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攻克两大世界性数学难题,却因身份卑微,被迫转向国外

梅酒佳肴 2023-01-15 12:03:03

1983年10月31日凌晨一点,他穿着那双露着脚趾头的鞋,没留下一句遗言,静静地走了。家人说,“他是被数学累死的”。他曾在衣不蔽体,饥不择食的环境下,凭着勤奋与毅力,一个人解决了两大一百年来未被解决的世界性数学难题。

遗憾的是,因为自己只是一名高中老师,研究成果并不被认可。十年后,国外捷足先登,率先公布同样的研究成果。他为此气得流泪,伤得吐血。平复心情后,不服输的他拿起笔向数学的另一个巅峰攀登。当他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之时,国内却对他知之甚少。他叫陆家羲,一个为数学而生的天才。

陆家羲

1.

陆家羲比陈景润小两岁,1935年6月10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贫苦家庭。6岁入小学,在班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对数学极感兴趣。不幸的是,陆家羲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母亲咬紧牙让陆家羲的学业延续到初中毕业。家境的贫困,母亲劳累的身体让陆家羲再也无心,无力继续学业。15岁的他进工厂做学徒,既为家里省口嚼谷,又能补贴家用。

1951年,东北大力发展重工业,急需人才。16岁的陆家羲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那一年,他离开家人,从上海只身来到沈阳。在训练班,他勤奋刻苦,仅用半年的时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在工作期间,他脑子灵活,眼里出活,两次被选为厂先进工作者,一次获哈尔滨市二等防洪模范光荣称号。

哈尔滨电机厂

就这样,在厂子里,陆家羲一干就是五年多。他在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自修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并坚持夜校进修俄语。半年后,他就能用俄语交流。他始终坚信学习一定有用处,但五年间,他一直在学,却一直未用到所学的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正悄然向他走来。

1957年,陆家羲不经意间在同事那里看到一本《数学方法趣引》。从小对数学情有独钟的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了这本封皮泛黄,有些破损的小册子。他看了一页又一页,渐渐地,他的心被拴住了。直到同事让他去工作,他还是意犹未尽,将书合上,他的心似乎也被关进了书中。那一天,下班后,他鼓足勇气向同事借了这本书。之后的几天,他如痴如醉地徜徉在数学的思考中。书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这道1850年提出,100多年无人能破解的难题,让他有心破解却又无力。他有信心破解这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但又苦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太匮乏。他知道要想攻克这个难关,只有一条路。他义无反顾地下了决心。

《数学方法趣引》

1957年,他放弃工作,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他同时向数学与物理两个领域挺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数学专籍,还做了大量数学笔记。其实,在物理与数学之间,陆家羲也曾摇摆不定。因为,自己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两个领域走得越深,付出的精力就会越大,到时可能难以兼顾。

他曾对人讲过,自己也曾对物理极其热爱,那也是自己大学的专业,更希望在此领域做出更加直接的贡献。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物理研究需要实验,而实验需要很多物质条件,但这些对于陆家羲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由此,他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数学上。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

整整四年,纸与笔,灯光与孤影,深思与领悟,在不断地推着陆家羲挑战世界难题。1961年,陆家羲不仅以出色的成绩完成学业,还完全攻克了困扰数学界100年的“柯克曼女生问题”。对于一个数学天才来说,那是人生中最激动,最兴奋的时刻。殊不知,这也是他人生不幸的开始。

也就在这一年,他兴奋地将自己的论文《寇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寄出的那一刻,他就在心中默默地等着回信。他没有想到任何物质性的回报,只希望自己的四年成果能被认可。可是,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十个月过去,他始终没有收到任何回信。直到一年后,他终于收到了回信,信中四个字“可以投稿”,言外之意,可以再向别处投稿。陆家羲明白,他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认可。他希望对方可以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但并没有。他只能归咎于自己的论文还不够完善。

中国数学科学院

埋头两年,他将论文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修改了一遍。1963年,他信心满满地投寄给了《中国数学通报》。又是一年漫长的等待,回信也有一句话,意思与上次大同小异:建议改投其他刊物。他没有放弃,这次他更加精进,将“寇克曼系列”推广到四元组,投给《数学学报》。虽然,他努力说服自己放平心态,静静地等待,但内心时常忧虑不已。忧虑折磨了他整整一年,他收到了退稿信:没价值!三次投稿,三次被退。他陷入了迷茫。紧接着,一九六六之后的十年,他的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也无心无力再去思考那些数学问题。

也就在他身体与精神正遭受巨大折磨的时候,1971年,两位意大利数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攻克了“寇克曼系列”!这也意味着这枚世界数学金牌从此永远属于意大利!意大利人将永远引以为傲。很显然,这个时间要比陆家羲的发现晚七到十年。此时的陆家羲似乎与世界隔绝,一无所知。

高中老师陆家羲

直到1979年,当他看到《组合论》杂志时,他大叫一声,泪流不止,内心极度的悲痛,一口鲜血涌入口腔。他的心在滴血。过去的18年里,他每天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认可,但却被一次次地拒绝。他不怕自己的青春在等待中失去,他痛心的是中国问鼎世界数学巅峰的绝佳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2.

“寇克曼系列”已经与他无缘,以后的路将如何去走?他的数学之路是否还要坚持?痛定思痛后,他决心再次证明自己,再攀数学王国的另一座高峰“斯坦纳系列”。这个世界级数学难题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提起陈景润破解的“歌德巴赫猜想”,很多人肯定不陌生。陆家羲将要攻克的“斯坦纳系列”足以与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相媲美。

陈景润

那时的他正在任高中老师。对于攻克这个难关,他有毅力,有信心,有能力,但唯独缺时间。他恳请校方多给他一点时间研究,但却遭到拒绝。他不得不把时间掰成两半,白天黑夜,身体与脑子不停息。然而,由于过度的脑力劳动与不停地熬夜,免疫力急剧下降,他患上了神经性牙痛。这种钻心的痛严重影响了他的思考。她心一横,开始拔牙。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将自己的满口牙拔得一颗不剩。

他的脸变了形,与以前判若两人,妻子虽心痛,但毫无办法。数学已经占据了丈夫全部的身心。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仅用一年的时间,他攻克了“斯坦纳系列”,完成了论文。那一刻,他再一次站上了世界数学的巅峰。过去的苦与累终于得到回报。他喜上眉梢,却又顾虑重重。他知道,成果能得到认可,远比解出这道题更难。

陆家羲研究数学

他试着将论文稿件寄到北京。他期望得到回应与认可,但令他失望的是,那边一个字也没回。一个高中老师,一个学界的无名之辈,想到得到认可是如此的难。

幸运的是,这次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他人生的人。此人就是当时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朱烈教授看过陆家羲的论文后,断定陆是个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他为陆家羲出了一招,让他直接将论文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

朱烈教授

仅仅一个月,美国就回信了。在信中,多伦多大学门德尔松教授对陆家羲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如下的评价:“这是世界20多年来,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陆家羲捧着这封信,激动地留下了辛酸与喜悦的热泪。接着,陆家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版权签约书,并且不收任何报酬。此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劝他,等一等,有人说他让外国人发表,就是不爱国。

曾经的心痛不会让陆家羲因闲言碎语改变自己的决定。他的相关论文在《组合论》杂志发表,受到高度的评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称陆家羲为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组合数学家”。他的成就震动了世界组合学领域,名字响彻西方数学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国内对陆家羲这个人还知之甚少。

数学家陆家羲

就在陆家羲名震西方数学界不久,有一次,中国有关单位向加拿大门德尔松教授,和滑铁卢大学郝迪教授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中国讲学。接到邀请的门德尔松一脸雾水:“请我去讲学,还讲组合数学?可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似乎是给这位外国教授一个面子,无奈之下,主办方邀请了陆家羲“博士”前来参加学术会议。

3.

陆家羲奋斗半生未在中国数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却因门德尔松的一句话,让中国人知道了这位数学天才。令人心寒的是,陆家羲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400元路费还是他妻子筹借的。之后,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开幕。门德尔松教授亲自向他提出邀请,希望他能到多伦多大学任教。陆家羲婉言谢绝了,说:“我国组合学还不发达,我要留在祖国。”门德尔松没有强求,但从心底佩服这位真正的数学家,临走时,将一枚多伦多大学的校徽赠送给他,并对他说,“多伦多大学的大门永远向您开着。”

多伦多大学的校徽

这次学术会议之后,陆家羲名震中国数学界。多所大学邀请他任教、讲学。此时的陆家羲心里到底是何滋味?辛酸、心痛、欣慰、喜悦一齐涌向心头。他出名了,但更累了!开不完的会,推不掉的邀请,讲不完的话,教课任务也越来越重。终于,他活活地累死了。

1983年10月,陆家羲作为唯一被特邀的中学教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数学年会。会议结束后,他强撑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将口袋里舍不得吃的桔子,拿出来分给女儿们,随后他连鞋也没脱,一头栽倒家里的土炕上。妻子给他盖上被子,脱下鞋子,他虚弱地挤出一丝笑容,又静静地闭上了眼睛。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微笑是他最后的告别。

陆家羲与女儿

1983年10月31日凌晨一点,他再也没睁开眼。那一年,他仅48岁。那床被盖在他身上,那双露着脚趾头的鞋整齐地摆在炕边。他走了,一句遗言也没留下,只留下了十五箱书籍与400多元的外债,还有抽屉中尚未完成的“斯坦纳系列”最后一篇论文。

斯特兰格威校长发来唁电:“门德尔松教授和我对此非常沉痛,这对世界数学无疑将是极大的损失。”《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是:“拼搏二十多年,耗尽毕生心血,中学教师陆家羲攻克世界难题斯坦纳系列。”

1984年底,曾拒绝过陆家羲的《数学学报》,终于全文刊发了他于23年前投出的那篇关于“科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

陆家羲校园石像

1987年,陆家羲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9年3月,陆家羲妻子张淑琴代表丈夫获得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那一刻,陆家羲已经去世差不多整整6年!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世人皆知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却鲜有人知道曾凭一己之力攻克世界两大数学难题的陆家羲。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认可,但这条路走得太艰难。国内数学界接纳他,不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而是外国人的一句话。他不后悔青春年华的流逝,而害怕国家再次错失一枚世界数学界的金牌。那是国家在数学界的“脸面”。第一次的错失,让他心痛得流泪、吐血。第二次,他不得不寻求另一条路。他成功了!这枚世界数学金牌从此永远属于中国!

0 阅读:49

梅酒佳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