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卖油,右手赚差,俄乌打3年,受益最大的竟然是印度

猫爷进渔场 2025-03-22 14:04:3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新德里港口每卸下一船俄罗斯原油,欧洲交易所的柴油价格就颤抖一次。”

今年3月的布鲁塞尔,欧盟官员看着印度转卖的柴油再度突破每桶120美元终于意识到,这场持续三年的俄乌、乃至俄罗斯与美西方的庞大博弈中,赢家并非任何一个当事国,而是游走于美俄欧三角之间,一心只想发家致富的印度人!

谁的队也不站,立场也不说死,靠着这种模棱两可的台独,印度人成为全球市场少数畅通无阻的中间商。

左手倒卖俄罗斯石油,右手在美西方制裁下狂赚商品溢价。

战争打了三年,印度人闷声发大财,赚的盆满钵满。

中间商

2022年俄乌战争打响,随后欧洲出台了一系列对俄制裁法案,其中对俄罗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俄石油的禁运。

只是欧盟绝对想不到的是,这项直指俄罗斯痛点的大手笔,却意外成就了印度。

当布鲁塞尔的政治家们还在为如何切断俄罗斯能源命脉绞尽脑汁时,印度西海岸的贾姆讷格尔港,早已被油轮挤成了沙丁鱼罐头。

这座距离巴基斯坦边境仅100公里的港口,2024年单日卸货量突破280万桶,相当于每7分钟就有一艘超大型油轮吐完肚子里的石油。

而这些标注着“萨哈林混合油”“北极原油”的货物,三年前还贴着“欧洲特供”的标签。

这场能源大挪移的起点,无疑始于三年前那场俄乌冲突。

2022年4月,当欧洲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139美元时,印度石油公司的交易员们突然发现莫斯科发来的传真件上,乌拉尔原油报价栏赫然写着“比即期布伦特贴水35美元”。

这意味着一船70万桶的原油,印度能比欧洲买家少付2.45亿美元!

嗅觉灵敏的印度信实工业集团连夜启动“飓风采购计划”:租下47艘超大油轮,提前支付未来18个月的俄油订单,甚至把原本用于储存纺织原料的坎德拉港仓库,紧急改造成临时储油基地。

到2023年底,这种疯狂扫货的贸易模式,俨然已经成为印度在俄乌战争背景下疯狂收割财富的惯用手段。

为了趁此良机猛赚一笔,印度各界可谓是绞尽脑汁。

印度炼油商们发现,将40%的俄油与60%的阿曼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规避西方设置的“俄油占比不得超过50%”的成品油制裁红线,还能让柴油凝点从-15℃优化到-22℃,完美适配北欧寒冬。

与此同时,位于古吉拉特邦的瓦迪纳尔炼油厂,甚至开发出用高硫的俄罗斯ESPO原油搭配低硫的沙特轻质油,硬生生把每桶加工成本压到1.2美元,比新加坡裕廊岛炼厂便宜47%。

这种极致抠成本的能力,在物流环节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2023年6月,一艘悬挂马耳他国旗的“海洋凤凰号”在斯里兰卡外海突然关闭定位系统,三天后出现在苏伊士运河时,船舱里的20万吨原油已从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原产证明,“漂白”成了阿联酋富查伊拉港的“混合油”。

这背后正是印度航运巨头与希腊船王的秘密协议:

由雅典方面提供“幽灵舰队”,在公海完成船对船过驳,再通过阿联酋、马来西亚等中转港“洗单”,最终让欧洲海关看到的发票变成“印度精炼油品来自多元化渠道”。

同时,就连印度官方政府也开始下场帮忙“洗单”。

印度贸易部2023年修订的《精炼油品产地认定细则》,根据欧盟禁俄石油法案进行了针对性调整,规定“任何在印度境内加工超过45天的石油均可标注为印度制造”。

于是乎,从俄罗斯远东港口出发的油轮,先绕道印度东海岸的帕拉迪普港停留一个月半,再运往西海岸炼油厂加工两周,最终出口时便成了合规的“印度国产柴油”。

这种“原油印度游”的把戏,让荷兰鹿特丹港2024年进口的柴油中,有39%贴着印度国旗标志,而三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6%。

在这场财富狂欢中,连印度街头小吃摊都成了产业链的一环。

在孟买鱼市码头,渔民们发现运鱼舱突然被改装成了储油舱。

这些载重仅800吨的“油蚂蚁”白天伪装成捕鱼船,深夜则悄悄靠泊在喀拉拉邦的隐蔽海湾,用虹吸管把原油泵入岸上埋藏的输油管道。

靠着以上种种模式,印度成功以低价从俄罗斯购来海量石油,而这批被贴上印度标签的石油,转手便被输送到号称“摆脱俄油”的欧洲各国。

越封锁越挨宰

2023年春天,欧盟通过第十轮对俄制裁,欧盟委员会宣称“切断俄罗斯能源命脉的最后拼图已完成”。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这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庞大经济体正吞咽着意想不到的苦果——那些精心设计的能源封锁措施,如同回旋镖般扎进了自己身上。

在里斯本港口,满载印度柴油的油轮正以每分钟泵送3000升的速度卸货,船身上“Made in India”的喷漆,在阳光下刺眼得像是某种嘲讽。

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从印度进口的成品油总量达到史无前例的8600万吨,这个数字较制裁前的2021年暴涨了11倍,而为之支付的“制裁溢价”,仅在去年冬季就烧掉了欧盟企业180亿美元。

这种黑色幽默般的贸易链条背后,是欧盟制裁机制与市场规律激烈碰撞产生的结果。

G7国家在2022年末设定的60美元俄油价格上限,本意是压缩俄罗斯财政收入,却意外激活了印度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活力。

印度炼油商以每桶35-45美元的价格扫货俄油,混合阿曼原油后,生产出的柴油成本仅相当于欧洲同行使用北海布伦特原油的58%。

欧盟的制裁非但没有掐断俄罗斯能源出口,反而让印度炼油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2024年印度成品油出口额突破2980亿美元,其中78%增量来自对欧贸易!

欧盟成员国间的裂痕在能源危机中愈发狰狞。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2024年11月的一场会议上,指着桌上印有印度炼油厂卫星照片的简报嘲讽道:“有些国家宁愿花三倍价钱买道德柴油,也不肯承认俄罗斯管道气的性价比。”

他口中的“有些国家”显然指波兰,对方在2023年彻底切断俄油进口后,不得不以溢价42%的价格从印度采购柴油,导致其国家石油公司2024财年亏损19亿欧元。

而匈牙利凭借持续接收俄油的特权,不仅维持着欧盟最低的汽油价格,还将过剩的能源转售给邻国斯洛伐克,每千立方米天然气净赚150欧元差价。

这种分裂在波罗的海国家体现得更为戏剧化:立陶宛能源部长在2025年1月怒斥印度是“制裁漏洞的寄生虫”,但该国最大港口却在同月创下柴油吞吐量历史新高,其中83%的油轮来自印度。

欧盟三年前对俄罗斯石油的疯狂制裁,终究是将反作用力回馈到了自己头上。

印度人小算盘

目前来看,印度无疑是这场俄乌战争的最大经济获益方。

在各国都深陷战争庞大消耗叫苦不迭时,印度人却连清点钞票的功夫都没有。

实际上,这也是印度一贯的对外战略倾向。

俄乌前线炮火连天,欧盟的会议室内各国政客绞尽脑汁思索封锁计划,新德里的战略家们早已在华盛顿、莫斯科和欧洲大陆之间架起了纵横交错的钢丝绳。

举个例子:莫迪政府2023年的外交日程。

他1月接待带着百亿美元军购订单来访的拜登,2月与普京视频签署十年期原油供应协议,3月派外长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时,顺手签下向德国出口液化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

这种看似矛盾的“全都要”策略背后,是印度对能源地缘格局的精准判断。

他们发现,当美西方试图强行切割全球能源市场时,反而在印度洋沿岸撕开了一道价值万亿美元的战略豁口。

而这种两方撕破脸皮走向对立的局面,恰恰是印度想要看到的。

俄乌战争以来,印度始终保持着让各方既爱又恨的暧昧距离。

正如美国人一句十分形象的抱怨:“他们用我们的F-35战机护航俄罗斯油轮”,但这并不妨碍2024年美印达成《关键与新兴技术倡议》,将半导体、生物制药等产业链向印度转移。

而在莫斯科,尽管俄罗斯对印度将原油加工溢价,抬升到每桶28美元颇有微词,但当看到印度储备银行用卢比结算了68%的能源贸易,并帮助俄方绕过SWIFT系统时,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特殊时期的最优解”。

这种左右逢源的本质,实则是印度对全球权力结构变迁的敏锐捕捉。

当传统霸权国家陷入内耗,中间地带的战略价值便会呈指数级攀升。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全球博弈中,印度人利用欧洲对俄罗斯的石油制裁,大发中间商横财,与此同时在欧洲缺油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又用卢布结算的方式稳定原油来源。

看似矛盾的“多方下注”,反而帮助印度在美俄欧的博弈夹缝中,培育出独属自己的战略空间。

新德里不是游戏方,更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对这场游戏规则吃的最透的一方。

而那个曾经自信要重塑能源秩序的欧洲,此刻正站在自己筑起的高墙之下,艰难吞咽着自己一手浇灌出来的苦果。

结语

当布鲁塞尔还在争论对俄罗斯的第12轮制裁方案时,印度贸易部长轻飘飘甩出数据:2024年对欧贸易顺差突破820亿美元,其中能源交易贡献率高达74%!

这场持续三年的地缘博弈证明,在全球化逆流的时代,最精明的玩家往往是那些能在战火纷飞中架起贸易浮桥的国家。

只是不知道欧盟下次打开能源账单时,会不会想起三年前那个自信满满宣布“彻底摆脱俄油”的自己?

参考资料

张力.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选择与对外战略特点:俄乌冲突的视角[J].南亚研究季刊,2022,(04)

李梓硕,张健,刘明,等.倒卖俄油,印度想让西方说谢谢[N].环球时报,2023

0 阅读:1
猫爷进渔场

猫爷进渔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