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硫酸废水严重污染海洋,谁在背后撑伞?

六郎先生 2022-12-31 19:33:22

食用植物油脂是广西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分布在防城港、钦州、北海的植物食用油生产企业,共有七家,且多为大型企业。食用植物油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皂脚,含有30%的脂肪酸。通过高浓度硫酸工艺在皂脚中提取的工业脂肪酸,俗称酸化油。

广西植物食用油生产企业每年产生皂脚约20万吨,下游的酸化油生产企业在广西共有9家,其中大部分没有环保设施。也就是说,每年产生的数十万吨高浓度硫酸废水排放不知去向。

1.广西酸化油行业偷排问题触目惊心

工业脂肪酸主要用于日用化工、建筑化工和生物柴油行业。根据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食用植物油脂副产品皂脚、废白土、油脚明确为一般固废管理,脂肪酸生产归类为专项化学品制造。

由于皂脚容易发酵膨胀,废白土高温易燃烧的特殊性,不宜长途运输和规模发展。而全国每年对酸化油存在400万吨的需求缺口,这为酸化油行业提供了高额的利润发展空间。

10年前,广西沿海有酸化油产企业数十家。由于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环保整治措施的日益严格,现在生存下来的尚有10家左右。但受巨额利润驱使和行业监管的缺失,企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重大污染事故风险始终存在,行业环保现状极为严峻。

据了解,有的企业表面上有合法资质,有形式上的环保设施,有理论上的污水处理能力,实际情况是,这部分企业利用沿江、海边和偏僻的山区有利位置,通过暗管、罐车转运、渗坑等方式偷排偷放。

除皂脚外,食用植物油脱色工艺过程中投放活性白土脱色,经高压蒸汽吹干后,形成粉尘状废白土。废白土含有10%-20%的脂肪酸,酸化油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压榨工艺,原料呈干粉状,易自燃,粉尘多,气味浓,这导致加工场地和周边到处都是粉尘、油污和恶臭气味。

2.上游企业对固废存在管理缺失、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缺失,是酸化油行业污染问题突出的根源

导致酸化油企业偷排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上游的植物食用油生产企业忽略了对皂脚、废白土等固废的管理责任。

上游企业大都是央企、国企和外资企业,是酸化油企业的唯一原料供应方。上游企业对原料资源掌握着完全的控制权。上游企业虽然也对参与招投标的酸化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但最终是价高者得,并不关心中标企业的环保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废水、废气是否经过环保处理。这客观上鼓励了中标的酸化油企业为了节约环保成本而偷排污水废气。

其次,是酸化油生产行业内的失序竞争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酸化油生产工艺、设备相对简单。一些加工厂的做法是,只需建一个水泥池,放入皂脚,倒入浓硫酸加热搅拌,即可得到酸化油,同时产生大量的含有硫酸根的废水、废渣、含硫酸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等。这部分企业不具备完善的“三废”处理能力,将高浓度废水排入江河湖海,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污染。

对于有完善的环保设备投入的酸化油生产企业来说,这部分无环保设备、不承担环保成本的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原料价格优势。他们为了争夺原料,恶性抬高原料价格,通过废水偷排偷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获取竞争优势和利润。

企业偷排放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缺失。

生态环境部门对酸化油的监管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只考核企业的环境评价报告、环评批复、排污许可证等资质手续是否齐全,侧重于企业表面资质手续的合法性,和项目环保理论上的可行性,而对环评批复要求事项、环保投入、工艺设计、运行情况、处理效果等关键环节,却存在监管空白。

部分有环保投入的企业项目验收均由第三方机构负责。而在验收过程中,由于已付费给第三方机构,所有项目都会验收通过。验收过程走过场,环保设施对废水处理只是表演式处理一点点。最终绝大部分废水实际上还是偷排偷放。

没有环保投入的企业环评报告中,一般是委托第三方污水处理厂代处理模式。酸化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COD(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含量高达30000-120000,总磷高达4000-12000,尤其是硫酸酸化后废水呈强酸性,没有经前期中和预处理的废水,任何一个污水处理厂都没有能力接收。接收的后果是导致菌种死亡,系统崩溃。

因此,所谓委托第三方处理,实际上是掩耳盗铃,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也并非是企业产生的真实废水。

另外,对于这样严重的污染行为,实际上已涉嫌刑事犯罪。但政府职能部门仅仅对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处罚、整改了事。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不过是更加鼓励了行业内这部分企业更加肆无忌惮地偷排放。甚至有个别企业宁愿花钱拉关系找保护伞,也不愿投入环保设备。

3.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茅岭江茅尾海水质重度污染

目前,广西沿海偷排问题比较突出的企业是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兴旺大豆渣加工有限公司(下称“兴旺加工厂”)。

早在2018年10月20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正式向广西反馈督察意见:茅尾海海域海水质量全年处于四类—劣四类水平。

《防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工作验收公示》中,防城港市防城区给出的整改措施是:兴旺加工厂排污口整治纳入茅岭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计划2020年12月底完工。

2021年7月1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进行反馈指出:

钦州、防城港、北海三市入河入海排口水质超标问题突出。茅尾海海域5个监测点位只有1个达到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防城港市茅岭镇直排茅尾海的11个排水口水质重度污染。

实际上,按照防城区的整改措施,目前,兴旺加工厂处理后的废水排放去向是防城区茅岭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属村镇居民生活废水处理配套。该污水处理厂投资少,规模小,近年才投入运行,根本不具备接收工业废水的资质和能力。

而且,即使按照防城区的整改措施,兴旺加工厂的排污口是2020年12月底才纳入茅岭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也就是说,该加工厂在2020年12月底之前,是没有合法的排污口的。那么,该企业建厂投产10多年以来,数十万吨的高浓度的硫酸污水排去哪里了呢?

兴旺加工厂位于茅岭江边,距离茅岭江仅10米左右。项目建设过程中,江边没有设置环保安全隔离地带,没有任何防排防渗保护设施,对茅岭江的环保安全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

据了解,在广西所有酸化油企业中,兴旺加工厂收购的原料份额占比最大。该加工厂不惜物流成本,通过海上船运和汽车运输等方式,把江苏、广东、山东、海南等地的皂脚运来防城港,加工生产酸化油,全年皂脚数量约6万吨左右。平均每年产生的高浓度废水约8万吨左右。

有行业专家表示,酸化油产生的废水浓度高,处理难度大,配套设施要求高,常规污水处理厂根本不具备处理高浓度硫酸污水能力。必须要有高岀常规污水处理数千倍的设施容量,让废水在处理工艺过程中保证足够的停留周期,才能确保废水处理效果。

按行业废水处理工艺,废水在隔油、中和、气浮、预酸化和A2/O系统处理过程中正常停留周期50天计算,配套设施容量至少要有2万立方以上才能具备处理能力。

兴旺加工厂全年约有8万吨高浓度废水,除去设备维修和节假日,按300天正常处理废水,每天有高浓度废水240吨,废水盐份含量高,至少需1~2倍自来水稀释,那么平均每天进入处理工艺的废水在500~600吨以上。

以pH值3的废水为例,酸碱中和需用生石灰3~4%,产生废泥约15~20%左右(废泥含水量60%)。以该厂产生的废水量来计算废泥产量,全年应在万吨以上。

按规定,废泥必须参照一般固废管理处置,应由有资质的机构接收处置,并要求有处置台帐。而该企业的现实情况是,废泥产量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废水并没有在厂内得到环保处理。

酸化油废水浓度高,有机物分子高,在气浮、预酸化、厌氧、好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气、有机气体、恶臭气体等。废气收集处理难度大,设备设施配置要求高,有限空间密封、收集孔合理布置、收集管道直径大小、风机风量配置、喷淋塔高度空间、药剂消耗用量以及正常运行等等,均是废气处理达标排放的重要保障。

而该加工厂并不具备废气处理条件,这也是兴旺加工厂周边气味难闻的的原因。

据了解,该加工厂曾多次发生污染事故,多次被执法部门和当地居民挖岀排水暗管。因污染问题,当地海洋渔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暗管问题长期被当地村民投诉。

有知情村民表示,由于该企业在当地有强大的社会关系,村民投诉10年,至今为止,均不了了之。

多年来,北海、钦州、防城港多家皂脚加工企业被群众多次投诉。但通过查阅2017年至今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生态环境部门的办理情况可知,这些企业大部分未被处罚,多地生态环境部门给出的共同理由是:“已停产”。

生态环境部门的处理反馈表明,皂脚加工企业一旦被投诉和检查,往往一停了之,来躲避环保处罚。

小编微信:hqxwbrx

0 阅读:46
六郎先生

六郎先生

使无力者有力,使有力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