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八停
编辑|十八停
这个法国富三代,抛弃了富贵生活,只身来到中国重庆,只为“寻宝”。
他所寻的宝藏,不是什么真金白银,而是即将失传的“非遗技艺”。
为了学习非遗文化,他踏入重庆的大山中,生活了15年。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不仅学到了非遗文化,还想将非遗传承下去......
深山寻宝凌晨的大山雾蒙蒙,文森却已经穿戴整齐,背着箩筐,踏上了“寻宝之旅”。
他小心翼翼地在树干上划开一道口子,乳白色的液体缓缓流出,这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宝贝——大漆。
信息来源:CCTV
树影婆娑,枝叶沙沙作响,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动物窸窸窣窣地穿梭,这样的环境,足以让胆小的人吓得魂不附体。
而对于文森来说,能在这种环境中,看到大漆缓缓流淌,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他熟练地在山间穿梭,寻找着那些珍贵的漆树。
看着大漆慢慢流入准备好的容器,文森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不过,他必须要在天亮之前采集完,否则大漆就会凝固的格外快,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大漆来说,更是如此。
大家可能不知道,大漆也被称为国漆、生漆,很多人可能觉得,它只是一种防腐涂层。
但实际上,大漆有着8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的非遗,它不仅仅是一种涂料,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漆是天然树脂涂料,它耐腐蚀,比油漆有质感、有光泽,被誉为“涂料之王”。
归元寺中的佛像、黄鹤楼的窗花与牌匾,均有它的身影,这些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物,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足以证明大漆的神奇之处。
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采集一种涂料,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
漆农曾说过:“百里千刀一斤漆”,这句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采集大漆的艰辛,国漆非常难取,一棵树一年只能产出1斤漆。
而且,取漆的过程也十分艰难,它含有过量的生物碱,人碰上皮肤就会过敏,与国漆打交道的人,都需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过敏期,文森也不例外。
他深知这种漆的危害,但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某次,他的头发无意蹭到了漆,第二天,他就迎来了惨痛的代价,全身红肿疼痛难忍。
即便大漆具有危险性,文森还是爱上了大漆,他喜欢大漆那种独特的质感,喜欢它在阳光下闪烁的光泽,更喜欢用大漆创作出来的作品,那种厚重而又细腻的美感。
为了找这种宝贝,他在重庆的大山中,一住就是15年,文森的坚持,让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洋漆农”。
大漆的世界深不可测,即便是15年,也只是刚刚触及皮毛,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每一次采集,每一次创作,都让他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在这片大山中,在这些漆树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就是他的家,是他的全世界。
富三代成非遗艺术家文森出生在法国艺术世家,本该是个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三代,可谁能想到,他竟对家族传统的绘画、雕刻提不起兴趣,反倒是中国的非遗文化大漆,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
漆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工艺品,仿佛有魔力般牵动着文森的心弦,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物件,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信息来源:华龙网
文森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痴迷地欣赏着这些漆器的精妙之处。
当他亲手创作漆器时,仿佛整个人都活了过来,手指触碰漆面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然而,在法国文森能接触到大漆,他的国家只有工业漆,这让他十分苦恼。
2007年,机会终于来了。文森得知中国重庆有着悠久的大漆历史,他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重庆的旅程,这一呆就是15年。
一口法国腔的“重庆口音”加上接地气的打扮,让文森看起来与川渝农民没什么不同。
重庆的大山里,常常能看到他穿着解放鞋,爬到树上采漆的身影。
“我就是为漆而生的。”
文森常这么说,在他眼里,能接触到真正的大漆,是莫大的荣幸,可是,当他真正深入了解后,心里也不免泛起了一丝苦涩。
原来,大漆虽然是许多手艺人眼中便捷的色釉,但它产量低,是个大问题。
每棵漆树一年能产的漆液少得可怜,想要积攒足够的量,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仅如此,采漆还是个高风险的活计,漆农们冒着中毒的危险,只为那一点点珍贵的漆液,这种辛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与之相比,工业漆就方便多了,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低廉,自然成了大众的首选,渐渐地,天然大漆无人问津,传统漆艺也失去了传承。
文森的工作室
看到这样的现状,文森心如刀绞,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决心要为大漆的传承尽一份力。
每次办展览,文森都会特意摆出采漆的工具,那几件简单的工具,承载着漆农们一生的辛劳。
回首这趟“追梦之旅”,文森从未后悔,虽然现在的创作室位于大山深处,狭小简陋,远不如法国家中的奢华庞大,但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传承中国非遗文化文森对漆器的热爱与日俱增,他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制作漆器,而是想要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有一天,他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漆皮铠甲,顿时被其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这件漆皮铠甲,集合了漆器和皮革工艺的精髓,文森心想,如果能够还原这件作品,那该多么有意义啊!
然而,仅凭自己的能力,文森无法还原这件复杂的艺术品,他深刻地意识到,要完成这个目标,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艺。
经过不懈的努力,文森终于找到了一位彝族皮器的传人,这位老师傅年事已高,他原以为对方会对一个外国人心存抵触,没想到事情却出乎意料。
当他向老师傅诉说自己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热爱时,老人的眼睛亮了起来,两人相见恨晚,聊得十分投机,老师傅被文森的诚意打动,欣然同意教他皮器制作的技艺。
就这样,文森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并掌握了皮器制作的精髓,除此之外,他还曾将竹编和大漆结合到了一起。
这竹编的手艺,也是他从别的师傅那里学来的。
文森对中国的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初的大漆,到后来的皮器、竹编,他的视野不断扩大,每接触一种新的工艺,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在中国的非遗文化世界里越走越远,他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艺,更深入了解了这些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转眼间,文森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5年,这里不再是他的异乡,而是成了第二个家,他有了自己的事业,创立了工作室,专门从事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信息来源:中国侨网
不仅如此,他还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选择,有人觉得,一个法国人不从事自己国家的技艺,反而跑到中国学习非遗文化,这未免有些好笑。
面对这些质疑,文森总是微笑着摇头,在他看来,艺术和文化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法国的还是中国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值得去追求。
在文森看来,他的人生就像一件精美的漆器,由无数层次叠加而成,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尝试,都是在这件人生漆器上增添新的一层,而这个过程,才是最令他着迷的。
参考资料:
1.中国侨网:《法国富三代,花13年传承中国手艺》2020-10-18
2.央视网:《寻者漆艺》2021-12-17
3.新华网:《寻梦深山的法国漆艺家》2023-05-31
4.中国新闻网:《法国漆艺家“漆”遇中国大巴山》2023-11-23
5.澎湃新闻:《这位法国艺术家,定居大巴山创作漆艺15载》2022-09-12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