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粮收购进度,除了在刚上市初期同比略偏快之外,最近三个月左右基本上以偏慢为主,而且同比的数据越拉越大,究其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夏收小麦的产量,比着去年的年景应该是下降的,特别是中南部麦区;二是农民的惜售心态确实比较浓厚,包括基层的一些粮点,屯粮的意愿比较强,当然主要基于疫情备荒等的考虑;三是今年的收购主体心态不一,收购前期是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特别是粮库的轮换储备收购,中后期则是以加工企业收购为主,但加工企业包括面粉厂,和后来陆续进入的饲料厂,收购的进程是拉长的,不像粮库都是集中收购;四是今年小麦托市收购量比较少,2019年总的收购量是2000多万吨,这意味着会有六分之一左右的量进入临时库存,而今年,在价格、惜售等影响下,托市收购的量比较少,有报道称截至8月10日,在已经启动托市的湖北、安徽、江苏及河南等地区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仅605万吨,仅占总收购量4405万吨的13.7%。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影响。今年春季出现“倒春寒”,影响小麦分蘖和幼穗分化,理想的穗数和粒数不足,加上“乳熟期”到“腊熟期”阶段,遇到了“干热风”,导致“高温逼熟”、影响了“千粒重”,因此,造成了今年小麦减产。二是面积减少。种小麦农户认为不赚钱,“得不偿失”,大多人家都不愿意种植。在我们地区种小麦的耕地不超出过10%,大田荒闲一季,到来年夏种时栽种水稻。三是耕地“抛荒”。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年龄偏大的老人种不动田,造成耕田“抛荒”,无任何生产的粮食出售。由于以上三方面主要原因,所以我认为:今年夏粮少收购,即使有部分地区小麦增产,但在总量上还是小麦减产所致,而不仅是农民惜售造成的。
总之,今年夏粮收购相比去年减少的原因除上述几种因素外,还有部分地方因疫情影响运输受阻,中间商贩囤粮抬价,种粮户坐等高价等因素,今年夏粮收购量的减少,对近年来农村轻视粮食生产的现象又一次敲响,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希望咱农民重视粮食生产,端好自已的饭碗。
今年作为疫情之年,而且后期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理应更高,对粮食的关注也应该更高,这一方面无可厚非。但我们在正视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不应该“恐慌”、“过度揣测”数据和数据背后的东西。毕竟,有很多层面的信息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综合掌握的。比如说,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对于粮价的期望值也增加,存粮心态提升,售粮方面也更关心粮价的变化,这也是向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