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见识少而鲁莽灭裂,有点小本事,但寿命太短,死前喜欢多作

白莲看世界 2024-07-08 15:18:47

印度人是人类族群中很奇怪的一种人,非常狂妄自大,但又志大才疏。所以印度经常在国际上搞事情,但经常又把事情搞砸。

当然你不能说,印度人没有一点小本事,与印度为邻的所有陆地国家,都或多或少被印度占据着一些领土,锡金甚至都被印度灭国了。而印度东北部那些闹独立的邦,最早应该属于缅甸。那里的人民是明显的黄种人,也与印度本土的棕色人种达罗毗荼人和白色人种印度雅利安人大不一样。

印度吞并锡金(中国西藏藩属国哲孟雄)的同时,还吞并了部分尼泊尔、不丹和中国的历史领土

以前,我一直琢磨印度人做事为什么如此狂妄和不可理喻。有一段时间,我把这归结为是蒙古人曾经统治过印度的原因,由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统治了印度317年。在莫卧儿帝国之前,印度的土邦是非常软弱的,基本上在外族入侵面前都是逆来顺受的。

一般来讲,外族统治者为了巩固本民族统治,肯定要和当地土著的上层人士通婚的,形成一种外族统治者与本地姻亲勋贵阶层共治的局面。

这样,蒙古人与生俱来的对土地的贪婪就会影响一代代印度精英的思想,从而成为今天印度统治阶层喜欢扩张领土的主要渊源之一。

但是,后来我又感觉即便如此,仍然不能解释现代印度人在国际事务中的狂妄自大的态度。印度在被英国殖民之前,莫卧儿王朝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也就是说,是伊斯兰教统治者统治着广大的印度教信徒。当印度独立的时候,信奉伊斯兰教的民众根据“印巴分治”原则以巴基斯坦名义独立出去了,后来从巴基斯坦又分裂出孟加拉国。

也就是说,莫卧儿王朝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统治阶级的精英都带来了蒙古人的影响。从这两个国家执着地争抢克什米尔来看,倒是都符合蒙古人对土地贪婪的这种特点。

蒙古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尔,来自向明超臣服的帖木儿帝国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印度本地人群,都是很软弱的人群,一代又一代的外族入侵,最后都成为了印度的主人,这个先后次序是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蒙古人和英国人。当然最后入侵的蒙古人融入到印度雅利安人和伊斯兰教人民,英国人则埋下民族不和的楔子跑掉了。

如果非要考虑中国因素——现在这是万金油理由,连特朗普与拜登的总统辩论都要经常强调中国因素,我国西藏在历史上的地方政权吐蕃也统治过印度北部一段时间。大家都对王玄策借泥婆罗(尼泊尔)和吐蕃士兵灭掉中天竺一事有所了解,按照我国历史记载,当时吐蕃乘胜打到恒河流域,占领500多个城池。随后吐蕃把中印度国王阿罗那顺及王妃、王子押送到唐代都城。阿罗那顺的形象后来被做成石像生放到唐太宗陵墓前守陵。

唐太宗昭陵前的14国蕃酋君王石刻像,其中有一个是阿罗那顺

到公元8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又派吐蕃军队兵不血刃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多个城池,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吐蕃军队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石碑以标明地界。印度各国君主臣服吐蕃,每年纳贡。吐蕃军队还在加尔各答立一块铁柱,并取走了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刚座寺庙内的佛骨舍利。此后,印度恒河流域归顺吐蕃管辖达50多年。

唐卡中的吐蕃王赤松德赞

吐蕃人不适宜在印度次大陆生存,有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松赞干布时期曾派16名藏族青年去天竺学习佛法,最终只有吞弥桑布扎回到了吐蕃,其余青年全因难以适应湿热的气候而殒命。由此可见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吐蕃民众是极难适应南亚的湿热气候的。

后来,来自高原的吐蕃统治者不得不退回高原,被吐蕃统治过的地方又分裂为许多土邦小国。所以历史上,藏人也是印度的外来统治者之一。

印度人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印度人的寿命比较短,但印度又是人口大国,印度人的这种生存环境对印度主体的印度斯坦族(兴都斯坦族)的民族性格塑造又起了什么作用呢?

印度境内大多数地区处于热带或亚热带环境,气候炎热而湿润,又以平原居多,而印度人因宗教原因多吃素,而农作物产出量比较大,能够岸最低饮食成本养活很多人。现在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4亿,说明独立后的印度人民生活比英国殖民时代要强。

但是,毕竟国土有限,印度的人口也做不到无限膨胀。人口越多,人均资源就越少,而印度人群分化严重,贫富悬殊现象严重,这就造成印度人内心深处普遍有一种争夺资源的意识。

有些人喜欢宣扬印度人宗教情节严重,人们普遍相信轮回,为人处世无欲无求。我以为前两句在谱,第三句胡扯。印度社会,一定是自上而下地普遍对财富十分贪婪。如果不是这样,印度和外国人做生意时为什么喜欢坑蒙拐骗呢?

最近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普遍铩羽。其实,最早进入印度的西方企业早就总结出印度社会对待外资的贪婪性,他们总结如下:

第一,印度虽然实施类似英国的三权分立的制度,法院独立,但是印度议会可以根据“国家利益”随时调整更改法律,这让印度司法体系变得非常不可靠。在实际执行法律的过程中,法律政府可以随意追溯立法之前的事项进行罚款。在印度社会法律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同样关键。

第二,印度人面对外资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印度政府眼里,不管西方国家还是东亚国家,谁到印度投资建设产业都是“来榨取印度人的资本”。外资企业一旦被当成印度的收割目标,基本就没有反转余地。

第三,外资企业与印度政府博弈,与多事的印度产业工人博弈,要认真衡量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大多数企业对损失只能听之任之。

你看,在西方企业家眼里,印度自上而下各种阶层到处弥漫着贪婪的气息,中国企业在印度吃亏的也不少,不过奇怪的是到今天还有不少中国企业像飞蛾扑火一样前仆后继到印度送钱送产业链。

当然,本性贪婪并不意味着做事风格一定要鲁莽灭裂。你看犹太人在全世界收割,都要先布局很久,然后逮住时机才开始痛快收割,收割时还要你说好。但是印度人的贪婪是直接写在自己脸上的,说明印度人的性格还比较稚嫩,不大会隐藏自己干坏事的表情。这说明印度人为人处世普遍还要受到另外一种重要因素——年龄或者说是阅历——制约。

印度人普遍寿命比较短,年纪轻轻就死掉,这对于印度人的经验积累和决策形成这两方面影响不小。如果在正常国家里,都有详实的历史记载,哪怕没有也要造一份假的传承放在那里。比如西欧各国的祖先最早都是入侵和消灭罗马帝国的蛮族,现在却都自称是罗马帝国的传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国家的后人多少能学到一些半真半假的历史经验,可以“以史为鉴”。

印度人平均寿命短

但印度则不同,自古就是一盘散沙的状态,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印度所谓的古代史全靠中国的玄奘、法显这样的旅游僧人记载,或者靠唐朝王玄策这样武力旅行家的记载,近现代史全都是英国、法国、葡萄牙等殖民者的记载。大多数印度人的真正阅历,就是他短暂一生的经历。

所谓无知者无畏,印度人的一生可以用“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来概括。正因为见识少,印度人在国际上行事就像大象进了瓷器店,给人傻里傻气的感觉,什么时候都不能吃细糠。

中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阅历和知识能够弥补青年人的经验不足。但是,印度人平均寿命短,甚至比全球平均寿命还短,真正的老人寥寥无几,莫迪能活到73岁在印度已经严重超标了。前文分析过,印度的老人也是无知无识之辈,有也约略等于无。

这不是说,印度人当中没有精英,印度的所谓精英必须移民到国外,才能逐渐脱离自身的傻里傻气,有时候两三代还不能成功。

比如,印度裔的苏纳克,好不容易当上原来的宗主国英国国王的看门狗——首相,才干了两年就下台了。这说明印度人至今还没有掌握西方社会的政治精髓,还需要历练。另一个印度裔哈里斯,以小三身份登上漂亮国的副统领,完全沾了西方政治正确的光,但此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重大灾害,都是没心没肺的嬉笑一番,可见城府尚浅,想修炼到合格的西方政客还早着呢!

可以说,从印度这口大酱缸里爬出来的人,必须尽早脱离印度社会,到外部世界接触新事物,才有可能成长为脱离了印度趣味的可以和世界主流社会正常交流的人群。

为此,我要修订一下我原来的观点,印度人在态度上的狂妄自大与行事中的鲁莽灭裂,不仅仅因其精英群体里有着蒙古侵略者留下的对土地的贪婪基因,还与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与人群较短的寿命因而缺少各种社会阅历有关。

当然,印度现在所谓的骄傲人群也有,那就是有一批软件人才,也有在制药领域和航天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印度人。根据生物学的遗传基因变异学说,在如此庞大的群基数里,出现一定比例的智慧人士也算正常,老是没有聪明人出现的群体在历史上很难存活下来。

但是本文是本着不吹不黑的态度来研究印度深层次问题的,我在这里只讨论群体行为,不讨论个例。当世界盛传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人口的情况下,国内外很多人喜欢宣扬印度的青年人比中国人多,制造业平均工资又远远低于中国的平均工资,印度有着比中国更多的人口红利,所以印度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取代中国制造大国地位的国家。

这是整个美西方国家的愿景,它们太需要有一个国家能够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了。它们在全球挑来挑去,最后看着只有印度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可能,所以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印度与中国竞争,争取成为既能够被美西方控制又能替代中国制造大国地位的国家。

但综合分析,印度做不到。先说外因,印度的崛起正赶上西方打压中国的时代——现在西方很多政客都对在历史上给了中国相当长的和平发展时期的机会感到后悔,现在西方政客绝对不能容忍第二个像中国一样全方位都强大的对手崛起,所以在西方政客的设计里,既要扶持印度发展与中国不断抗衡,又不能放任印度过于强大脱离了西方社会的控制。

最近,在印度东北部与缅甸、孟加拉国交界处建立一个基督教国家的传言浮出水面。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这种建国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这里我要指出这原本是秘密进行的事情,现在却被散布出来,说明本来就是美西方说给印度政府听的——你要听我们的话,你存在的目的就是帮我们抗衡中国,如果你做不到我们会肢解了你,寻找新的代理人帮助我们对抗中国。

所以,表面上看,印度在东西方各大国中间左右逢源,似乎到处都能混口饭吃,其实各大国都对印度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印度现在混到什么地步?无论印度自己完全倒向某个具体的国家,都不可能被对方完全放心地接纳。印度又做不到独立自主发展,在国际地位上还是有尴尬的一面的。

再从内部来看,我认为印度的所谓人口红利超过中国,纯粹是纸面上的呓语。我们还是拿国际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未必完全准确,但在分析我们的问题时足够用了。

表面上的“印度人口红利”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均寿命78.6岁,印度67.7岁,两国相差了11岁,这意味着什么?

悲观者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印度青年人比中国多,发展后劲更足。

但是客观分析就不是这样,众所周知,人生最后的20年是机体机能急剧退化、各种疾病缠身的时期,一生最大的医疗支出都在这个时期发生,基本上要靠社会扶养走完人生最后阶段,对社会几乎没有贡献——我这里谈到的是社会群体平均状态,不谈个例,下同。

那么在年龄上倒推20年,中国年富力强的群体从20岁成年到58.6岁(正好接近男性退休年龄)之间,印度年富力强的群体从20岁成年到47.7岁之间。还是中国的年富力强群体远大于印度的年富力强群体,自然在中国做社会贡献的人员更多、成绩更大。

为什么强调年富力强群体对于社会发展做出最多的重要贡献?因为25岁是人生体力值的巅峰,40岁以后是人生晶体智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日趋成熟和发展的阶段。而中国的年富力强人群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处于巅峰人群的最佳组合。

本身印度人的食品卡路里摄入量就赶不上中国(中国日均摄入量3108卡,印度则为世界最低的2500卡)——印度年轻人的平均体力就弱于中国的年轻人,在拥有晶体智力人员总数方面印度又远远落后于中国。综合起来,只要印度人的预期寿命赶不上中国,印度的人口红利实际上长期就赶不上中国,赶超中国还是很遥远的梦想。

深入分析后的所谓“印度人口红利”

事实上,深入分析印度社会,虽然拥有14亿国民,但其中边缘化国民就有5.5亿——至少包括1.2亿原住民、2.3亿达利特人和2亿穆斯林。如果印度想充分利用国家的人口红利发展,必须整合完成国内各民族间的平等发展,增加国民的对国家认可程度,这在莫迪政府的神棍(强推印度教主体地位)加愚民的政策(比如中学删除元素周期表、进化论等,削弱科学素养,增加宗教教育)之下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印度仍是一个经济体量比较大的国家,但面临的国内外制约发展的问题会逐渐增多,真没必要制造印度会很快赶超上中国的人为焦虑。当然,印度作为我国邻居,其多变而冲动的鲁莽灭裂行为确实值得我们警惕。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国家,我们必须认真防范其在边境及其他领域不计后果偷袭我们的行为。

1962年,印度错判形势,偷袭我们一把,结果印度尼赫鲁政权吃了大亏。最近印度政府在南海问题上表态支持侵略中国岛礁的菲律宾,我看印度在美西方的AUKUS框架忽悠下很快又要自我高潮了,有可能会选择它认为的合适时机偷袭中国。

我们研究深层次的印度,本质上并不是为了笑话和贬低印度,而是要给印度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原则。

我以为,今后我们既不需要直接插手印度内务,因为那要花很多钱,有些钱会打水漂;也不需要刻意反对美西方肢解印度,被肢解后的印度形成的各个小国也未必如西方所愿一定听它们的话,如美西方军事干预后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现在普遍反对美西方。

事实上,美西方根本没有扶持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在它们看来,印度存在的意义就是如何吸引我国的注意力与之打仗,尽量拖垮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度。印度这个被英国殖民者在二战后强行撮合起来的国家,只要处理不好日益增加的内外矛盾,时刻都有大厦倾圯的可能,我们乐观其成,做好及时应对的预案就可以了。

0 阅读:0
白莲看世界

白莲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