这些似乎还远远不够。
图源:作者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杨浦大桥之下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是由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永安栈房修缮而来的。通过历史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这里转变成为一座充满 “技能感”的历史建筑。有数据表明,上海的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技能博物馆,作为手艺和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但实事求是地讲,上述的场馆目前并未给杨浦滨江带来整体性的提升。这么长的滨江带要“火”起来,并非一个名头、一个建筑能够轻易达成的,还是要通过整体性导入大量与市民有切身关系的功能、业态,以及能够让百姓有兴趣的传播,才能达到“共震”的效果。
图源:网络
徐汇滨江,在上述方面已经成为了楷模。除了成功的标志性商业,在艺术、展览、活动方面,徐汇滨江也不遗余力。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星美术馆、穹顶艺术中心等,本身已经自带流量,成为了地标性的建筑,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先锋之地。记得在疫情刚刚过去之际,西岸艺术中心就率先举办了阔别2年之久的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其影响力和传播效应是几何级数的,吸引的不仅仅是上海的家庭,也有长三角周边的城市消费人群。
还有上线的西岸巴士,耀眼明媚的黄色,已足够吸引眼球,涉及的运营路线也值得称赞,包括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星美术馆等热门文化场馆,方便人们一站到达,满足游客、常客等不同类型的需求。而这些在目前的杨浦滨江都是缺失的。
如何实现多种功能的融合,让杨浦滨江真的活起来、火起来,仍需要向徐汇滨江学习。
结语
同样都是滨江区域,同样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更新改造,虽然时间上有先后,先行一步的徐汇滨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文旅、艺术、体育、生活方式、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具有后发优势的杨浦滨江完成了前期的华丽转身,下一步是如何继续提升改进。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功能永远决定空间。城市更新,除了将一个个历史中的工业盒子,打造为现代化的城市文化盒子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内涵,尤其是后续高水平的运营管理,这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编辑:魏玺玲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