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是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等到冬至才能吃糍粑呢?
每年看到家里一桶桶腌制的鱼,我也会忍不住追问,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开坛大快朵颐?
这些“规矩”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每当这时,妈妈总笑着说:“傻孩子,好东西得慢慢来,急不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明白,这些等待背后的秘密,关乎着我们侗寨的传统与情感。
记忆中的糍粑和冻鱼说起糍粑,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香甜的味道。
每年“侗年”,爸爸总会用大木锤有节奏地捶打着糯米,妈妈则在一旁熟练地揉捏糯米团,直到它们变成一个个圆满的糍粑。
糍粑不仅仅是食物,它更像是一种仪式,寄托了我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咬一口糍粑,那种熟悉的甜蜜感就会在口中绽放,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冬日。
而冻鱼,则是侗年里另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爷爷总会提前准备好一个大鱼塘,等到农历年底,他会放水捕捉那些养了一年的鱼。
这些鱼和萝卜一起炖煮,经过柴火和寒冷的双重“历练”,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佳肴。
冻鱼的味道是那么鲜美,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
合拢宴是整个侗年节最高潮的部分,大家带着自家的拿手菜汇聚在长长的桌子上,围坐在一起,唱着侗歌,跳着哆耶舞,那种热闹的氛围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腌鱼是侗寨的传统美食之一,我对它的记忆一直特别深刻。
从寒露到霜降,家里的木桶里总会慢慢堆满一层层的糯米饭和鱼块。
每次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妈妈都会说“还没到时候”。
腌鱼的等待仿佛是一种考验,要和其他家比长短。
终于,开坛的那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比拼的是鱼发酵的时间,其实更是儿女的一片孝心和长寿的祈愿。
那一次,爷爷开坛拿出那些腌了很久的鱼,家里的每个人都围坐在一起品尝。
酸酸的腌鱼,仿佛把时间的味道也带进了每一口食物里。
那一天的腌鱼格外酸,我记得胃都因为酸痛而不适,眼睛也被打湿了。
爷爷吃着腌鱼,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长寿的祝福和对长辈的敬仰。
四月初八的黑米饭节“黑米节”是我们侗家人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家家户户都会忙着采集杨桐叶,然后把糯米染成乌黑色,蒸出香气四溢的黑米饭。
据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侗族英雄杨文广和杨八妹。
小时候,妈妈总会带着我一起上山采树叶,回来后,锤树叶、泡糯米、蒸糯米。
当黑米饭的香气在空中弥漫时,妈妈便开始讲述杨文广与杨八妹的传奇故事。
那时候,我总爱听着这些故事,想象着自己也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勇敢、智慧。
现在每次吃黑米饭,我的脑海中依然会浮现出那个英姿飒爽的杨八妹,仿佛她就在眼前。
甜藤粑粑的春日记忆每年的清明时节,侗家人会做甜藤粑粑。
这种糯米混合甜藤和鼠曲草制作的食物,代表了春天的到来。
我们家的房前屋后总种着很多甜藤,每到春天,它们爬满竹竿,伸展到阳光下。
记忆中,妈妈总会带我一起上山寻找甜藤和鼠曲草,回来后,清洗、揉捏、搅拌,把它们和糯米一起蒸煮,最后变成香甜糯软的粑粑。
每次吃到甜藤粑粑,那种特别的清香和甜美,总让我想起儿时在山间奔跑采集的情景,也想起那些故去的祖辈们。
甜藤粑粑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每每咬一口,故乡的记忆便涌上心头。
结尾:美食是侗寨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一道传统美食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
糍粑、腌鱼、黑米饭和甜藤粑粑,这些看似平凡的食物,承载了侗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家人和故乡的浓厚情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或许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去体验这些等待和仪式感,但正是这些传统美食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在春节、在家族聚会的时候,感受到深深的连接和归属感。
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些美味时光,牢记那些隐藏在食物背后的温暖与力量。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美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家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